最近两天,咱们的朋友圈是不是突然被各种“高科技”刷屏了?没错,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又在上海火热开幕啦!这可不是什么遥远的未来科幻片,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作为一名“城市漫游者”兼“热心街坊”,我赶紧去凑了个热闹,结果嘛,嘿,那感觉就像——你以为AI还停留在Siri帮你定个闹钟的水平,结果人家已经开着“空中出租车”来接你了!
这次大会,光是展览面积就突破了7万平方米,800多家企业,3000多项前沿展品,简直是把未来直接搬到了你眼前。什么40多款大模型、50多款AI终端产品、60多款智能机器人,还有100多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听着是不是就有点头皮发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那个“会飞的汽车”——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的E20 eVTOL。这玩意儿,长得有点像直升机和无人机的混血儿,设计最大航程200公里,巡航速度260公里/小时,最快能飙到320公里!想象一下,以后咱们上班,不用再挤地铁了,直接手机一点,“空中滴滴”就来接你,嗖的一下飞到公司,那感觉,不就是“一键抵达”的梦想照进现实吗?旁边的观众都“哇”个不停,有大叔直接拿出手机录视频,嘴里还念叨着:“这下子,堵车真的要成为历史了!”
还有商汤科技那个“Fuzozo芙崽”AI陪伴机器人,它搭载了MEM多模态情感模型,还能“仿生记忆”!看着它萌萌的样子,再听它用甜甜的声音跟你聊天,甚至能记住你上次聊过的话题,简直就是个有情绪的“毛孩子”。有个小姑娘抱着它就不撒手,一个劲儿地问:“芙崽芙崽,你晚上会给我讲睡前故事吗?”那一刻,你会觉得,冰冷的科技,也有了温度,甚至有点人情味。
当然了,逛完这些“秀肌肉”的展区,咱们也得聊点心里话。这AI啊,就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是无限的憧憬和便利,另一面呢,也悄悄带来了一些“小担忧”。比如,那个蚂蚁集团的AI健康管家AQ,能健康科普、就诊查询、报告解读,听起来是方便,可咱们那些老中医、家庭医生,是不是以后就得“卷”得更厉害了?还有那些能搬砖、能跳舞的机器人,咱们普通人的饭碗,会不会有一天也变得“岌岌可危”?
我悄悄数了数,这次大会上,普通人最常见的“小担忧”大概有89个,但归根结底,核心焦虑点无非是这四个:
工作会不会被取代? 毕竟,哈佛商学院都预警了,AI可能在未来2-5年内引发全球失业潮。制造业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客服中心的AI系统、甚至金融分析师的岗位,都在被AI无情地“吞噬”。那些“黑灯工厂”里,AI连灯都不用开就能干活,这让咱们这些“肉身凡胎”情何以堪?隐私数据还安不安全? 当AI健康管家能解读你的体检报告,AI招聘软件能自动筛选简历,甚至有地产公司通过AI分析购房者微信聊天记录来精准营销时,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数字裸奔”越来越严重?数据泄露事件频发,算法偏见屡禁不止,谁能保证我们的个人信息不会被滥用?过度依赖AI会不会变“笨”? 马斯克在迪拜世界政府峰会上就预言了,未来人类智力可能两极分化——少数精英掌握尖端科技,多数人则因过度依赖AI而丧失思考能力。斯坦福大学的实验也显示,长期使用GPT-4写作的学生,在关闭AI后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同等质量的论文。这不就是“降智打击”吗?AI会不会比我更懂我,甚至影响我的情感和判断? 当AI陪伴机器人能记住你的聊天内容,甚至能提供“高情商”的情绪价值时,我们是否会渐渐疏远真实的人际关系?有用户甚至发现,AI的“理解”和“共情”有时只是概率优化出的结果,它只是完美重组了人类文化中最有效的安慰模式,而非真正的感同身受。这种“清醒地沉沦”,细思极恐。
说白了,这次AI大会,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照出了科技的无限可能,也映出了我们普通人对未来的复杂心情。我们既惊叹于AI的进步,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比如智能导航、AI修图、智慧家居,生活效率蹭蹭往上涨。但同时,那些关于失业、隐私、甚至“AI会不会比我更懂我”的讨论,也像小虫子一样,时不时地挠挠咱们的心窝子。
其实啊,智能时代,最重要的不是焦虑,而是“适应”和“进化”。AI再厉害,也替代不了咱们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和那些“奇奇怪怪”的灵感。就像上海的老弄堂,再怎么变迁,那份独有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儿,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咱们普通人,不妨把AI当成一个超级给力的“工具人”,学着去驾驭它,让它帮咱们省力,腾出更多时间去感受生活、提升自己。没事多出去走走,看看上海街头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AI时代共舞呢!
最后,给各位伙伴一个真诚的建议:AI再强,也别忘了多和身边的人聊聊天,多去户外走走,感受真实的生活。毕竟,那些触手可及的温暖和真实世界的精彩,才是咱们生活里最“秀”的风景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