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这个时候,上海就热闹得跟过年一样,各种肤色的朋友们拖着箱子,说着我们听不懂的鸟语,脸上洋溢着“我来赚大钱了”的朴实笑容。
没错,一年一度的进博会又来了,堪称全球企业的“大型线下内卷现场”。
在这些金发碧眼的朋友中间,有一家日本公司显得特别“有恒心”,它叫日邮物流。
今年是它连续第七年来进博会“打卡”了,比我追的番更新得都勤。
这种执着,要么是真爱,要么就是生意太好做了。
我猜是后者。
今年的日邮物流,展台主题搞得特别高大上:“CREATE BETTER CONNECTIONS”,翻译过来就是“共创更美好的连接”。
听起来像是某个交友软件的广告词,但人家是搞物流的。
这帮搞物流的,以前大家对他们的印象就是开大卡的壮汉和仓库里搬砖的兄弟。
但现在,他们开始聊一些你听不懂但感觉很贵的东西,比如“绿色互联未来”。
你以为这帮搞物流的突然良心发现了?开始关心冰川和北极熊了?格局小了。
答案就两个字:生意。而且是未来的大生意。
这几年,一个叫ESG的词,在资本圈里比“你好”还流行。
简单说,就是公司除了赚钱,还得关心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这玩意儿就像一份体检报告,以前大家都不在乎,现在不行了,你的报告不好看,投资人扭头就走,客户也嫌弃你。
尤其是碳排放,简直成了悬在所有大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特别是“范围三”碳排放,这玩意儿最骚。
什么叫范围三?
就像你点外卖,你自己没开车,但外卖小哥的摩托车尾气,也得算在你这顿饭的“业障”里。
这就是范围三,躲不掉的锅。
对于大公司来说,它们的供应商,比如物流公司,产生的碳排放,都得算在自己头上。
这下好了,客户的焦虑,就是乙方的KPI。
日邮物流这次在进博会上的核心亮点,就是一套“替代燃料”绿色解决方案。
说白了,就是帮你“洗”掉碳排放的“业障”。
这套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环保赎罪券”的交易所。
它通过一个数字平台,把海运、空运、陆运都给包了。
流程简单粗暴三步走:第一,帮你算账,查查你的货物从出厂到客户手里,一路上冒了多少“黑烟”;第二,让你掏钱,日邮物流拿着这笔钱去采购可持续燃料,比如给卡车用植物油(HVO),给飞机用生物燃料(SAF);第三,给你发证,把这些环保效益分配给你,再找个第三方机构盖个章,证明你是个为地球做过贡献的好同志。
你看,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客户的“范围三”排放数据就好看了。
ESG报告上可以理直气壮地写:“我们与绿色伙伴合作,为地球降温0.0001度”。
这张能贴在自家ESG报告上闪闪发光的“好人卡”,就是日邮物流卖的新产品。
日邮物流等于把这碗最难啃的饭,嚼烂了喂到嘴里,客户只需要张嘴付钱就行。
这生意妙不妙?
太妙了。
它把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环保理念,变成了一个可以量化、可以交易、可以认证的付费服务。
在今天这个快种快收的商业环境里,情怀不能当饭吃,但可以包装成饭卖个好价钱。
除了卖“赎罪券”,他们也在玩真的。
比如中欧班列,这几年火得不行。
比起空运和海运,铁路运输能减少差不多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稳定。
日邮物流在德国杜伊斯堡这种欧洲交通枢纽有自己的物流中心,玩起中欧班列自然是得心应手。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运货了,这是在给客户提供一个成本、效率和环保之间的最优解。
光有新潮的“绿色”故事还不够,物流的本质还是网络。
全球网络是面子,本土深耕是里子。
今年的进博会,日邮物流把全球各地的分公司高管和销售都叫到上海来了,尤其是欧洲团队,积极得像抢环球影城首发日的门票。
匈牙利分公司甚至要现场开“宣讲会”,推销他们的中欧供应链服务。
这阵仗,与其说是参展,不如说是全球销售团队在上海开誓师大会,当着中国金主们的面表忠心、秀肌肉。
这种商战,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日邮物流这一拳,就打在了“中国机遇”和“全球协同”的节点上。
在国内,他们的布局也很有意思。
湖北鄂州,九省通衢之地,他们在那搞了个新的物流枢纽。
这地方妙就妙在,它正好是中国地理的“腰眼”上,旁边还有个亚洲第一的货运机场。
这就像一个拳击手,臂展(全球网络)再长,核心力量(本土枢纽)不稳也白搭。
日邮物流在鄂州砸钱,就是为了扎稳马步,把服务渗透到中国的毛细血管里。
对外,他们也没闲着。
去年,他们收购了欧洲一家叫Walden的集团的医疗物流业务。
为什么要买?
自己建不香吗?
香,但太慢了。
医药品物流,尤其是需要全程冷链控温的,门槛高、利润厚,是物流界的“特种部队”。
通过收购,日邮物流一夜之间获得了在欧洲12个国家的成熟网络和专业能力,等于直接买了张进入高端局的门票。
所以,你看懂了吗?
日邮物流的女掌门永沟香织女士说,他们的主题“CREATE BETTER CONNECTIONS”,不仅仅是口号。
这话说得就很艺术。
连接什么?
连接的当然是生意。
用绿色方案连接客户的ESG需求,用全球网络连接客户的出海野心,用本土枢纽连接中国市场的巨大纵深。
每一个“连接”的背后,都明码标价,充满了商业世界的朴素和实在。
所以,别再把物流公司想象成傻大黑粗的搬运工了。
现在的顶级玩家,早就进化成了集金融工具、科技平台、战略咨询于一身的“供应链设计师”。
他们解决的,早已不是“把货从A点运到B点”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如何让货物在合规、环保、高效、低成本的多重约束下,从A点优雅地到达B点,并让所有人都觉得很值”。
这,才是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