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夜空,被一场特殊的“演练”点亮。2025年8月9日夜间至10日凌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一次综合演练圆满结束。2.2万人的参与,不仅是一场流程的磨合与检验,更是北京市对市民群众理解与支持的真诚感谢。这句感谢词,瞬间将宏大的国家纪念活动拉回了寻常巷陌,让我们意识到:抗战纪念,绝不仅仅是庄严的仪式,更是全民参与、共同凝聚国家记忆的生动过程。在这个充满历史感的2025年,每一个普通人的理解与合作,都成为了维系国家记忆的基石。这不禁引发我们深思:在和平年代,我们每个公民,究竟该如何通过日常行动,向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致敬?
这次综合演练的成功,无疑是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序章。它不仅是对纪念大会流程的精细打磨,更是对组织保障和指挥运行的全面检验。2.2万人的庞大队伍,在深夜中井然有序地完成演练,达到了预期目标,这背后凝聚着无数参与者的辛勤付出和市民群众的默默支持。正是这种全民的配合与理解,让这场看似“高大上”的演练,充满了“人民性”的温度。这告诉我们,历史的传承,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奔赴。当普通人成为历史纪念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历史的温度才能真正抵达人心。
然而,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声音:历史太“沉重”,纪念太“形式”。年轻人真的对历史“无感”吗?非也!这次演练中市民的“无声支持”,恰恰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致敬历史,并非只有走进纪念馆、参加大型集会。它也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微行动”。比如,为了演练而自觉遵守交通管制、理解临时调整,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配合,其实是深沉爱国情怀和公民责任感最朴素却也最有力量的表达。这种“微行动”的自觉,正是社会团结的基石。
更令人惊喜的是,Z世代的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将历史“玩”活,让“无感”变“有感”!红色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沉浸式体验。在武汉,红色旧址通过AI讲解、AR技术,让年轻人“穿越”回烽火岁月,体验那段烽火岁月。延安革命纪念馆里,讲解员用“讲、唱、跳”的方式,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得有血有肉,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延安精神。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利用AI技术修复泛黄的老照片,让爷爷奶奶记忆里的街景“动起来”,让历史场景与现代实景时空叠影,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更有趣的是,为诸葛亮、李白这样的古人“过生日”,用“送酒送药送地图”的创意,打破历史的厚重感,用幽默架起古今沟通的桥梁。这些看似“非传统”的致敬方式,实则蕴含着年轻人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他们将历史融入生活,让历史记忆在数字世界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这些“微行动”和“数字参与”,正是个体责任感和行动力的生动体现。它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团结和集体认同的构建。当每一个年轻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致敬历史,这份集体记忆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遥远的过去,而是鲜活、有温度、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它让历史不再是“书本里的记载”,而是“我与古人共此时”的真切体验。这种自发的、充满活力的参与,远比被动的接受更有意义,也更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因此,在和平年代,让我们鼓励和支持年轻人用他们的创意和热情,将历史的火种传递下去,让抗战记忆在每一个日常细节和数字互动中,铸就新的篇章。从你我点滴的“微行动”开始,让历史真正成为我们前行的“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