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监狱出来的吴法宪,都经历了什么?

140     2025-07-10 17:29:24

从监狱出来的吴法宪,都经历了什么?

将帅档案

吴法宪,1915年诞生于江西永丰,2004年离世。早年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共青团,并于同年10月毅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赣东游击队。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青年干事、青年科长、团总支书记以及团政治委员等职务,亲身经历了长征的伟大征程。抗战岁月,他历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4团政治处副主任、685团政委、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及政委,以及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辽西军区副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副政委、第四野战军39军政委,以及十四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政委、司令员,以及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空军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九一三事件后,吴法宪遭受党籍开除、职务撤销及判刑的处分,自1981年起被安置于济南。

吴法宪出狱

《文史博览》2006年23期选录

核心提示:吴法宪精通烹饪技艺,不仅能烹制各式菜肴、烧水煮饭、生火取暖,更不时能够炮制出几道令人垂涎的佳肴。在家庭中,购买食材、处理垃圾和打扫卫生等家务琐事,几乎全由他一人承担。这对老夫妇生活简朴,一斤肉他们会细分为十份,每日仅取其中一份食用。尽管收入与支出大致持平,生活并不富裕,却也过得有滋有味。

1970年,李作鹏、邱会作及其夫人胡敏,叶群,吴法宪的夫人陈绥圻,吴法宪本人,以及黄永胜等历史人物,共同在长城之巅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以作永久的纪念。

在1981年9月15日的拂晓时分,曾遭受十年监禁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首要罪犯吴法宪,在数名公安人员的护送下,搭乘车辆自秦城监狱驶出,踏上了保外就医的新征程。

五月某日,秦城监狱的一位管理人员向吴法宪传达了上级的指示:“领导已决定对你们的生活环境进行适度改善。此处走廊关押着邱会作、江腾蛟、王洪文三位同志,自上午八时起,你们的牢房门将开启,直至晚上九时关闭。白日里,你们四人可共同学习,其中江腾蛟将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走廊内备有扑克牌、象棋等娱乐设施,此外还增设了一台电视机,以便在闲暇时分共同娱乐,晚间亦能一同观看电视节目。”自此,吴法宪与昔日的同僚邱会作、江腾蛟以及曾经的“王副主席”在秦城监狱迎来了首次相聚。在此之前,他对此处关押的其他人一无所知。

彼此间的熟络早已成为常态,外貌上的变迁也不甚明显,然而这毕竟是一所监狱,带着疑虑、言语间谨慎行事自是难免。在这样的氛围中,邱会作显得格外热情,屡次邀请吴加入扑克牌的牌局。

于八月的一个清晨,公安部副部长莅临现场,先是与邱会作、江腾蛟展开对话,随后又与吴法宪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央已经作出决定,你们将获得秦城监狱的释放,并分别安排合适的地点进行保外就医。你的安置地定在济南,届时你将与夫人陈绥圻同住,并可携子女一到两户,以便照料你们的生活起居。目前,我们正为你的保外就医事宜加紧筹备。不久的将来,你将重获人身自由。为了确保你的安全,抵达济南后,你可以考虑更改姓名,具体的名字,请自行斟酌。”

终于,这一刻的到来让吴法宪的心情无比欢愉。更改名字虽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新取的名字“吴呈清”恰恰是他过往曾经使用过的。

8月5日的午后,管理员向吴法宪传递了信息,透露下午将有家属前来探望,陈绥圻亦将随行。

午后阳光斜照,吴法宪情绪不安地步入了接待室,依次穿过了数重坚固的铁闸。一位年轻男子匆匆上前,他关切地询问:“前辈,您可有何贵姓?”“父亲,您难道不认得您的长子吴新潮了吗?”吴新潮泪眼朦胧……岁月流转,陈绥圻亦显憔悴,身形瘦削,鬓发间已生不少白发。

吴法宪、陈绥圻

步出囚室,邱会作与江腾蛟面露喜色,向吴法宪汇报道,胡敏——邱会作的贤内助,以及李燕平——江腾蛟的爱侣,均已前来探望。邱会作将踏足西安,这座充满胡敏家乡情怀的城市。至于江腾蛟,则被安排在了太原安顿。

数日后,陈绥圻及金平原——吴女士之女的夫君——重访秦城,向吴法宪详尽地陈述了其获释以来的各项事务。

一、吴女士的千金金秋,与秦城监狱警备大队的苗政委同行,共赴济南精选居所。

二、1981年7月9日,胡耀邦总书记下达了重要指示,责成对陈绥圻的案卷进行彻底复审。空军方面则承诺将尽快提供审查结果。陈绥圻计划在北京稍作逗留。在此期间,她将由四女儿巴璀全程陪伴,一同前往济南居住,为期一个月。

