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皱巴巴的信躺在杨勇将军的办公桌上,信封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看着特别不起眼。
那天北京刚下过雨,窗外树叶还滴着水,办公室里头堆着好些还没批阅的文件。
警卫员送信进来的时候,谁都没把这封信当回事。
直到下午杨勇腾出手来整理桌子,目光扫过信封上那行字,整个人突然就怔住了——“老首长,我没有牺牲,想麻烦组织为我找份工作。”就这么两行字,让这位身经百战的上将眼眶一下子湿润起来。
写信的人自称是个泥瓦匠,可落款那个名字让杨勇心里翻江倒海。
孔宪权,这个整整三十年没有音讯的战友,居然还活着!
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候孔宪权还是个毛头小子,打起仗来虎得很,总爱冲在队伍最前头。
杨勇记得自己没少批评这个愣头青:“你小子又带头冲!仗是这么打的吗?”话是这么说,可心里头却格外欣赏这股子猛劲。
要知道孔宪权可是穷苦人家出身,十五六岁就跟着红军南征北战,从湖南一路打到贵州,战场上救过不少战友的性命。
最让杨勇难忘的是娄山关那场恶仗。
当时红军被敌人团团围住,情况危急得很。
孔宪权带着战士们左冲右突,想要杀出一条生路。
就在这节骨眼上,只听“啪啪”两声枪响,孔宪权应声倒地。
军医检查后直摇头:“弹片打进胯骨里,这条腿怕是保不住了。”大家都愣在那儿,谁成想孔宪权居然强忍着疼痛挤出个笑脸:“给我留两颗手榴弹,你们快走!”最后还是组织上决定把他安置在当地老乡家里,留下些银元养伤。
分别那天,这个硬汉子挣扎着想跟上队伍,可那条伤腿让他连站都站不稳,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们远去。
从此孔宪权就在贵州乡下扎下根来。
腿脚不方便,干不了重活,他就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了一手瓦匠手艺。
谁家灶台塌了、屋顶漏了,只要喊一声“孔师傅”,他保准乐呵呵地背着工具上门。
村里孩子调皮,见他走路一瘸一拐的,就跟在后头学样。
孔宪权也不生气,反倒逗他们:“我这条腿是瘸了,可手艺比你们强多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接不到活计,全家就得饿肚子。
妻子劝他给组织上写封信,他总摆摆手:“现在国家困难,咱别给添麻烦。”
这一等就是三十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妻子再三劝说下,孔宪权才翻出珍藏多年的信纸,认认真真写了那封改变命运的信。
杨勇看到信后激动不已,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件事。
组织上很快做出安排,任命孔宪权担任遵义市第七区副区长。
消息传到村里,乡亲们都不敢相信——那个整天乐呵呵的瓦匠孔师傅,居然是个红军老英雄!
刚当上副区长那会儿,孔宪权还真有些不适应。
以前整天和砖瓦打交道,现在要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总觉得浑身不得劲。
不过这位老红军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慢慢地也就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村里人都说,孔师傅这人实在,当官了还是老样子,见人总是笑呵呵的,一点儿架子都没有。
有时候下班回家,看见邻居家屋顶漏雨,他还会抄起家伙帮忙修补两下。
孔宪权的故事传开后,不少老战友都来看望他。
大家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说起当年打仗的往事,都会忍不住感慨万千。
有人问他后悔不后悔,他笑着指指自己的瘸腿:“要说遗憾确实有,可是你看现在新国家成立了,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咱们当年的血就没白流!”妻子在旁边听着,悄悄抹了抹眼角。
这些年来她最清楚,丈夫虽然从不抱怨,可夜深人静时总会望着那顶旧军帽出神。
孔宪权退休那年,乡里特意办了场欢送会。
会上老人家说得实在:“我这个人啊,就是块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当年打仗是这样,后来做瓦匠是这样,现在退休了还是这样。”这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其实在乡亲们心里,孔宪权不仅仅是块砖头,更是主心骨一般的存在。
谁家遇到难处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孔师傅商量。
虽然他走路还是不太利索,可是那份从容淡定的气度,那份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豁达,让每个人都觉得特别踏实。
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