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最近不太平。刚刚美俄在这里开了个“峰会”,桌上说不拢,天上就开始较劲。连续两天,俄罗斯的伊尔-20侦察机在阿拉斯加外围晃悠,美国人当然不敢怠慢,派出F-16、KC-135加油机、甚至E-3预警机层层拦截,就差没直接开火了。
第一天,美方用2架F-16加1架KC-135迎客。第二天升级了,2架F-16、1架KC-135、再加1架E-3预警机全程盯梢。它们的任务很明确——盯住俄机的一举一动,直到它掉头离开。
伊尔-20这飞机可不简单。航程6500公里,从俄本土飞越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边缘轻轻松松。机身上那巨大的雷达罩,就意味着它的电子侦察能力很强,哪怕在国际空域,也能对美加的军事设施和通信进行细致监听。以前它常常在大型军演附近出现,和对方部队“不期而遇”,现在只是换了个地点。
美国人嘴上说这是国际空域,没法采取实质性措施,实际上心里那根弦是绷紧的。毕竟这是在阿拉斯加,美军的北方门户。
更有意思的是,这波较劲,基本可以看成美俄“阿拉斯加模式”的又一次延续。早几年,俄军也不是没飞过这里,不过那时来的通常是图-95MS战略轰炸机——货真价实的战略武器,美军看见只能咬牙瞪眼。相较之下,派个伊尔-20算是“温柔”了。
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不能忽视。美俄最近的高层沟通只是表面上的接触,底下的彼此戒备一点没少。美方还在试图推动俄乌直接谈,甚至放出带威胁意味的信号,让俄方觉得很不舒服。俄方也没闲着,伊尔-20的“到访”就是一个态度——听到你说话,但不代表会照做。
别忘了,美俄峰会的时候,美军可是用B-2隐形轰炸机和F-35隐身战斗机在现场上空刷过存在感。这种场面,放到外交辞令之外,意思就很明确。军事实力展示,是两边沟通背后的“潜台词”。俄方这次飞行,可以看作是对那次飞越的一种回应。
阿拉斯加在地缘上的特殊性也让这事更敏感。这里既是北美防空的前沿阵地,也是美军监控俄罗斯北极方向活动的关键节点。一旦俄机向这方向加大行动频率,美加的压力必然上升。
从俄罗斯的角度,这也是低成本的战略施压。靠一架伊尔-20,就能迫使美国一次又一次出动主力战机和预警机,在心理层面显示出存在感。更重要的是,这种行动全程合法——在国际空域飞行,不触碰领空,却能让对方神经紧绷。
从美国的反应可以看出,北美防空司令部并不认为这是一次普通的“路过”。派加油机和预警机,意味着他们准备了长时间、全流程的警戒。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在于今天来了什么机型,而在于俄军会不会一步步升级。
历史上,美俄在阿拉斯加方向的空中相遇并不少见。冷战时期更是常态。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互相试探的频率可能会恢复甚至超过冷战晚期。加上乌克兰危机延续,双方缺乏信任,误判风险自然增加。
这次伊尔-20没有越界,也没有做挑衅动作,但它的航迹和出现时机足够让美加上上下下的防御体系高度警觉。而且,美加的这种动员,本身也是向俄罗斯发信号——任何接近的动向都会被盯住。
从俄方的军事逻辑来看,伊尔-20除了收集情报,还可以作为背景威慑的一部分,让美军意识到俄远程飞行的常态化能力。如果哪天它换成战略轰炸机,则意味完全不同。
乌克兰前线不稳定,美国的施压策略很可能还会加码。而俄罗斯,在这种背景下不太可能退缩。阿拉斯加空域就成了一个安全释放信号的场所——不会直接引发冲突,但足以表达立场。
有意思的是,伊尔-20这种行动不仅是军事信号,也能在国内舆论里显示强硬姿态。在俄罗斯内部,这意味着“我们没有被逼到防御,只是主动在对方家门口亮相”。
从美方的角度,这可能正是棘手之处。因为只要俄方的飞行合法,动用军事力量拦截到最后,也不过是一次警戒飞行。真正的焦虑,在于无法阻止这样的飞行重复出现。
阿拉斯加的天空,未来可能会越来越热闹。眼下的较量,算是用低烈度方式持续试探,但谁也不敢保证,这种“互访”不会升级到高烈度的空中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