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手握30万片H20芯片的大订单,正准备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谁能想到,这笔看似稳赚不赔的生意,转眼就引来了中国国家网信办的一纸约谈?
这桩“合作”,恐怕没那么简单,背后藏着玄机。一个性能被削弱的H20芯片,怎么就突然成了香饽饽,还被台积电接下了如此大单?这反常的商业逻辑,值得深究。
白宫的绿灯
“老黄”黄仁勋这次访华,可不是空手来的。今年7月16日,他启程中国前,特地先去了趟白宫,跟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闭门聊了聊。
具体谈了什么,外界无从知晓。但随后传出的消息,耐人寻味:特朗普通过黄仁勋,向中方传递了一个口信,表示不再全面限制中美芯片合作了。
这无疑是给黄仁勋的中国行,开了“绿灯”。他作为英伟达的掌舵人,自然不愿放弃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利润驱动是显而易见的。
有分析认为,他为了说服特朗普“解绑”部分芯片出口,可能做出了某种“妥协”或“交换”。这种妥协,或许就是同意向中国市场提供“特供版”芯片。
通过这种“特供版”降级芯片,美国政客试图维持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掌控力。他们总想在贸易利益和战略遏制之间,找到一个所谓的“平衡点”。
从黄仁勋访华后的商业决策,更能看出端倪。他在7月29日宣布,因为“中国需求强劲”,已向台积电下单30万片H20芯片,准备继续对华销售。
这个数量,绝非小数目。而H20芯片在英伟达的产品线中,性能并非最顶尖。如此大规模的订单,似乎暗示着,除了芯片本身的功能性,还有其他非商业因素促成了这笔交易。
芯片的弦外音
其实,这桩“特供版”芯片的猫腻,早有端倪。时间回溯到今年5月6日,美国国会议员就提出了一个立法提案。
该提案明确要求,所有出口的高性能芯片,特别是像英伟达这样公司的产品,必须内置追踪定位系统。说是为了“确保流向可控”,听着冠冕堂皇。
但“追踪定位”的功能,绝不止字面上的物流追踪那么简单。业内人士和人工智能专家早就指出,这类技术可能被设计成“数字特洛伊木马”。
它们具备远程启动设备摄像头、麦克风的能力,甚至能悄悄收集并回传核心数据。一旦这些被植入“后门”的芯片进入中国敏感单位或关键基础设施,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核心的商业机密、科技研究进展,甚至国家安全,都可能面临暴露的风险。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潜在的严重威胁。
这种设计,分明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直接挑战。美国政客既不想完全放弃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利润,又害怕中国科技的快速崛起。他们试图通过这种“可控”芯片,达到“既要又要”的目的。
这就像是,给你一辆车,但真正的控制权在对方手里。他们想通过出售这些“降级版”芯片,来掌握中国科技发展的节奏,甚至暗中进行监控,实现他们的霸权意图。
北京的反制
中国政府对潜在风险的警惕和反应速度,超出了外界预期。今年7月21日,中国国家安全部就发布了一篇措辞严厉的警示文章。
文章明确指出,进口芯片和智能设备中可能被预埋“后门”,呼吁敏感单位务必提高警惕,并建议积极转向使用国产替代产品。这篇预警,可谓精准且及时。
它几乎是在黄仁勋大肆宣扬H20芯片订单后,第一时间就发出了信号。这可以看作是对黄仁勋访华行程及其潜在交易内容的一种提前“摸底”和“警告”。
仅仅十天之后,即7月31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约谈了英伟达公司。这次约谈,明确要求英伟达就其H20芯片存在的“后门”及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解释。
网信办还要求英伟达提交情况说明和自证材料。这一举动,意味着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其严肃性不言而喻。
要求提供“自证材料”,无疑是将举证责任推给了英伟达。一旦英伟达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就将坐实其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嫌疑,无法自圆其说。
英伟达公司随后发表了一份书面声明,否认芯片存在“后门”。然而,声明内容并未提供中方所要求的任何实质性自证材料,更像是一篇公关辞令。
中方显然认为这只是公关说辞,并非实质性回应,并强调将对相关芯片进行严查。同时,加速国产替代研发,实现关键技术自给自足,也提上了日程。
笔者以为
英伟达那份空洞的声明,与其说是澄清,不如说是欲盖弥彰。它没能打消中方的疑虑,反而让更多人觉得,这H20芯片确实有问题。
从国家安全部到网信办的组合拳,清清楚楚地告诉世界:中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绝不退让。这不是单纯的技术或商业问题,是明摆着的战略博弈。
这起事件,标志着中美科技博弈已进入“芯片级”的精准对抗阶段。它也给所有想在中国市场“耍花招”的企业提了个醒:想一边赚钱,一边搞监控那套,门都没有。
任何试图以所谓“合作”之名,行控制和监控之实的技术或产品,都无法逾越中国的国家安全底线。中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被动接受、任人摆布的中国。
最终,我们能依靠的,绝不是谁家的“特供版”芯片。而是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自主研发,将关键领域实现自给自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被卡脖子、被下“后门”的风险。这才是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和科技自主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