三、在陈绥圻告别浙江绍兴的农场之时,其随身携带的行李未能一并带走。于是,金平原毅然承担起一项重任,即负责将这批行李从绍兴农场运送至济南。

四、吴法宪的月度津贴被设定为100元,陈绥圻的津贴亦随之提升至相同数额。在安置家中事务方面,公安部将提供部分家具援助,同时,孩子们积极筹集了1000余元,购置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并成功将其运送至济南,此举旨在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

吴法宪陪同毛泽东视察空军。

陈绥圻对吴法宪谆谆教诲,务必保持耐心,等待片刻,不久之后,你们便将携手共度温馨时光。在这段日子里,请务必重视身体健康,对未来生活抱持坚定不移的信念。

9月7日左右,邱会作率先离队,吴法宪显得十分焦急,询问:“怎么还没有人来接我?”在漫长的等待后,最终接到了通知,计划于15日出发前往济南。

45列特快列车准点驶离北京站。吴法宪与巴璀一同置身于一个奢华的软卧包厢之中,严格按照公安人员的安排,吴法宪不得擅自行动,午餐将直接送达至他的包厢。

约莫午后四点钟,车辆抵达济南。山东省公安厅的某位处长与济南市公安局的赵科长亲自到场,热情地迎接了父女二人,并将他们送至济南南郊的七里山小区。新居位于一栋居民楼的上层,面积大约四十余平方米,布局为两室一厅。屋内床铺、桌椅、厨具以及蜂窝煤炉等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吴法宪心中暗想,这样的布置想必开销不菲。赵科长不仅陪同巴璀挑选了米和蔬菜,还额外资助了150元,作为未来一个半月的生活开支。

林彪和黄吴李邱

次日,来自北京的公安人员陆续踏上归途。在启程之际,他们郑重地向吴法宪叮嘱,一旦有紧急情况,务必立即与赵科长取得联系,所有事务都将由他全权处理。

挣脱了高耸的围墙与电网的束缚,甩开了层层铁栅与全副武装的守卫的严密监控,身边只剩下女儿的陪伴,吴法宪终于深信不疑,他确实重获了自由。

自年方十五,吴法宪便投身红军,自此养成了集体生活的习惯。随着官位的不断攀升,他开始沉溺于他人烹制的佳肴、细致的炊事照料,无论行至何方,总有随从相伴左右。然而,命运多舛,不幸入狱,这一切的美好终成泡影。

他厨艺生疏,对人民币的角和分也不甚了解,煤气灶的操作更是全然陌生,生活技能几乎一无所知。幸得巴璀相伴,她悉心照料着买菜、烹饪、洗衣等家务琐事。

两天后,吴法宪在吴法宪的陪同下抵达医院接受检查,未曾想却瞬间成为了众人的瞩目中心,好奇的群众将他们团团围住,人潮涌动,难以穿行。赵科长情急之中,大声呼喊,奋力推开人群,这才艰难地将吴法宪和巴璀护送上车。

汲取了此次“教训”的深刻教训,吴法宪在白日里鲜少踏出楼层,只有在晨光初现或夜幕低垂之时,才会与巴璀相伴外出,稍作活动。偶尔,他会在阳台上轻挥双臂(在1980年代,“甩手”疗法颇受推崇),顿时,楼下便聚集了众多围观者。他们或微笑,或点头,却无人敢开口交谈。

金秋时节,新潮与时代之风吹来了一台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新潮正忙于办理转业手续,打算迁居济南以就近照料父亲。这台电视机正是他退伍后所领安置费购置的。自此,看电视便成了吴法宪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从清晨的“你好”问候到晚间的“再见”告别,他总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屏幕,沉浸在当日的节目之中,直至明日预告片的闪现。

赵科长素以勤勉尽责著称,每隔数日便会亲临现场。恰逢11月11日,陈绥圻收到了她的审查结果,并在提交了书面意见后,也抵达了济南。当两人重逢,赵科长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你终于来了,这下我可放心了,照料老吴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1980年11月,吴法宪在秦城监狱与律师马克昌及周亨元进行了会晤。

12月9日,赵科长向吴法宪传达了数项特别注意事项,涉及保外就医期间的各项要求:

