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研究,214亿损失,不如41亿预防!

107     2025-10-25 04:09:57

咱们日常生活中,都明白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家里的水管有点渗水,是应该马上找师傅来修好,还是等到它彻底爆裂,淹了整个屋子,再花大价钱去撬地板、换家具、赔偿楼下邻居?

答案显而易见。

可奇怪的是,当问题放大到国家层面,面对洪水、干旱这些更大的“水管爆裂”时,国际社会的主流做法,却往往是选择后者——等着灾难发生,然后才急匆匆地启动救援,送钱送物。

最近,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就像一位精明的会计师,把这笔关于救灾的全球大账本翻开来,仔仔细细算了一遍,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我们一直以来所推崇和感动的“灾后紧急援助”,从经济角度看,竟然是一桩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亏本买卖。

这不禁让人想问,难道这么多年,我们都在用最贵的方式,去弥补本可以轻松避免的损失吗?

这份报告来自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他们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而是用实打实的数据说话。

研究人员选取了亚洲和非洲八个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亚等,这些国家常年都要跟干旱、洪水、风暴作斗争。

他们收集了过去六十年的灾害数据,建立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机模型,用来预测未来二十年,这些气候灾害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

结果算出来,这个数字是惊人的214亿美元。

214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它差不多相当于塞内加尔这个国家一整年的生产总值。

这些钱,就因为天灾,凭空蒸发了。

这损失里,包括了农民损失的牲畜,被洪水冲毁的道路桥梁,还有灾后因为卫生条件恶化而增加的医疗开销等等,每一分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之痛。

好了,现在问题摆在面前:这214亿美元的巨大窟窿,该怎么填?

研究报告对比了四种不同的应对方案,结果高下立判。

第一种,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方式,就是传统的“灾后人道主义救援”。

也就是等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开始行动,捐款、运送物资、派遣救援队。

这种方式看起来充满温情,但算盘一打,却不划算。

报告测算,要想完全弥补那214亿美元的损失,通过这种方式需要投入整整258亿美元。

你看,花了比损失本身更多的钱,才勉强把场面稳住。

这就像你家水管爆了,损失了一万块,结果你请人来维修清理,花了快一万三,里外里还是亏。

报告给这种方式算了个回报率,每投入1块钱,实际上只能挽回价值0.83美元的损失,是笔赔本的生意。

第二种方式,是动用各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在灾后发放紧急社会救助金。

这种方式听起来更制度化,但成本却高得吓人。

报告显示,要弥补同样的损失,需要投入930亿美元。

为什么这么贵?

因为这套体系本身运作成本高,而且是事后被动响应,效率极低,很多钱都耗费在了行政和流程上,真正到位的钱,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

它的回报率是四种方案里最低的,每投入1块钱,只能产生0.23美元的效果,可以说是效率最差的选择了。

那么,有没有更聪明的办法呢?

当然有。

报告重点分析了另外两种“防患于未然”的策略。

第三种,叫做“预先援助”。

就是在气象部门预测到一场特大暴雨或者持续干旱即将到来之前,就提前向可能受灾的社区发放现金或者粮食补助。

让老百姓有钱去加固房屋,有粮食可以储备,或者有能力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种做法的回报率就相当不错了,每投入1块钱,能产生2.06美元的回报。

这说明,让民众在灾前拥有自主应对的能力,远比灾后被动接受救济要有效得多。

第四种,也是报告认为最有效、最明智的方案,就是进行“长期的灾害抵御能力投资”。

这话说得有点专业,其实就是把钱花在最基础的预防工作上。

比如,在容易发洪水的地区,修建更坚固的堤坝,建设蓄洪区;在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耐旱的农作物,兴修小型的水利灌溉设施;加固关键的基础设施,比如医院、学校、桥梁,让它们能扛得住自然灾害的冲击;同时,建立更加灵敏高效的灾害预警和应对机构。

做这些事情需要花多少钱呢?

报告给出的数字是:仅仅需要41亿美元。

你没有看错,用41亿美元的前期投入,就能避免那高达214亿美元的损失。

这笔账,小学生都会算。

这项“智慧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每投入1块钱,不仅能避免5.17美元的经济损失,还能带来同等价值的发展收益。

因为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变好了,农业生产稳定了,人民的生活自然也就更有保障,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这份英国报告所揭示的道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留下了“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的智慧。

这种“与其亡羊补牢,不如事先固牢”的思想,早已融入到我们国家的治理哲学之中。

放眼望去,中国在做的很多事情,正是这份报告所倡导的最佳实践。

比如说,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很多人只知道它能发电,但它最核心的功能其实是防洪。

在它建成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每隔几年就要经历一次心惊胆战的洪水考验。

而现在,三峡大坝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节阀,牢牢地控制着上游的洪峰,保护着下游数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三峡投入巨大,但如果算一算它在这些年里避免了多少次潜在的洪灾损失,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那回报率恐怕远远超过报告里计算的1比5。

再比如,我们国家大力推行的“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改造城市的排水系统,让城市在下大雨时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

这不就是最典型的“灾害抵御能力投资”吗?

还有我们覆盖全国的精准气象预警系统,每次台风来临前几天,预警信息就能通过手机、电视传达到每一个人,政府会提前组织沿海地区的居民大规模转移。

这些,都是把功夫下在平时,把钱花在灾前的生动例子。

这份报告的出炉,正值国际社会在讨论如何运作新设立的“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关键时刻。

这个基金的目的,就是帮助那些脆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

而这份报告无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与其把宝贵的资金都用在灾后的紧急“输血”上,不如更明智地投入到帮助这些国家进行灾前的“强身健体”上。

援助的意义,或许从来就不在于灾难发生后,我们能拿出多少钱来表示同情,而在于灾难来临前,我们能为多少家庭,撑起一把足够坚固、能抵御风雨的保护伞。

这不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关乎人类尊严和未来发展的人心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