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璀璨的狮城光环逐渐褪去,一位曾在这里叱咤风云的发型师,李荣达,用他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普遍的困境。54岁的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长达三十年的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
他全额提取了公积金,转身奔向泰国,只为一份他口中的“躺平”人生。这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加坡高昂生活成本下,人们对财富与生活价值的重新审视。
狮城梦醒时分
曾几何时,“新加坡梦”是无数奋斗者的信仰。然而,对于许多在这里打拼多年的中产阶级而言,这梦境正被现实的重压逐渐侵蚀,甚至让他们萌生退意。
李荣达便是其中一员。他来自马来西亚,23岁便获得PR身份,随后在新加坡打拼三十载。他积累了财富,享受过高品质生活,为大明星剪发,住过豪华居所。
然而,繁华背后,他渐渐感到新加坡持续攀升的生活成本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医疗、住房以及日常开销日益令人头疼,这些费用仿佛无情地吞噬着他的积蓄。
一度,他感到财务压力窒息。他观察到,即便是在新加坡取得成功的人士,若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也难以摆脱财务困境,这种感受在中老年群体中尤为普遍。
许多40岁以上的中产阶级也面临着类似的经济重负,感到被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新加坡的房价持续高涨,早已不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实现的“豪宅梦”。
房地产市场不断走高,使得普通市民难以享受中产阶级福利。与此同时,高昂的教育和医疗费用也持续上涨,对许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此外,新加坡的年轻人竞争激烈,外来移民的增加导致市场饱和。许多从业者面临着价格被压低和收入下滑的困境,这让“新加坡太贵了,生活压力太大”成为普遍共鸣。
公积金的“躺平”新解
新加坡独有的公积金(CPF)政策,为那些决定告别的人提供了一条“退路”。它让积累的财富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成为开启异国悠闲生活的敲门砖。
李荣达在放弃PR身份后,依据新加坡公积金局的规定,全额提取了存款。他宣称这笔资金足以支撑他在泰国“躺平”生活约30年,且无需过度挥霍。
这并非一时冲动,更非挥霍行为,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事实上,社媒上流传着更多类似的案例,印证了这种“跨国实践”的可行性。
有朋友在提取CPF后移居马来西亚新山,用部分资金购买了远超新加坡公寓面积的独立屋,并成功实现了每月生活开销减半。
这位朋友直言:“在新加坡我的钱只能让我活着,在马来西亚,我的钱让我享受生活。”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也揭示了不同生活模式的诱惑。
泰国以其相对低廉的物价、宜人的自然环境和宽松的政策,成为了许多寻求低成本生活的外国人青睐的目的地。
曼谷郊区,李荣达新建了一栋约1万平方英尺的两层豪宅,造价约20多万新元。此前他在曼谷市区也已有房产,可见他对泰国生活的规划并非临时起意。
他计划未来仍会回新加坡看医生和品尝美食,但不会作为旅游目的地,因为消费过高。他认为,在新加坡三四天的开销,便能抵得上他在泰国一个月的日常花销。
这种巨大的消费差异,无疑是他做出决定的重要考量。他打算在泰国继续利用他在美容行业的资源,维持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并非完全隐退。
这种选择被视为一种“逆袭般的生活方式”,究竟是聪明还是无奈,引发了广泛讨论。DBS银行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退休后基本生活每月需1700新元。
舒适生活需3100新元,高昂的退休花销对60、70后PR构成沉重负担,使得“退出”比“留下”显得更为现实,这笔账算下来,离开似乎更划算。
身份牌局:进退两难?
一边是老一辈永久居民因生活压力选择离开,另一边却是新一代申请者面对前所未有的高门槛。这形成了一个奇特的身份两极现象,折射出新加坡政府身份政策的精细化调整。
过去,新加坡PR身份曾被无数外籍人士视为“终极荣誉”,它附带诸多福利,如购买组屋、子女优先入学、工作医疗机会、国家补贴以及退休福利等。
然而,近年来PR批准数量增长缓慢,截至2025年中,新加坡总人口预计在604万至616万之间,其中公民约364万,PR约54.5万。
过去五年,非居民增加了18万,公民增加了14万,而PR仅增加了2.5万。这表明申请PR的人数变多,但名额并未随之增加,导致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一卡难求”成为现实。
即使是来自新加坡顶尖学府如莱佛士书院、南洋女子中学、华侨中学等地的优秀学生,其PR申请也面临被拒的困境,这让许多人感到不解。
这表明PR审批已不再单纯依据学业成绩或学校背景,而是转向更为“精英化加谨慎评估”的综合模式。新加坡政府将PR身份定位为通往公民身份的过渡阶段。
更倾向于批给那些真正打算长期留下并最终入籍的人。因此,对于未来去向可能不确定,例如有出国留学意向的中学生申请者,政府会更为审慎。
这种“一卡难求”与“主动放弃”并存的现象,清晰揭示了新加坡身份体系的动态流动与严格筛选特质。对新人,它是机会与希望的起点,对老PR,则是可兑现的存款。
这更像是一道落叶归根前的选择题,关乎个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规划。
躺平,是解脱不是逃避
李荣达的抉择,远不止是简单的经济账。它更像是一次对传统成功定义的“反击”,鼓励人们挣脱既定框架,勇敢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方式。
他的选择被解读为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对生活更深层次的追求,一种心态上的“彻底逆袭”。他认为生活不应被外界标准定义,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真正想要的生活。
李荣达的故事为那些身处高压(房价、职场)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解药”,即可以选择“放下”和“放过自己”,让生活更有意义,不必被世俗眼光所困。
在泰国,他享受着更多的自由与乐趣,并成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这种从“围城”中解脱,不再被新加坡高房价和经济困境束缚的选择,被他视为一种“彻底的解放”。
他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传统成功观念,是在重新审视生活意义后做出的符合自己心态的抉择,被视为对现代生活压力和高物价的“自我反击”。
他的决定被解读为对生活更深层的追求,一种心态上的“彻底逆袭”,是从生活痛点中找到出路的智慧。
笔者以为
李荣达的案例是新加坡社会流动与个人选择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坚守还是转身,都映照出在全球化浪潮下,人们对理想生活的不懈求索。
新加坡的机制,对此类个人选择是开放且透明的,不设障碍。这正是狮城现实与人性温情交织的一面,展现了社会机制的灵活性与包容。
那么,当退休的钟声敲响,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你又会选择在哪里,用何种方式,安放自己的下半生呢?这或许是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