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和叶剑英是如何联手的?

136     2025-08-30 05:06:06

华国锋和叶剑英

彻底击溃“四人帮”,华国锋与叶剑英的携手合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76年以前,他们之间并无交集。那么,华国锋与叶剑英究竟是如何开始合作的呢?

1976年1月10日的夜晚,一位身高适中的男子步入了寒风凛冽的天安门广场。乍看之下,他与众多的普通民众并无二致。

那晚的广场人山人海。在官方似乎刻意降低两天前辞世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治丧规格的情况下,人们自发涌向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文革”开始整整10年之后,压抑在人们心头的愤懑情绪已燃到了顶点。

在周总理病情沉重之际,邓小平一度为众人注入了希望之光。然而,这份短暂的安宁并未持续太久。自1975年底开始,邓小平所率领的“钢铁公司”陷入了困境。那位中等身材的男子,静默地穿梭于送花圈的队伍中,目光深沉地打量着四周的人群。

众人皆对他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就连他自己,也未曾料想,自己会在九个月后的时刻,对粉碎“四人帮”的壮举贡献出一份别具一格的力量。

01

这个人,是熊向晖。

这位传奇人物潜伏于胡宗南身边长达十余载,被毛主席誉为“一人可抵数师”,日后亦被尊为中共情报战线“后三杰”之一。在其公开身份中,他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之职。

岁月在地下深处磨砺出的坚韧,使得熊向晖在情感表达上显得格外内敛。据他的女儿熊蕾透露,《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来,即便是在家中,也鲜少目睹父亲情绪上的起伏。

熊向晖(左图)巧妙地潜伏于胡宗南(正中)身旁,担任其机要秘书一职。

但从1975年的秋天开始,25岁的熊蕾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父亲的焦虑。在家中,熊向晖常常叹气。熊蕾知道,这是因为周恩来的病情加重、邓小平的日子变得艰难、极左派愈发嚣张所致。

以往鲜少参与秋游活动的熊向晖,此刻却频繁光顾八火处与香山,以“游玩”之名。与他一同前行的,往往是那些能推心置腹的老战友。所谓秋游,实则并非欣赏美景,而是彼此倾诉着忧愁与叹息。

在另一次的情形中,熊向晖与罗青长通话之际,谈及总理的健康状况,话语间不禁泪水涟涟。此情此景,令熊蕾铭记于心,难以忘怀。

女儿幼时的印象里,鲜有父亲泪水的痕迹。显而易见,这一支由老干部构成的政治力量正面临着群龙无首的严重困境。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唯有开国元勋们能在高层政治斗争中对“四人帮”形成有力的遏制。其中,熊向晖对周恩来总理怀有深厚的情感。

熊向晖与周恩来

周,作为中共情报工作的奠基人、新中国外交战线的领军人物,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无疑是熊向晖最为崇敬的前辈。他与老战友们揣测着,在邓小平再次被边缘化之后,将会有哪位人物接替总理的职位。

当时的局势下,谁将接任总理的职位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依照国务院的既定顺序,周总理和邓小平等人之后,便是张春桥了。在熊向晖等人的聚会上,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也含有对张春桥的不屑,他们总是以“眼镜”来称呼他;至于那位女性,则被戏称为“三点水”。

若“眼镜”执掌政权,我国恐将陷入何种混乱?民众还需承受多少艰辛?面对此景,资深干部们深感无力应对。

非但如此,另一名资深老干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亦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三点水”在一些高层级的场合公开宣称,她有两个敌人,一个是四川(邓小平),一个是广东(叶剑英)。

“四川”一倒,火力随即转向“广东”。熊向晖对“四川”与“广东”这两个敌对势力的认知,源自于叶剑英的告知。这段友谊的起点,可追溯至1969年。

被誉为“二月逆流”中的四大干将——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国际形势。

熊向晖,受周恩来总理之命,担任四位老帅的助手,参与集会数十次,始终未曾缺席。由于思想感情与立场的高度契合,熊向晖迅速与四位老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无话不谈。

1976年1月21日,熊向晖拜访了叶剑英。叶帅向他透露,目前自己的处境亦愈发艰难。熊向晖结交了众多友人,其中不乏身处决策层的高朋。

在“文革”时期,他与四位老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也在政治局常委中找到了自己的清华校友。然而,他坚守着一条原则:只要您仍在位,我便不会主动打扰;若您有所需求,请随时与我联系。

此番,叶帅再度主动前来,向熊向晖敞开心扉,言及:“政治局……批邓”让他为难,参加吧,没话好说;不说话呢,又不好办。”此时,邓小平已经实质倒台,“四人帮”风头正盛。

有人向叶帅提议,前往南方暂避锋芒。叶帅遂有赴广西之意。面对叶帅的困境,熊向晖心中忧虑加重。他关切地询问叶帅:“若您前往广西,军委将如何应对?”叶帅则信心满满地回应:“军委的事,我仍能掌控。”

