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乳山果林的比武:许世友一掷石子,宫宝田甘拜下风,少林硬功终结大内神话
那年山东乳山,果木林里刚过清明。天还带着点湿气,一群八路军战士围在后院树下,有人手里捏着红枣,有人悄悄把帽檐拉低——说是司令员许世友要见村里的“老怪物”宫宝田,比试真本事。谁都没想到,这场小小的较量,会成了胶东乡亲们口口相传几十年的故事。
宫宝田其实不是第一次被外地人找上门。青山村的老人常念叨:“他小时候能爬墙头偷枣不留脚印。”可这位晚清大内侍卫、八卦掌名家,到七十多岁时瘦得像根干柴棍儿,说话也慢条斯理。不识的人以为是个普通老农,他却曾在张作霖身边当保镖,两次救命,还得了黄马褂。
许世友来的时候,身边跟着几个胶东军区的小伙子。他自己出身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进了少林寺,“吃咸菜喝井水”,据《许世友回忆录》写,他练铁砂掌时指甲都裂开流血。但初见宫宝田,不免心里打鼓: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内高手”?怎么看都不像能“空手接子弹”的人物。
不过规矩不能破,人来了就得露两手。先是刀法——叫“水泼不进”。有个姓李的小兵嘴快:“用盆泼!”结果一脸水珠,全被刀影挡回来了。这招后来让村西头的王三嫂念叨了一辈子,说自家孩子小时候玩泥巴,也学着拿扫帚舞两下,都喊自己会八卦掌。
紧接着又来搓豆成粉。一把绿豆扔桌上,让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试试,用拳头砸半天也只是碎皮渣。而轮到宫老先生,只见他双掌轻轻一搓,那些豆粒就变成细末。据青山村陈老太太讲,她当年做豆腐专门请过宫师傅帮忙,说他的力道能把石磨推断轴。这种功夫听起来玄乎,但在当地确实有不少老人信誓旦旦地保证是真事儿。
再比蹲跑,就是半蹲姿势往前冲。有女兵参加,小廖自告奋勇要跟,可怎么追也追不上那瘦骨嶙峋的老人家。“你看吧,人老筋骨松,其实底劲还在。”这是旁观者的一句土话,被记载进《山东武术协会编》的《宫宝田传》。
几轮下来,小廖憋红了脸。他平日枪法不错,就趁机逞强,要和老先生比射鸟。正巧树丛惊起野鸽,小廖举枪三声,一只落地。“枪快还是拳快?”有人嘀咕一句,却没人敢应声。但真正让众人瞠目结舌的是下一幕:帽子挂棍顶,让小廖打靶;每次开枪,那帽竟然左右晃动,就是不中目标,而人的影子早已消失无踪。有说是在高粱地钻出来,也有人讲其实他藏到了枯井后面,《晚清侍卫实录》对此段只言片语,并未详述过程,但民间版本甚多,各有夸张处。
这时候气氛微妙起来。许世友突然发话:“我不用枪,用石头行不?”大家觉得新鲜,他从地上捡颗鹅卵石,在二十步外站定,由衷喊了一句,“准备好了!”等到数到“三”,才听嗡的一声响,那毡帽已经掉落泥中。据现场一个姓赵的大娘回忆,当时所有人盯住他的右手,都没看出啥动作,就像猫扑鼠一样突然收线。《中国武术史》提及此技叫“弹指神通”,但实际源于少林寺俗称“石弹子功”。
这一击之后,全场安静下来,好像连果树上的麻雀都停住脚步似的。不知是谁先鼓起掌来,只见七旬高龄的宫宝田走过去,把棍丢掉,两只粗糙的大手握住许世友胳膊,道一句:“你是真本事,我服!”这一句话,比什么客套赞美更让旁观者心里敞亮。在胶东地区,这种承认对方厉害的话叫做“交底儿”。
其实关于这个绝技,还有些冷门细节。当年马石山附近猎户们常用飞石捕兔,据解放军战史档案记载,1939年前线缺弹药,有敢死队专靠掷砖瓦、飞甩铁块攻城。这类野路子的技巧,在正规部队眼中并不起眼,却因战争环境而流传下来。《八路军胶东军区战史》中甚至提及一次夜袭,仅凭几枚河滩鹅卵石便制敌于暗处,也是奇谈之一。
至于为什么连赢三场最后却败给一颗小小碎石?坊间猜测不少。有说是礼让,有说是真输,还有分析双方年龄体力差距。不过据故旧亲历者私下闲聊,其实当时谁也没想到会用这种办法分胜负——毕竟江湖高手过招,从来不是套路拼完就算数,更讲究临阵反应和经验积累。“唯熟耳”这个词,是当地习武之人的口头禅,也是多年摸爬滚打后的领悟吧。(引自《霍殿阁传记》,吉林文史出版社)
再往后呢?两人成了朋友,每逢集市或庙会偶尔碰面,总爱坐一起喝碗热汤聊旧事。据青山区周氏宗谱记载,他们曾合办一次简易武术班,为抗日训练青年徒弟,不过时间很短,因为1943年夏天日本鬼子的报复太狠,把宮家的三个儿孙全杀光。从此以后,大内高手彻底沉寂,只剩乡邻唏嘘感慨。而同样传奇的人物霍殿阁,则因徒弟闹祸被赶出皇城,也是在东北含恨去世,据地方志所述,他生前最喜欢吃煮花生米,每逢秋收必备一盘,如今已无人知晓其味道如何(参考辽宁省档案馆资料)。
这些故事到了现在,多半只能靠老人茶余饭后的闲谈保存下来。有一年冬天,我陪父亲去青山区走亲戚,无意中听到街角卖烧饼的大爷念叨,“真本事啊,不怕别人笑话。”问他缘由,他摇摇头道:“过去那些练拳的人,现在全变成教孩子写字画画啦。”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自然分布于正文,包括:《许世友回忆录》《中国武术史》《晚清侍卫实录》《山东武术协会编·宫宝田传》《霍殿阁传记》(吉林文史出版社)、地方志、村民口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