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自传透露中国大使馆被炸内情:系误炸却击中预设目标

73     2025-09-03 22:13:56

克林顿在他的自传中透露了关于中国大使馆被炸的细节,他表示那次事件是由于错误导致的,但炸弹击中的位置原本就是计划中的目标。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到新千年初期有三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1993年夏天,美国的情报机构突然指责中国的远洋运输公司银河号货轮,涉嫌向中东运送可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美国不仅单方面宣布禁止这艘船停靠其他国家的港口,还在国际海域动用军事力量进行拦截,最终迫使中国接受美国登船检查的要求。

1993年,在印度洋海域,中国“银河”号货轮遇到了美国的多重拦截。美国海军不仅派出了舰艇和飞机进行全天候的海空监视,还切断了货轮的卫星导航系统。结果,“银河”号货轮被迫在霍尔木兹海峡外的国际水域停泊。在几周的僵持中,船员们面临着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挑战。具体来说,由于美国的技术手段干扰了货轮的定位,“银河”号只能在距离关键水道十几海里的地方停泊。

调查发现,美国所说的“禁运物品”在“银河号”货轮上并没有找到。直到现在,美国政府依然没有对这件事正式道歉。面对美国不肯承认错误的态度,虽然感到非常屈辱和无奈,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整体实力还不强,最终只能暂时忍耐。这件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我们在国际上话语权不足的现实情况。

如果说“银河”号事件揭示了美国对华态度的粗暴无礼,那么1999年发生在巴尔干的导弹袭击事件,则彻底揭穿了美国的外交虚伪。六年之后,美国对中国的威胁从暗中施压变成了直接的军事对抗,这标志着中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北约战机精准打击我国驻南联盟使馆时,这种带有精确坐标的目标打击行为,已经超出了外交争端的范畴,变成了明显的主权侵犯。

1999年5月,北约的五枚导弹意外击中了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导致三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还有二十多人受伤。官方称这是为了“保护人权”的行动,但事后美国仅仅以“情报失误”为由草草了事。这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大家都感到惊讶,因为配备了精密定位系统的导弹,竟然会“误击”一个标有明显国徽的外交建筑。

这种借口显然站不住脚。时任美国大使李肇星公开质疑说:美国航天技术号称世界顶尖,怎么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技术失误?类似的质疑声持续不断,多方面的证据显示,这场所谓的“技术失误”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从轰炸目标的选择到卫星定位的校准,每个环节都透露出预先策划的痕迹。

在克林顿后来出版的回忆录中,他用整整两章的篇幅,详细描述了当年巴尔干战争期间,北约导弹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整个过程。克林顿在书中坦承,当时五角大楼向公众宣称的“定位失误”说法,其实是为了掩盖背后更复杂、更敏感的军事决策内幕。

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声称为了平息当地冲突,对南联盟进行了为期45天的猛烈空袭。这次行动名义上是维护和平,但实际上却把科索沃地区的民族矛盾升级成了全面的军事冲突。原本只是主权国家内部的科索沃问题,在北约的持续轰炸下变成了区域性的安全危机,导致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1999年5月7日的清晨,北约的袭击让贝尔格莱德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尽管整个城市的电力系统已经中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灯光依然亮着。许多国际媒体记者聚集在这里发稿,但他们并不知道,正是这不寻常的电力供应将他们置于极度危险之中。

1999年5月7日深夜,美国在密苏里州的特曼空军基地派出了B-2隐形战略轰炸机执行任务。这架重型轰炸机在万米高空精准投下了五枚制导炸弹。随着巨大的爆炸声,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大楼被火焰吞没。其中三枚炸弹击中了地下室的燃气罐和燃油设施,引发剧烈爆炸,导致大楼严重受损。巨大的冲击波让大楼的地基受损,随时可能倒塌。

使馆内最后两枚炸弹突然爆炸,整栋建筑在数秒内彻底倒塌。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夫妇因来不及撤离,被困在废墟中遇难。这场灾难还导致超过二十人受伤,另有数人至今下落不明。爆炸发生时正值当地时间下午,使馆工作人员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疏散。

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迅速向美国方面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此同时,包括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内的几十所高校的学生们自发聚集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外,他们手持写有“北约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是侵犯主权”和“坚决反对美国霸权行径”的标语,情绪激动地抗议美国的挑衅行为。抗议现场,学生们高呼口号,要求美国停止侵犯中国主权,现场还悬挂了许多手绘海报,直接指出美国军事行动的非法性质。

