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成都分房的新闻,标题起得那叫一个喜庆,内容也是各种颜值拉满、配套齐全,老乡们喜提新居,满脸都洋溢着“稳稳的幸福”。这种新闻,暖色调滤镜开得比网红店还足,乍一看,就是一出标准的民生工程样板戏,看得人心里暖洋洋。但兄弟们,作为一个在市场里被反复摩擦的老韭菜,我的职业病就是“祛魅”,必须把所有加了柔光滤镜的东西,都还原成它最粗粝、最不加修饰的模样。
这哪是什么简单的分房故事,这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天上掉馅饼,结果把人砸懵了”的现实魔幻剧。
咱们先来构建一个场景。所谓“安置房”,它的前置动作是什么?是拆迁。这一个“拆”字,背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财富激荡史。你可以想象一下,隔壁那个连共享单车月卡都舍不得开的老王,就因为老家宅基地上空,某个规划图的鼠标轻轻划过,墙上被喷上了一个红色的圈。一夜之间,他的人生进度条被强行快进了三十年。手里攥着几本崭新的房本,外加一笔能让银行大堂经理对你笑脸相迎的补偿款,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我是谁,我在哪,这些钱怎么花”的甜蜜眩晕中。
这就是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断上演的“创富神话”。这种财富的转移,逻辑比较硬,但过程极其粗暴。它跟你个人能力、商业头脑、十年寒窗苦读没有半毛钱关系,唯一的变量就是你的户口本,恰好落在了时代的风口上。这就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一个经济学和人性交叉的“死亡交叉”——财富的硬件被瞬间顶配了,但驾驭财富的软件,也就是人的认知,还停留在手动挡的水平。
一个青铜选手,突然被系统送了一套神装,你猜他会不会用?他不会,他只会穿着神装去A地板,然后被小兵反杀。这就是无数“拆二代”故事的内核。我见过太多因为一笔拆迁款,原本和睦的家庭反目成仇,兄弟姐妹为了几万块钱的差额对簿公堂;也见过更多拿到巨款后,迅速冲进澳门赌场或者被各种“高回报理财”项目收割得干干净净的案例。人性的贪婪、短视和虚荣,在突如其来的财富面前,会被放大到极致。这种现象,我管它叫“财富休克”,或者叫“资产过敏症”。身体突然接触到高浓度的过敏原,会引发剧烈的排异反应,甚至休克。对一个认知常年停留在月薪三五千的人来说,几百万的现金,就是最猛的过敏原。
所以,你看那些崭新的、漂亮的安置小区,本质上是一个个大型社会实验的容器。开发商负责把“硬件”——房子、绿化、配套给你拉满,但没人负责给你升级“软件”。于是,你会看到各种哭笑不得的场景:开着宝马X5去抢社区食堂的特价菜,把精装修的新房阳台改成菜地养鸡,或者是因为打麻将输了几百块钱,在业主群里用语音条对骂半小时。物质的丰裕和精神的贫瘠,在这里形成了最强烈的反差。这跟中彩票头奖的人,五年内破产率高达70%是一个道理。人性,这玩意儿,才是最坚固的硬通货,也是最靠不住的草台班子。
那么,我们再往上拔高一层看。这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化造富运动,它的底层驱动力又是什么?真的是为了让老王们都过上幸福生活吗?别天真了。本质来看,这一切都是为了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机器——土地财政。
简单来说,地方政府需要钱来搞基建、发工资、做项目,钱从哪儿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卖地。把城市周边的农田、老旧城区,通过规划变成可以开发的商业或住宅用地,地价瞬间翻了几十上百倍。这个过程,就叫“土地一级开发”。然后把这些“熟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盖楼卖给像你我这样的接盘侠,政府拿到了巨额的土地出让金,GDP上去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所有人都很开心。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原本住在这些土地上的居民怎么办?总不能直接推平吧?所以,“安置房”就成了这个游戏链条里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润滑剂,是压舱石。用一部分土地出让金,或者直接划拨一块地,建起漂亮的新小区,把原住民安顿好,让他们从这个土地增值的盛宴中分一杯羹。这样一来,阻力最小,效率最高,整个游戏才能顺畅地玩下去。
所以,兄弟们,我们现在可以给这个事儿重新定性了。你以为你在新闻里看到的是一个民生工程,实际上,你看到的是中国“土地金融”这个庞大机器高效运转后,从排气管里滴下来的一滴蜜糖。那些拿到新房钥匙的居民,他们是幸运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也只是这个宏大金融游戏里的一个NPC,是M2信用扩张链条上一个闪着金光的像素点。他们的“稳稳的幸福”,是建立在无数城市新移民“六个钱包”凑首付的“卷卷的痛苦”之上的。
这么一看,是不是瞬间就祛魅了?甚至有点残酷。但世界就是这样,草台班子套着草台班子,一层层剥开,最后发现核心里空无一物,只有人性在裸奔。
毕竟,对我们这些在K线图里刨食吃的兄弟们来说,房本的硬度,可能才是宇宙的终极真理。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