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可真够热闹的,地图上今天红一片、明天红一片,国民党那边不少人晚上压根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琢磨这位置还能坐几天。
有些人已经开始悄悄收拾行李准备跑路,有的干脆直接找门路想换边站。
而解放军指挥部倒是灯火通明,整夜都在忙活,那可不是电视剧里随便喊两句口号就能糊弄过去的场面。
真正让高层都坐不住的消息传来了——解放军要成立兵团!
这可不是随便拉几支游击队凑个数、改个番号那种操作,是实打实的军事体制大改革。
以前咱们打游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灵活是真灵活,可碰上国民党正规军硬碰硬,有时候还真有点吃力。这回不一样啦,一个兵团底下压着好几个军,简直像个"巨型部落",谁带兵、怎么编、番号怎么给——这些问题摆在桌面上,没人敢随便拍板。风声一传出来,各种意见和争论全都冒出来了。原来说要搞二十个兵团,最后真正成型的是十六个,剩下那四个也没人细究,估计就是个数字游戏吧。后来国民党那边几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带着部队过来了——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以前可都是国军里的角色,共产党也没亏待他们,照样给编制、给待遇,摇身一变成了新兵团。这么一加,兵团数量直接蹦到十九个,国民党那边的报纸写起来都酸溜溜的,不过实际情况可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多了。
西北那边是一野的天下,王震和许光达各带一个兵团。王震那脾气可是出了名的火爆,参谋见他都得先深呼吸几下,许光达就不一样了,讲规矩、有条理,俩人一个奔放一个严谨,配合起来倒是挺默契。后来这二位在军中都混得不错,人脉广得很,老兵聊起来都忍不住竖大拇指。中原地区的二野就更热闹了,陈锡联、陈赓、杨勇三位司令员各管一摊,每人带兵风格都不一样。有人说陈赓打起仗来太谨慎,不像能打硬仗的样子,结果人家在湖北北部打得特别漂亮。内部调兵遣将可不是简单事儿,有时候一个命令下来,整个部队都得动起来,当司令的要是没两把刷子还真镇不住场子。
华东地区的三野规模最大,光是兵团就有四个,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这几位司令员各有各的带兵之道。华东那地方地形复杂,调度部队特别费劲,兵团规模一大,前线和后方经常消息对不上,出点差错也在所难免。后来有人吐槽说兵团管得太宽,还不如以前军一级来得灵活。东北的四野也是四个兵团,肖劲光、程子华、刘亚楼、邓华在那年特别冷的冬天里可没少折腾。肖劲光后来成了大将,程子华名声就没那么响,带兵这个事真的说不准。第十四兵团还闹过意见不合,调兵的时候差点乱套,真是让人头大。
起义过来的三位司令员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以前都是国民党那边的风云人物,过来之后共产党也没亏待他们,照样享受将军待遇。不过老部队的人服不服管、战斗力跟不跟得上,这些都是新问题。有人说这是重视人才,也有人嘀咕忠诚度靠不靠谱,实际上他们后来倒是没什么怨言,反倒是底下的人磨合了好久才适应。
兵团制度好处很明显,仗可以越打越大了!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都是靠兵团调度才打贏的,以前游击队哪敢想这种大场面。毛病也不是没有,层级多了命令传得慢,有时候前线急得跳脚,后面的命令还没送到。打电话?经常没信号!老兵们私下说有些兵团之间互相不太买账,内部损耗也不小。不过话说回来,没有兵团制,后来抗美援朝那种大场面根本调度不过来,这一点谁都承认。
这些兵团司令员哪个不是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王震的猛、陈赓的稳、肖劲光的谋、陈明仁的转,每个人都能写一本厚书。老兵们凑在一块能唠三天三夜都不带重样的。兵团制度后来慢慢淡出了,可那段历史早就刻进了中国军队的骨子里。要说它完美无缺那肯定不是,但没有它,解放战争的结局还真不好说。历史这个东西有时候不是设计出来的,是拼出来、打出来、试出来的,这话一点没错。
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