熊向晖的提议最终获得叶剑英元帅的认同:“不赴南方,留守京城,以病为由闭门不出,既可进攻,亦能守势。”叶剑英随即以身体不适为由向中央提出了请假申请。

02

仅仅在与叶帅的会面过后十三日,一则令人颇感意外的任命,使得熊向晖等人心中的焦虑情绪愈发错综复杂。2月3日,在毛泽东的提名下,并经政治局的一致同意,华国锋被任命为国务院的代理总理。

五日后,叶剑英向熊向晖透露,尽管他对华的了解有限,但他已向主席致信表达了对华任命的支持。与多数人一样,熊向晖为权力未落入“那些人”手中而感到庆幸,然而,他内心的疑云却愈发浓厚。这位迅速崛起的华国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与“那些人”是否属于同一阵营?

老干部之间的互动依旧活跃,然而,关于华国锋的政治立场,却鲜有人能确切道出。不久,熊向晖迎来了与华国锋近距离接触的宝贵机遇。这一机遇,源于杨振宁的莅临。

周恩来始终高度重视科学事业,每当杨振宁、李政道等杰出的华裔科学家回国访问,总能得到周总理的亲自接见。然而,随着周总理的离世,究竟由谁来接待杨振宁,成为了接待负责人熊向晖亟待解决的问题。

起初,他致电了华国锋的秘书。不久后,便收到了华国锋亲自下达的指令,要求他进行面对面汇报。4月17日凌晨约2时,熊向晖在人民大会堂有幸近距离地见到了这位新上任的总理。

他首先向新任总理述说了杨振宁在上海的一段往事。当时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革委会副主任的徐景贤,在接见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时,便畅谈起了“批邓”话题,并向杨振宁赠送了复旦大学所印制的“批邓”大字报精选本。

此刻,华国锋发声道:“何须送那些物品?毕竟,我们不应强加于人。当初在筹划杨振宁先生访华事宜之际,华国锋先生尚任副总理一职,科教领域正是他负责的范畴,因此,决定由他亲自接见。”

“原本计划是我去见,但我不去了,那么该由谁来接见呢?”

熊向晖思维敏捷,他推测华国锋的意图是不让张春桥得以觐见。鉴于国务院的排位顺序,张春桥位于华国锋之后。随后,他们便共同商讨起陪同会见的人员名单。

华国锋询问杨振宁的熟识人士,熊向晖随即提及了科学院的吴有训和张文裕,北大的周培源,以及外交部的乔冠华。基于这些信息,人选得以确定。同时,熊向晖也决定亲自参与陪同会见。

当夜幕低垂,华国锋于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与杨振宁进行了亲切会面。双方交谈直至晚间11时20分,在这长达110分钟的交流过程中,未曾提及“批邓”或“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敏感话题。

尽管华国锋也谈到了天安门事件,但熊向晖注意到,华国锋没有说邓小平是天安门事件的后台,这与当时的主调无疑有着云泥之别。

“关于华国锋未曾提及批邓之事,我当初并未深究其背后的深意。然而,在阅读了熊蕾的著作之后,我才领悟到此事的重要性。”杨振宁在多年后向《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如此陈述。返家之后,熊向晖便将自己的见解告知了熊蕾:“华国锋并不属于那个极左派的行列!”

熊蕾对父亲的眼光深信不疑。她回忆道,当父亲作为胡宗南的机要秘书时,他于第一眼见到妹妹的一位同学便倾心不已,并在第二次见面时就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并坦白了自己的地下党身份。“父亲当时对母亲说,我相信你,你不会背叛我。”熊蕾向记者透露。

满怀着激动之情的熊向晖将个人的见解与圈内好友分享,此举立刻引发了一位同侪的极大关注。此人正是叶选基,叶帅的亲侄,现任总参二部的参谋。

熊向晖的另一重身份,鲜为人知,便是总参二部的副部长。在情报领域内,他的老友罗青长担任了这一军队情报体系的主导角色,身兼正部长的重任。

叶选基当时肩负着另一项重任。4月2日,叶帅在与熊向晖的交谈中言及:在如此特殊时期,熊向晖前往其处难免引起旁人瞩目,诸多不便。因此,今后不妨让他的侄子选基前往熊家,以便传递信息。

获悉熊向晖对华国锋的初步印象之后,6月4日,叶选基及叶帅的女婿刘诗昆一同造访熊宅。

叶选基表示,叶帅长期卧病在床,实属令人担忧。华国锋同志身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地位显赫。他建议华、叶二位能有机会相聚。我们的话语或许不足以产生实质影响,因此寄望熊叔叔与伯伯能就此进行一番深入交流。

三天后,叶选基前来迎接熊向晖,一同前往叶帅位于西山的居所。熊向晖随身携带了两份重要材料,他决心向叶帅表达对挺华的坚定支持。

熊向晖和叶剑英

针对熊向晖同志就华国锋同志的政治态度与立场所作的汇报,本刊记者特地向叶选基同志进行询问,所得回复均为事实依据。

叶剑英首先阅读的材料,乃华国锋于1975年9月26日,在听取科学院领导汇报过程中所发表的插话。彼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其发言的基调与同期在会上发表讲话的邓小平不谋而合。

