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在电视上老看到金龙鱼的广告,一口一个“奥运品质”,超市货架上它也总在最显眼的位置。
可大家伙儿有所不知,这金龙鱼背后站着的ADM公司,是家美国企业。
金龙鱼每年给ADM贡献的收入,差不多能到12%呢,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再说说哈尔滨啤酒,瓶子上印着“北国冰城”,那股子本土味儿浓得化不开,感觉就是咱东北人自己的啤酒。
但实际上,它的股权早在2008年就被比利时的英博集团给拿走了。
就像前阵子双十一,搞了个联名款啤酒,一下子卖了30万箱,那赚的钱啊,大头最后都流到布鲁塞尔的账户里去了。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逗的……这些牌子把“本地化”这出戏演得那叫一个溜。
不管是包装设计还是广告里的人物形象,满满都是中国元素,有时候就连客服接电话,都可能带着点儿方言,听着就让人觉得亲近。
双汇火腿肠大家都吃过吧?
包装上“河南漯河”那几个字印得清清楚楚,多少人从小吃到大,心里都把它当成家乡企业的骄傲。
可实际上呢?
高盛集团早在2006年就收购了它将近60%的股份。
前阵子猪肉价格起起落落,高盛靠着双汇的股票可是赚得盆满钵满,而咱们好多人呢,还以为自己买火腿肠是在给家乡经济添把火呢。
所以啊,好多人其实都蒙在鼓里。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人,对自己天天用的食品品牌到底有没有外资入股,根本就不清楚。
这也不能怪大家,你说去趟超市买东西,谁有那个闲工夫挨个去查每个企业的股权结构啊?
那也太麻烦了!
就像有位给孩子挑儿童酱油的妈妈,专门挑了那种包装上印着“中华老字号”的,觉得靠谱,结果买回来一查,控股的竟然是日本的龟甲万。
你说这钱花的,心里能不有点别扭嘛,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
那为啥这些牌子能在中国市场混得这么风生水起呢?
说白了就是摸透了咱们老百姓的消费心理。
大家买东西就认“老牌子”,觉得“家乡味”亲切,人家就把这些元素玩得明明白白,有时候做得比那些真正的国货看着还像国货。
想想小时候咱们涂脸的大宝,现在也成了华尔#夏季图文激励计划#街那些资本手里的“摇钱树”。还有徐福记的糖果、银鹭的八宝粥,这些名字听着是不是特有亲切感?其实早就被外资给收购了。
当然也有像鸿星尔克、白象这样的企业,人家就踏踏实实自己搞生产、搞研发,硬是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有时候在超市货架前面,能看到有人拿着一瓶酱油翻来覆去地看,嘴里还嘟囔着:“这牌子我打小就用,怎么不知不觉就成外国的了?”这种情况真不少见。
瓶身上“中国红”的图案设计得再喜庆、再好看,瓶底印着的企业代码那才是它真实的“身份信息”。
咱们普通人挣钱都不容易,一分一厘都是辛苦钱。想支持国货这种心情特别能理解,但前提是得先弄清楚,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国货,可别稀里糊涂地把钱花错了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