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出了能下潜万米的“奋斗者”号,潜艇救援却还在用英国进口设备! 是技术不行吗? 真相你可能想不到…
中国潜艇救援的核心装备水下对接式人员救援小型潜艇,至今仍是多年前从英国原装进口的“老伙计”。
这套设备引进已超十年,每艘救援舰标配一台,能在300米深度救人,极限潜深超400米,全球范围内仍是顶尖水平。
问题来了:中国连1.1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都征服了,钛合金耐压壳、机械手国产化率超97%,为啥连400米的救援艇还要靠进口?
答案颠覆常识:不是造不出,而是“划不来” 。
中国的深潜实力堪称“断层领先”。
“蛟龙号”2012年突破7000米,当时核心的钛合金球壳还得靠国外代工;到了2020年,“奋斗者”号直接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耐压壳、石英舷窗、机械手几乎全自主造,国产化率冲到97%。
2025年,“蛟龙号”升级后更创下10天14次下潜的纪录,连油浸锂电池、液压系统全换成国产货,性能不降反升。
论深潜,中国技术早已碾压全球。
目前中国海军用的英国LR-7型深潜救生艇,属于潜艇救援界的“劳斯莱斯”。
它自动化程度极高,只需2人操作,一次能捞18名艇员;配备超大观察窗和精密声呐,还能拆解空运,全球机动。
2018年,中国为配套的926型救援舰一口气买了多台LR-7,看中的就是它的成熟可靠。
毕竟,潜艇救援分秒必争,设备经得起实战考验才是王道。
救援最要命的环节是“水下对接” ,而这恰恰是万米深潜器无需面对的。
当潜艇沉没时,救援艇要用柔性接口吸附在失事潜艇的逃生舱口,严丝合缝密封后,才能开盖转移人员。
听起来简单? 现实残酷:
接口密封如走钢丝:400米水深压强相当于40个大气压,柔性对接口极易漏气漏水,稍有不慎全员窒息;
事故潜艇早变形了:战损或掉深沉没的潜艇,舱口大概率开裂变形。 印尼“南伽拉”号沉到838米时,艇身直接断成三截,救援艇技术再强也无力回天;
时间不等人:潜艇救援黄金期仅48小时,而确定沉没位置平均耗时超24小时。 2018年解放军演练时,为找一艘“失联”潜艇,三艘船拉网搜索6小时才定位。
全球95%的海洋深度超1000米,99%的潜艇根本扛不住 :
常规潜艇耐压壳极限约400米,超限直接压成铁饼;
核潜艇稍强,超500米也难逃解体;
仅极少数特种潜艇能扛住600米,这类艇占比不到1%。
这意味着:潜艇若沉在400米以深,基本无需救援人员早已随艇体粉碎。
真正能救的,只有大陆架浅水区(≤600米)的沉艇,这种概率不到几十万分之一 。
历史上像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沉没108米)那样符合救援条件且监测到生还信号的案例,更是百万分之一的巧合。
研发一台国产救援艇代价多大? 参照国外行情:
印度2019年买的英国救援艇,单台1.3亿美元;
新加坡的300米级潜水支持平台,造价近2亿美元。
而中国若从头攻关,需解决柔性对接密封、事故艇变形适配等难题,投入至少十亿级美元。
对比现实需求:近20年全球仅2起浅水区潜艇事故(库尔斯克号、印尼“南伽拉”号初判位置错误),且均因设备故障或延误救援失败。
结论很现实:继续用成熟的进口设备,比砸钱搞国产化划算得多 。
国产救援艇虽未出现,中国援潜体系已迭代升级:
1970年代自研的7103型救生艇,潜深600米却因笨重遭淘汰;
如今以926型救援舰为母船,搭配LR-7和国产无人潜航器,形成“定位-对接-转运”链条;
2021年演练中,解放军首次实现“两船两装接续救援”,深潜艇与救生钟分工协作,效率倍增。
真正的技术理性,是认清什么必须自主,什么可以借力。
毕竟,能救人的装备才是好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