一、与家人保持紧密联系,亦可在家中热情款待亲朋好友。

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游客可在济南市自由游览。出行期间,请务必有家人或子女同行,以增添一份安心。

三、未经许可,严禁私自探访亲友,并严格禁止擅自离境济南市。

四、禁与外国人交流。

五、患者就诊时,建议避免直接前往医院,医生可选择上门服务。住院期间,务必有亲属进行照料。若亲属无法提供护理,公安机关将指派专人负责护理事宜。

吴法宪对相关规程严格执行,即便是就医期间,他也始终要求医生亲自上门诊治。考虑到医院医生的日常工作压力颇重,他每次均诚恳地恳请医生们拨冗出诊,心中深知此举无疑给医者们增添了诸多不便。

吴法宪精通烹饪之道,无论是烹饪佳肴、烧水、生火,还是偶尔展露一手,都能熟练应对。在采购食材、处理废弃物品以及维护家庭整洁方面,他也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活。这对老夫妇生活简朴,他们总是将一斤肉分切成十份,每次仅品尝其中一小部分。月底结算,收支基本持平。虽然生活并不奢华,却也过得有模有样。

“优先‘老红军’购买!”

“非为夺取,只因察觉您年事已高,故此有意协助您将棉褥运送至家中。”

“能选择来济南,确实是一项明智的选择。”

吴法宪,仅接受了几年的私塾教育,却在红军中被誉为“知识分子”。尽管他的毛笔字尚停留在描红的初级阶段,但在行军途中挥洒笔墨、书写标语,他无疑是最佳人选。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深入探究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转业后,他被分配至新潮艺术学院工作,不仅为父亲购置了文房四宝,还引荐了几位书画界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吴法宪的篆书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

未曾料到,原本旨在修身养性、强健体魄的书法作品,竟然吸引了众多追寻者纷至沓来,更有一些人携带所谓的“墨宝”,远赴东瀛,以高达50万日元的价格进行交易。在济南的书画市场,这些赝品竟销售畅行无阻。面对此情此景,吴法宪倒也颇有一番“自知之明”,屡次以自嘲的口吻对人说道:“我的书法实在不敢当,只是因为名声在外,这‘臭名’更是传遍了四海。”

人老易糊涂。

“快!快!立刻对车辆进行调整,蒋介石的飞机已至,我务必即刻赶赴指挥所……”

那一年,吴法宪因病入院治疗,趁儿子陪护时熟睡,他轻手轻脚地走出病房,逐家逐户地轻敲着相邻病房的门。他那超过180斤的体重,肩负着拖拽与怀抱的双重负担,历经艰辛,终于将新潮之物安全地送回了病房。

或许因白昼过度沉睡,夜幕低垂之时,吴法宪却坚持让病友、山东大学校长吴富恒陪他“畅谈”。正所谓“秀才遇着兵,有理也难辩”。翌日清晨,那位校长便匆匆离院而去。

吴法宪的晚年生活宁静而幸福。这一方面得益于党的关怀政策,另一方面,则归功于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对于过去的错误,吴法宪曾表达过悔意,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鲜少提及。

传闻之中,刘亚楼生前曾如此评价他的胖政委:“吴法宪择得一位贤内助。”

自“九·一三”事件爆发以来,陈绥圻踏上了充满艰辛的征程,历经从“隔离审查”到“劳改农场”的磨砺,在漫长的十年岁月里,他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夜。

1992年8月,空军直属政治部正式对外公布《陈绥圻同志退休离休通知》:陈绥圻同志将依照副师级职务的相关规定办理退休离休手续,其退休离休的起始时间追溯至1988年。

踏入1990年代,山东省委对吴法宪的住房进行了调整,分配了一栋独立的小院落,使得其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医疗部门针对吴法宪所罹患的多重老年疾病,提供了高水平的保健医疗服务。两位老人对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无限厚爱,满怀感激之情。

吴法宪先生因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救治,于2004年10月17日在济南齐鲁医院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九岁。

吴法宪之墓

蓝小贱

引言

2004年10月17日,下午3时58分,吴法宪在山东济南的齐鲁医院安然离世,享年八十九岁。

在他离我们而去不久之后,子女们将他安详的骨灰带回到了故乡,将它安置在江西永丰县君埔乡的大安村,这个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之中。

