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向梦想,甩锅同事:论张水华的“马拉松精神”与“职场情商”

85     2025-09-10 17:10:42

这是一个充满了励志与争议的时代,一个普通人能凭一己之力搅动舆论,将一场体育赛事变成一场社会伦理大讨论的时代。而我们的“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女士,无疑是这场大戏的“MVP”。当她顶着生理期的“debuff”,以一骑绝尘之姿冲过哈尔滨马拉松的终点线,荣膺女子国内冠军,并喊话领导求调休的那一刻,她大概没料到,这场胜利的掌声,很快会被无数键盘侠的质疑声淹没。

是的,她赢了比赛,但似乎输了人心,至少是输了一部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位张水华同志的“冠军感言”,那真是字字珠玑,句句扎心。她说,能来参赛“很不容易”,希望能“证明自己,让领导看到我的坚持”。这话听着是不是特耳熟?像是每一个加班狗、打工人向老板表忠心的经典台词。但问题来了,张水华同志,您是想通过跑个马拉松来证明您在临床护理岗位的“坚持”和“专业”吗?难道您是想通过42.195公里的奔跑,来让领导看到您在给病人翻身、打针、发药时的风驰电掣和精益求精?恕我直言,这KPI打法,着实有些“跨界”了。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她那句“医护工作繁忙,参赛需自行与同事协调调班,但同事不愿调班时,我就无法参赛”——哦,我的天!这简直是把“道德绑架”和“精致利己”写进了教科书。您能来参赛,是同事们“不愿调班”的“恩赐”?那潜台词是不是:我今天能站在这里,都是同事们不识趣、不体谅我的“伟大梦想”,才导致我差点来不了?这何止是让网友哗然,我估计她的同事们看到这番言论,血压都得飙升。

遥想那些年,我们加班加点,生病了还强撑着上班,只为不给同事添麻烦。再看看张水华女士,把个人爱好凌驾于集体责任之上,把同事的“不情愿”当成自己“不容易”的佐证,这境界,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什么叫“没有职业操守”?什么叫“同情她的同事”?当您在赛道上享受掌声和荣耀时,您的同事可能正因为您的“梦想”,在病房里多值一个夜班,多抗几台手术,或者在生理期也得强撑着照顾病人。这,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有人说,医院领导“自行协商”的政策不合理,是制度缺陷。拜托,醒醒吧!在医护这种24小时不间断的特殊岗位,领导不强制调班,恰恰是为了避免团队内部出现不公和矛盾,试图维持那么一丝脆弱的平衡。如果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爱好”来要求强制调班,那医院还要不要运转?病人还要不要救治?这哪里是制度缺陷,这分明是人性测试!当“自行协商”变成了“道德胁迫”,那就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了。

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有网友扒出张水华女士2025年3-6月竟然计划参加至少10场跨省马拉松!浙江三场、江苏一场、河北一场……这哪里是“一年仅两个赛季”的“非赛季没特殊排班”?这分明是“马拉松巡回演唱会”啊!异地参赛,提前抵达,赛后恢复,这3-4个工作日占用,算起来一个月至少一半时间不在岗,甚至更多。请问,护士是兼职,还是马拉松是主业?难道她打算把病房变成赛前热身场,把护士站当成终点线冲刺点吗?

此刻,张水华的个人账号已关闭评论区,页面赫然显示签约MCN公司。这,可就有点意思了。从“为医院争光”到“为自己捞金”,这转变,比她跑马拉松的速度还快。所谓“做自己想做的事”,恐怕只是“走网红路线”的托词罢了。谁能想到,一场生理期的马拉松冠军,竟然能跑出一条通往流量变现的康庄大道?

当然,也有支持张水华的声音:“医务工作者难道就不能有兴趣爱好吗?”“追求梦想有什么错?”这话没错,我们都支持医务工作者有自己的爱好,也支持他们追求梦想。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

平衡,不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他人的责任之上,不是用他人的牺牲来铺垫自己的荣耀之路。平衡,是尊重职业的特性,是理解团队的协作,是学会取舍和让步。一个医生可以热爱画画,一个护士可以热爱跳舞,但他们首先是医生和护士,他们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当你的“梦想”与你的“职责”发生剧烈冲突,且你选择让“职责”为“梦想”让路,甚至让他人承担你“梦想”的代价时,那这就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是一种责任感的缺失。

张水华赛后的采访之所以引人争议,绝非仅仅反映了什么“制度缺陷”,更多的是揭示了某些人对“个人奋斗”的片面理解,以及对“职业操守”的轻视。我们对医护人员有“过分期许”吗?难道期望他们恪尽职守、不把同事当垫脚石,也是一种“过分期许”?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吗?

至于我如何平衡生活和梦想?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的平衡之道很简单:首先确保我的“生活”没有变成别人的“负担”,我的“梦想”没有建立在别人的“血汗”之上。我会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碎片时间、假期,甚至牺牲掉一部分娱乐时间去追求我的梦想。如果我的梦想需要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那么我会选择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在完成我的责任和义务后,再全身心地去投入。如果非要在某个特殊时期做出选择,我可能需要先成为一个合格的“职场人”,再成为一个“梦想家”。毕竟,一个没有责任感做支撑的“梦想”,终究只是空中的楼阁,一吹就散,甚至还会砸到无辜的路人。

张水华的故事,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在追逐个人光环的道路上,别忘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别忘了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持,或者被你“绑架”的同事。一场马拉松,跑出了冠军,也跑出了人性百态。或许,真正的“马拉松精神”,不应只体现在赛道上的坚持,更应体现在职场中的担当与对他人的尊重。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跑着一场场没有终点线的“人生马拉松”,而如何跑得体面,跑得问心无愧,远比那块奖牌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