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发达国家的就业率高达98%,可是每年还是有上千人因为工作而失去生命——这工作是不是得给阎王爷打工?别觉得我在说得夸张,日本厚生劳动省2024年的官方数据摆在那呢,认定的因过劳导致的死亡人数竟然达到了1304人,创下了历史上的新高。
可行内人都明白,这数字根本算不上啥冰山一角,不算那些没有被 официаль认定的压力自杀案例,实际的数字可能翻了好几倍,超万人都说得过去。再看看那98.1%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听着是不是挺吸引人?跟我们这边“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感比起来,简直像天堂似的。
要细细琢磨,这哪还能算“就业福利”?多数人都看得出,这是人口危机逼出来的无奈选择。日本从1995年到2025年,15到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2416万,就像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人烟突然不见了,导致岗位反倒变得多出来了。
如今,日本每四个上班族里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超市里的收银员不少都快70岁了,手抖着找零。这不是他们愿意干,而是养老金不够用,只能继续扛着。更揪心的是,表面上说“岗位缺人”,实际上却是“苦差没人帮”。
制造业跟护理行业加起来缺的人数达到143万,护理行业更是令人担忧,每千个老人只能配备1.3个护理员,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许多养老院不得不缩短服务时间。为了弥补这个空缺,日本计划到2025年引进50万外籍劳工,可大部分成功引进的还是越南、菲律宾的工人,主要集中在建筑、农业这些辛苦的岗位,像IT、医疗这些高端行业还是没人愿意来。
所谓的“高就业率”呢,本质上就是“活儿都没人接,剩下的人拼命撑着”。说到那些凌晨灯还亮着的办公室,其实可不是在庆祝奋斗,而像是在参加“职场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似的。
埼玉县的52岁货车司机武田正臣,这几个月来每个月都超时加班,超过140个小时,几乎每天只睡上1.5小时。每天凌晨2点半起床出发,全靠能量饮料续命。结果,最后在高速路口突发心脏骤停,成了过劳死的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要是你觉得只有体力活才算苦,那就大错特错了。广告圈早就成了“熬夜之王”的聚集地。2015年东京大学的高桥毕业后加盟电通这个广告巨头,九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每月加班都跑到130小时,睡眠时间每天少于2小时,最后只得选择了自杀这条路。
最让人无语的是日本职场的“演技文化”,上司还没走,下属就得像块望夫石一样死守岗位,哪怕没有什么事,也得乖乖在电脑前刷着Excel,深夜还发邮件装模作样。你说,这加的可不光是工作量,简直像是在演一场“政治正确”的戏。
更让人恶心的是哪些公司搞出来的“缩短工时骚扰”,明明员工准时下班了,工作还没搞完,只能偷偷带回家继续“隐形加班”,一边 pretend 说是“合规”,一边继续榨他们的血。
别急着骂企业黑心,其实制度整体乱套才是根源。日本政府也不是没想办法,2018年安倍政府推了个“工作方式改革法案”,规定每月加班不能超过45小时,一年最多不超360小时,甚至到2024年还强制一些企业装电脑监控,到了点就会自动关机。
可这规定看起来像是写给外星人看得似的,日本全国劳工基准监察署的数据说,每年抽查的覆盖率低得让人怕怕,大部分公司几乎没人查,就算查出来问题,大多也就是口头劝导,真正动手处罚的还是少得可怜。
97%的企业从未被抽查过,这数据可不是我乱说的,劳工基准监察署的资料摆在那里。企业早就摸透了套路,签兼职合同、任务外包、改考勤记录,轻轻松松就把加班时间“洗白”掉了。就算倒霉被罚了,最高也就30万日元的罚款,而这些钱,顶多还赶不上企业高管一场酒会的钱呢,这根本不是惩罚,简直就是“花钱买工作时间的通行证”。
这股加班的风气,其实是战后“洗脑”搞出来的。那时候“拼命干活才能活命”变成了国家战略,日本平均每年工作时间高达2100小时,被封为“工蜂王国”。当年的“终身雇佣制”还能给人点期待,熬几年总能升职加薪,可一旦泡沫经济破裂,这套制度就变成了个骗局。
企业最先裁员的,往往是40到50岁的中年员工。这些人上有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子女要养,还背负着房贷,一旦失业,转行的几率不到30%,只好靠打零工混日子。有些人甚至在东京桥下搭个“纸板屋”维生,过着艰难的生活。
在1994到2004年的那十年里,所谓的“就业冰河期”特别严峻,数百万毕业生为了抢位置挣破头,但企业宁愿留住老员,也不愿意招聘新人,直接把一代人的职场心态冲击得粉碎。眼下的年轻人貌似有份工作,实际上却陷入了“穷忙陷阱”,临时工、派遣工的比例越加越高,同样岗位的派遣医生和正式员工的待遇相差悬殊,实际上就是一个看不见的“职场等级制度”:正式编制的岗位更吃香,非编制的岗位却得受苦受难。
女性的境遇就更难堪了。数据显示,日本职场女性每周要工作49小时,家务事还得花上25小时,而男士们才大约5小时。她们在公司里得跟男人一样拼着加班,回家后又得充当“全能主妇”,越是中小企业,对女性的照顾就越不到位。
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么不容易,为什么不干脆辞职呢?其实还是那“找工作难”的隐形枷锁在作祟。别看整体的就业率高达98%,留学生的就业率却只有30%到40%,就算是刚毕业的学生,理科生的就业率也偷偷往下滑,到97.3%左右。
企业根本不搞扩招,一个人承担三个人的工作已经成了惯例,要是你敢辞职,后面等着接你位置的人一大堆,特别是在“就活文化”(求职就是拼命活命)的压力下,五分之一的年轻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有人走上了自我了断的道路。
而且维权基本等于自废前程,劳动仲裁几乎站在企业那边,敢举报的人很快就会被边缘化,九成九的员工只好咬紧牙关“忍着”。之前有媒体爆出过十一例过劳死事件,家属想讨个说法,企业直接扔来慰问金和保密协议,生命就这么被一笔封了。
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越是挤压员工,员工越不敢反抗,结果企业就越肆无忌惮地压榨。到头来,连数据也开始造假,官方认定的1304个死者背后,其实隐藏着无数“被隐藏”的冤魂。
这几年,日本也搞了点“表面上的改头换面”,到2025年,刚毕业的学生起薪敢喊到25万日元了。而且呢,东京地铁晚九点以后乘客明显变少,傍晚五点到八点间的客流反倒上升,好像是在试图扭转那根深蒂固的加班文化似的。可要细说起来呢,说白了,这都是被逼的——因为少子化让劳动力变得紧缺,要不装点样子,要不真没人肯干活。
民间的反抗倒是挺扎实的,年轻人搞起了反PUA的培训班,教新人识别职场里的控制套路,还有每年评个“邪恶企业大赏”,点名批评那些压榨员工的公司。不过,这都算是一点点的努力,根本改变不了大局。只要“找工难”这个问题还在,只要监管还只是一回事儿走走过场,加班的传统就改不了。有人说过,终身雇佣制不是铁饭碗,而是把人钉在加班椅上的电焊枪。
最后算算账:到2025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将近三成,60到64岁的就业率超过了73%,而65岁以上还在工作的也差不多占一半。这一边是老人退休难,一边是年轻人熬不住扛不动。说白了,这98%的就业率背后,藏着两代人的付出和牺牲。
那些半夜还亮着的办公室灯,不是在照亮未来,而是在透支自己宝贵的生命。说到底啊,当人的生命变成了GDP的牺牲品,再怎么高的就业率、再怎么繁荣的经济,又能代表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