抗议的浪潮很快从国内蔓延到了国外,国际社会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面对海外华侨要求真相的强烈呼声,华盛顿方面竟然抛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回应,称涉事飞行员在行动中出现了误判,把这场严重事件轻描淡写地定义为“操作失误”。这种轻描淡写的官方说法不仅没有平息公众的怒火,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议。

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理查德·谢尔比透露,在那次军事行动中,存在严重的定位错误。据他所说,美军的飞行编队原本的任务是轰炸南联盟军队的后勤中心,这个建筑与中国大使馆的距离只有一两百米。但由于高空飞行带来的视野限制,再加上两栋建筑的外观结构非常相似,导致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准确识别目标,最终将精确制导炸弹投向了错误的位置。

对于美方的这种荒谬说法,中方自然难以接受。全世界的反对声音迅速传播,形成了强烈的质疑声。值得注意的是,美方一直声称自己拥有全球顶尖的飞行队伍,这些精英飞行员都经过了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操作失误”的解释与美军飞行员应有的专业素养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不合常理的矛盾点正是引发国际舆论持续发酵的关键。

面对国际上的疑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给出了解释:军方在执行任务时使用的是1992年的作战地图,这张地图上没有标出中国使领馆的位置。执行轰炸任务的飞行员们依据这份过时的地图,错误地将外交设施当成了南联盟的军事后勤中心,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误炸事件。

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作战体系以精确著称。根据公开信息,美军在执行军事任务前,通常会进行多轮情报验证,包括卫星定位、电子侦察和地面情报收集的多重确认。请问在现代作战体系中,正规军队怎么可能仅凭一份过时多年的旧图纸来确定攻击目标呢?这完全不符合现代战争的基本规律。五角大楼每年发布的作战报告显示,美军打击目标的坐标信息通常需要至少三个不同情报来源的确认。

尽管证据确凿,美国政府一直不肯承认错误。当时总统克林顿多次公开声称这是“操作失误”,但这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直到2004年,克林顿在其回忆录《我的生活》中透露了一些关键细节,掩盖的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克林顿在自传中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从学生时代到与希拉里组建家庭,再到从政治新手成为白宫主人,完整记录了自己六十多年的生活。书中特别提到了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事件。作为当时的美国总统,他详细描述了该事件的背景和处理过程。

克林顿在回忆录里提到那次轰炸时,一直用“意外轰炸”来形容。他称这是“美国在科索沃危机中付出的最惨痛的政治代价”,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书中特别记录了空袭事件后这位前总统面临的特殊处境——在解释所谓的“技术性误判”时,他详细描述了当时承受的各方压力和舆论困境。

在调查爆炸事件时,美国中情局最初表示,是因为导航信息有误,导致定位不准。然而,内部消息透露,军方的通报材料指出,实际打击的目标坐标是准确无误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机构在短短48小时内发布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声明,这种说法上的矛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大量质疑。

在分析某些事件时,我们已经接近了解其核心。1999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轰炸南联盟期间,正值权力过渡,内部出现了协调问题。当时的资料显示,总统对一些下属的控制力减弱,导致白宫难以有效指挥军事行动。这种指挥上的脱节,直接导致了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悲剧。

在回忆录里,当时的美国总统详细记述了当年的外交风波。面对突发事件的后续影响,这位白宫主人迅速采取了行动,通过加密通讯与北京进行了多次电话沟通,提议以非正式的方式解决危机。然而,根据文件记载,中国外交部门坚持要求美国以正式途径表明立场。在面对外交压力的情况下,这位民主党籍总统最终选择在媒体关注的公开场合向中方道歉。他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当时我拿着演讲稿的手微微颤抖,深知这次表态将在两国的外交史上留下印记。”

虽然我可以自律,不犯错误,但无法保证所有官员都能做到。这次误炸明明不应该发生,但它确实发生了,真是让人难以相信。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关键时刻,面对美国的不合理要求,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只能妥协。那时,中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硬碰硬,争取美国的支持对于推动多边贸易体系接纳中国至关重要。这种隐忍的战略最终在2001年成功入世时赢得了转机,也为后续的发展积累了力量。

历史的痕迹激发了民族向前的动力。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集中力量在科技和国防上寻求进步,不断克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当今世界局势中,话语权和战略威慑力息息相关。值得高兴的是,通过自主研发的东风导弹等重要武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全面的防御系统,有效保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发展利益。这种科技实力的提升,不仅克服了过去的挑战,也为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