虽然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是正确的,然而将专业队伍搞得一团糟,导致一些人才不得不离开实验室。此外,科技人员因不敢阅读外国书籍,思想上也产生了诸多顾虑。

最终,他对于极左势力所宣扬的上海模式表达了疑问:他们推崇“三突出”,效仿上海模式,这究竟是对的吗?熊向晖向叶帅表示:你看他说的这些,言辞真是犀利。

该份材料记录了华国锋与杨振宁的会晤对话。此外,熊向晖向叶剑英元帅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关于“文革”时期公安部发生的重大命案,该案涉及高级官员,华国锋的处理方式颇显得当。二是命案处理第二次会议结束后,华国锋在离开人民大会堂时,向熊向晖询问为何久未见到老罗(罗青长)。

听闻罗青健康状况堪忧、政治立场渐被边缘化,且无力入住北京医院,华与熊两位已步至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之前。

华国锋停下脚步,于台阶之上坐下,随即从公文包中取出一纸,挥笔写下一条便条:请北京医院接收,并报告(卫生部)刘湘屏部长,为罗青长同志安排住院事宜。

“他这作风不错。”熊向晖评价道。

叶剑英点头:“此人深藏不露。”

熊向晖提议:“鉴于华国锋根基尚浅,叶帅能否给予他一定的支持?”

叶剑英欲见华国锋。

03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爆发。当天午后,叶选基前来看望熊向晖,并向他透露,叶帅已与华国锋进行了会面。叶选基表示,在华、叶两位领导的见面之后,叶帅对熊向晖的评价是“所言甚是、观察精准”。

8月15日,叶帅盛情相邀,熊向晖再次踏足西山。两人在临时搭建的地震棚中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叶帅向熊向晖透露,在7月份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华国锋暗中给予了与“四人帮”立场相悖的叶剑英以坚定的支持。

在起草关于毛泽东同志健康状况的通知时,"四人帮"力主将“毛主席病情相对稳定,预计将很快恢复健康,并继续领导工作”的表述纳入其中。叶剑英与汪东兴对此表达了异议。而华国锋当时并未明确表态。

不久后,叶帅览过所发的电文,不觉露出了微笑。电文中并未出现他原本所持异议的那段话。叶剑英还提及,原本华国锋计划前来拜访,但鉴于华国锋的出行容易引人注目,叶帅便亲自前往。不料,当叶帅抵达华府时,华国锋已站在门口等候——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华国锋只能预估时间,提前守候。这一幕令叶帅深受感动。

当叶帅步下车来,华国锋亲自上前,细心搀扶着他步入庭院,直至客厅落座。在此过程中,华国锋尊称叶剑英为“九亿人民的元帅”,此举令叶帅深受感动。在交谈中,叶剑英率先提出了关于治国方针的疑问,华国锋的回答令他甚为满意,尤其是他提及了提升国民经济的计划——这无疑是对“文革”路线的修正。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应,华国锋的言辞使得叶剑英对局势更加有信心:除非主席有明确的指示,人事调整将一概不予进行。彼时,极左势力正暗中策划,意图在上海向中央各部委的关键岗位渗透人员。要想有效遏制这种潜在的动向,实非易事。

当轮至华国锋向叶剑英元帅征询意见之际,叶帅的回应出奇地简洁:务必关注民兵——在极左派无法撼动军队的情况下,民兵的任何异动都成为了叶帅心中最大的忧虑。叶剑英元帅向熊向晖表示,他对与华国锋的此次会面及交谈感到十分满意。

10月6日夜晚,喜讯传来,“四人帮”已遭彻底挫败。叶选基与叶剑英将军的次子叶选宁携手,乘车奔赴西郊机场和永安里,将这一喜讯分别告知叶帅的家人。

夜幕将近十点,叶选基拨通了熊家的电话:“那四个恶徒已被逮捕,伯伯叮嘱你要留意局势变化,暂时不宜将此事告知他人。”值得一提的是,叶选基在告知家人之前,先行通知了熊向晖。

熊向晖彼时正安寝,听闻喜讯,便疾呼全家人起身。他更是连声催促爱妻打开叶帅所赠的茅台,自斟一杯,随后便一饮而尽。

次日破晓,7时30分,叶选基匆匆抵达王震府上,恰逢王震还未起身。这位与“四人帮”不屈抗争的勇士激动不已,几乎难以自持,遂即刻动身,前往陈云的住所传递消息。

10月8日的清晨,叶选基再度踏入王震的住所,只见这位三五九旅旅长的手中突然多了两个核桃,他不停地把玩着。见叶选基露出疑惑的神情,王震哈哈大笑:“这是陈云赠送给我的,他交代我慢慢道来,手可别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