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教授帕纳林的2035年美国分裂预言:从加州到德州,三道裂缝下的现实剖面
说起2008年那阵子,家里正忙着修房顶。邻居老赵一边递瓦片,一边嘀咕:“这房子啊,不是一下就塌的,总得先漏点雨、掉点灰。”没想到同一年,大洋彼岸也有人盯着另一栋“房子”琢磨是不是快撑不住了——只不过,那栋叫做“美利坚合众国”。
伊戈尔·帕纳林,这位俄罗斯通信学院的教授,曾在克格勃情报系统混过饭吃。他可不是胡乱瞎猜,他把美国的人口结构、经济数据、社会矛盾全都摊开来掰扯了一遍。然后他丢下一句话:2035年前后,美国会像苏联一样散架。
乍一听有点像段子。毕竟,美国不是天天嚷嚷自己最强吗?但细想想,有些事还真让人心头发毛。
钱的问题,是第一道大缝隙。这种感觉,我小时候在村里也见过。东头李家的地肥,每年收成都好;西头孙家连口井水都苦涩。有时候俩家小孩打架,大人们就互相埋怨,说谁占了便宜谁倒了霉。这不,加州和密西西比也是一个剧本。
加州单拎出来放世界舞台上,都能当个大国使唤使唤。硅谷高楼林立,新贵满街跑,咖啡馆里的创业青年聊着AI和太空移民。而南方那些地方,比如阿拉巴马或密西西比,还守着棉花田和老旧工厂转悠。一份2019年的统计显示,加州GDP全球第五,比英国还多一点儿,而密西西比的人均收入常年垫底,全美倒数几名。
这差距摆明了让人心里别扭。不信你去问问旧金山湾区那些搞金融科技的小伙,他们交税交得直咬牙,却总觉得钱被联邦政府拿去补贴“落后地区”。而南部一些居民则私下嘀咕:“我们跟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
其实早在2017年,加利福尼亚议会真的讨论过独立公投,只是最后不了了之。但据《洛杉矶时报》那几年民调显示,“Calexit”支持率一直没消停下来。这股劲儿,就像北方冬天屋檐下结的一串冰凌,看似无害,其实暗藏危机。
再说政治上的撕裂,这第二道缝隙更难修补。我舅舅年轻时看美国新闻,说两党吵归吵,该合作还是合作,现在嘛,他直摇头:“现在是真掐起来了。”
医疗保险争论就是个典型例子。有一年我出差到休斯敦,在一家汉堡店碰上一对夫妇,一个支持民主党,一个死忠共和党,两人在柜台前为了医保问题吵得脸红脖子粗,把服务员小哥看懵圈。“奥巴马医保要救穷人!”“自由市场才是王道!”这种场景现在遍地都是,从华盛顿特区一直蔓延到堪萨斯玉米地深处。
媒体推波助澜更添堵。《纽约时报》和《福克斯新闻》各唱各调,好似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交叉。据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调查,两党的选民互相厌恶程度创历史新高,有将近60%的受访者认为对方政党“不仅错,而且危险”。
政客们有时候为了博眼球,也爱煽风点火。例如乔治亚那个格林议员,她公开喊话,让保守派聚集的大州联合起来自立门户。在网络论坛Reddit上,还有网友戏称要成立“自由之土联盟”,甚至画出了地图,把德克萨斯标成独立色块,看得我忍俊不禁又有些后背发凉——玩笑话多讲几次,也许哪天真有人当真呢?
第三层隔阂,是人与人的疏离感,这种东西最难察觉,但却最伤筋动骨。我记得外婆年轻时给地主家做工,总觉得自己低半截身价;后来改革开放大家日渐平等,她才敢抬起头来。而在美国,不同肤色之间的不信任感这些年来反而越积越厚。
2020年的弗洛伊德事件爆发时,我正好关注了一档芝加哥社区电台节目。一位黑人母亲哽咽诉说孩子晚上出门她提心吊胆,因为警察随意执法可能带来的危险。同样,那些来自墨西哥的新移民,在农场干活累死累活,却经常被白领阶层视作隐形人口。据哈佛大学2021年的一项研究,即便是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多族裔融合依然困难重重,小学课堂里的孩子们往往自动分帮结队,很少主动交流。(这一现象甚至成为教育学界讨论的话题。)
媒体对此推波助澜,各类社交平台算法喜欢推荐极端内容,你刷一次推特(X),看到的是抗议游行与暴力冲突,再切换到Facebook,又是一群人在控诉主流价值观崩坏。“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越来越清晰,就算坐在同一个酒吧喝啤酒,也很难聊到一起去。有朋友去年回波士顿探亲,说当地华裔社区内部都有“小团体”,新老移民互相瞧不上眼,更别提与其他族裔打成一片了——这气氛,怎么不像当初苏联解体前夕各加盟共和国间的小摩擦?
如果真的到了帕纳林所预测的节点,美国会变什么样?他的设想挺大胆:太平洋沿岸或许诞生个类似于19世纪黄金热潮时期那样的新共和国,以硅谷为龙头,高举创新旗号自谋生路。而内陆腹地,则可能形成以传统农业和能源产业为核心的新联盟,比如德克萨斯带队拉拢周围几个兄弟省份,再现昔日孤星旗飘扬(1836-1845间它确实独立存在过)。至于东北部十三殖民地呢?兴许会重新抱团,自诩传承建国初心,一如1776年前后的豪情壮志。当初宾夕法尼亚某教堂地下室里签署《独立宣言》的笔迹,如今还留存于费城国家档案馆角落,据说每逢敏感年份都会被悄悄翻出来晾晒防虫蛀。(这个冷知识,是我读史料偶然发现。)
这只是纸面上的构想。但现实生活中,人心若散,比什么制度崩溃都来得快。当初苏联解体前夜,据莫斯科郊外农庄老人回忆,“没人相信那么大的国家一天就没影儿”。可历史就是这么无声无息改写轨迹,无论是谁,都只能随着洪流漂浮沉浮罢了。
昨晚吃饭时,小侄女突然问我:“叔叔,如果世界地图又变花,会不会连谷歌地图也找不到路?”我愣了一下,只能笑笑敷衍过去。世事如棋局未定,有些谜题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答案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源参见:《洛杉矶时报》2017年度报道、《纽约时报》相关评论、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度调查、《哈佛教育评论》等公开文献及个人采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