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根据官方信息,引航生物完成超亿元新一轮融资,由中金资本、兴湘资本、财鑫资本、嘉山实业共同投资,资金将重点用于加速新产品商业化及全球市场拓展。
引航生物属于苏州BioBAY园内合成生物企业,成立于2015年,依托AI驱动的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开发了多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技术,建立了丰富产品管线。
根据企查查信息,这是引航生物D+轮融资,从2017年至今已完成八轮融资,前四轮以及第六轮未公布金额,其他融资金额均在亿元以上,投资方包含高瓴资本、夏尔巴投资、礼来亚洲基金、广发证券等。
据了解,引航生物的产品包含中间体原料药、人类营养、动物营养三大类,在人类营养领域,引航生物实现了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等烟酰胺核苷酸系列抗衰原料的规模化生产与稳定供应。
其中NMN在新陈代谢、细胞衰老和保护神经细胞中起到积极作用,在市场中素有“不老药”之称。
01.
聚焦抗衰,布局不老药NMN
根据企业官方信息,引航生物凭借苏州总部运营、中美双研发中心及湘皖生产基地的全链条能力,已实现10余款关键原料的规模化量产,涵盖人类营养、动物营养、抗生素原料、医药中间体等,产品远销全球20余国,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引航生物的业务主要有三大类:
中间体原料药:氟苯尼考、医药中间体;
人类营养:NMN、NAD;
动物营养:25-羟基维生素D3。
其中人类营养和动物营养似乎是其合成生物技术的重要体现。
在人类营养领域,根据官微信息,引航生物通过AI驱动的高通量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及全产业链供应优势,在人类营养领域实现了NMN/NAD等烟酰胺核苷酸系列抗衰原料的规模化生产与稳定供应。
目前,该产品系列已通过 cGMP、KOSHER、HALAL等多项国际认证,市场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来源:公司官网
在动物营养领域,引航生物自主研发生产的25-羟基维生素D3,通过革新技术,在实现纯度与稳定性双提升的同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升养殖综合效益。
另外,引航生物还透露了动物营养新品计划,基于自研的合成生物原创技术,将推出天然色素系列新品,可用作饲料着色及功能性添加剂。引航生物还在研管线中还布局了天然甜味剂等系列新品。
在生产方面,据了解,引航生物依托自主搭建的创新平台和两大生产基地,打通从研发到生产的整个流程,形成了全产业链供应能力,为源源不断产出创新产品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官网信息,引航生物在湖南、安徽两地建有符合国际标准(ISO/GMP)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年综合产能突破万吨级,基地配备了智能化核心设备及自动化产线,通过精益生产管理与数字化系统集成,实现高精度生产作业与全链条质量管控。
其中引航旗下安徽立博药业属于原料药产品生产基地,综合年产能4000吨;湖南引航生物属于发酵、酶催化、化学合成生产基地,综合年产能12000吨。
02.
NMN:火热与争议并存
引航生物所布局的NMN类抗衰产品在市场中备受关注。
根据相关研究,学者们在对衰老进行的漫长研究中发现,NA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NAD缺乏与细胞、组织 和器官的生物衰老密切相关。
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表明,恢复老年或患病动物的NAD水平,可促进健康并延长寿命,NAD促进分子有望提高机体对许多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
而NMN是一种自然存在于所有生命形式的分子,是NAD的直接前体,其功能通过NAD体现。
目前国内NMN市场正在快速发展。根据头豹数据,2018年NMN首个产品进入中国,客户粘性较大,2021-2025年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在17.2%,2025年NMN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76.6亿元。
市场规模之所以快速发展,背后离不开合成生物技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贡献。
例如基因港是全球首个实现NMN全酶法工业化生产的品牌,成本降低90%,纯度达99.9%;金达威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辅酶Q10与NMN的协同发酵,成本降低40%。
据了解,NMN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法或生物合成法生产。化学合成法工艺成熟,是NMN的主要生产方法,但存在合成路线繁琐、反应条件严苛、产物手性分离困难、有机溶剂使用等问题,导致产品售价较高。
与之相比,利用生物技术合成NMN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方案,具有无毒性、加工条件温和、底物特异性高、产品选择性强、转化效率高等优点。
另外则是市场本身的特点,据头豹行业报告分析,中国NMN行业主要有渗透率低、客户粘性大、复购率高的特征。
据分析,目前5%的消费者选择利用NMN手段进行抗老,对比同类抗衰老产品,销售额略低。因为多数消费者尚不了解NMN产品及作用机理,认为NMN产品仍属于“智商税”产品,且NMN价格昂贵,对消费者收入水平要求较高。
与此同时,NMN产品用户粘性大,复购率高,据调查,约有60%消费者会选择重复购买NMN产品,预计2025年复购NMN的市场规模达到66.2亿元。
但是NMN类产品也似乎存在一定争议,根据《生理学报》发布的相关研究,NMN确实可能存在一定安全性与局限性。
一方面,NMN的使用可能并非普遍有益,NMN的吸收利用存在个体差异,鉴于NMN的剂量依赖性并存在最佳剂量,使临床用药效果不同,也可能出现高剂量的毒性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对于NMN的作用途径与功能的研究表明,NMN减少了参与脂肪合成、运输和摄取的肝脏基因的表达,而增加了参与脂肪酸氧化的肝脏基因的表达,这种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是否会在长期使用NMN后使机体发生营养不良是未可知的。
另外,虽然已经对NMN进行了大量动物模型的安全性研究和少量的人体临床试验,但NAD水平的提高可能存在毒性代谢的积累和肿瘤发生的风险。且NMN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仍不完全明确,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否排出体外及其阈值也有待研究。
以及在相关部门的审批和监管方面,NMN也并非一帆风顺。
2021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排查违法经营“不老药”的函》,明确在我国境内烟酰胺单核酸(NMN)不能作为食品进行生产和经营,并要求对相关经营者进行全面排查。
2022年3月,国家药监局公示了NMN物质作为“化妆品”新原料备案通过的信息。
2023年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将NMN纳入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受理名单,但是同年5月,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新品种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其中就包含NMN。
另据报道,2025年1月17日,国家卫健委将NMN列入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受理名单,但是动脉网查询国家卫健委政务服务平台发现,此公告目前已无法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