01

1915年8月25日,一个稚嫩的生命在江西兴国县南坑乡樟坑村的一户普通农家降生。恰逢吴家喜讯连连,邻近的大安村刚建成三间宽敞的新宅。

吴父吴母为这初露锋芒的小生命赐予了一个昵称,称之为“新福生”,寄寓着这份新生带来的幸运与美满。

这位孩童初时名为吴臣清,然而经过一番更名,他的名字已变为吴法宪。

自幼时起,新福生便随家人迁徙至永丰县,在这座县城的边际,大安村成为了他们温馨的归宿。

吴法宪虽在兴国县樟坑村出生,然而他的户籍实际上登记在永丰县。

在父母细致入微的安排下,吴家添置了三间宽敞明亮的新居。祖辈、弟弟及其妻子,整个家族共有十口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成为了村中一道兴旺的风景线。随着吴法宪踏入学龄,他得以步入村中的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初步掌握了文字知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村里的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实属难得的奢侈。

终究,吴家未能逃脱衰败的厄运。祖父病情严重,为了救治他,家中不惜倾尽家财,甚至背负了巨额的债务,然而最终还是未能挽救老人的生命。

仅三年光景在私塾就读,吴法宪便无奈地告别了学海,转而投身于牧牛之业。纵使远离了书声琅琅的学堂,成为一名牧童,吴法宪对知识的渴求依旧不减分毫。

那幼小的男孩引领着牛群走向村边,牛群悠然自得地在草地上悠闲地觅食。男孩紧握着竹竿,将那金黄色的液体巧妙地蘸在石面上,挥洒出一个个清晰的字迹。

所谓“黄汤”,实则不过是他从村外的小河边挖掘的黄土,掺入几滴清泉,轻轻搅拌后便告制成。

村中居住着一位技艺高超的染布老妪,每当她挥洒汗水于染布之工,周边的小朋友们便会纷纷涌至,争相索取那些染布后剩余的染料余水。对于这珍贵且色彩斑斓的液体,孩子们视如至宝。

村外,一望无际的翠竹林绵延不绝,小男孩精心挑选了一根质地优良的竹竿,轻轻划断,稍作打磨,除去表面的细毛与尖锐的竹刺,便制成了一支运用自如的“竹笔”。

1930年,年仅十五岁的他,带着青涩与稚气,与几位志趣相投的伙伴并肩,勇敢地踏上了军旅之路,投身于那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军营生活。

一别三十年,终得重逢。

村边那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村旁那股潺潺流过的清冽溪水,还有河上那座简朴的小木桥,在三十年的时光荏苒中重逢故人,却发现物是人非,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竹林之影已无处可寻,裸露的土地尽是一片枯黄,昔日的小木桥亦已无迹可寻,唯有河水在空旷之中潺潺流淌。吴家的那三间古宅亦已荡然无存,自三十年代,他在参军不久后,便在战争的烈焰中化作尘土;而那曾经的宅基,如今也已变为稻田的沃土。

自他15岁那年毅然应征,告别故土,吴法宪至今已整整三十年未曾重返家乡的土地。

1960年,吴法宪在阔别家乡三十载之后,终于得以请假重返故土。那时,他已年满45岁。

02

四十四载的离乡之后,吴法宪终于踏上了重返故土的征程,遗憾的是,此时的他已化作一抔骨灰,被子女们亲手带回故里,安葬于乡土之中。

吴法宪的安息之所位于一座小山之巅,与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相邻。在其墓园周边,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樟树矗立,树龄已超过百年。此地并不显得幽静偏僻,步行大约两里路程,便可达一所小学,周边亦零散分布着几户居民。

吴法宪的墓园占地约百余平方米,其墓台与围栏均由精雕细琢的花岗岩建造而成;在墓园的正中央,一座他的半身铜像雄伟地矗立着,铜像身着将军制服,目光远眺。

在这座半身铜像的基座上,铭刻着一行字体遒劲的铭文:吴法宪将军,谨由陈绥圻敬奉立石。

陈绥圻,吴法宪的伴侣,与夫君年龄相隔八载。她正值十九岁芳华之时,与已二十七岁的吴法宪结为夫妻,自此携手同行,共度漫漫人生。然而,当丈夫离世之际,陈绥圻已步入耄耋之年,时年八十一岁。在丈夫晚年的岁月里,他常常卧病在床,长期住院,日复一日地几乎处于昏迷状态。

子女们心中明了,父母间感情之深,担忧母亲看到卧病在床的伴侣,情绪的起伏可能对她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而纷纷劝慰她,建议她不宜去医院探望;家中长辈的日常事务,自然由子女们全力承担。

在丈夫离世的第七个年头,陈绥圻亦因疾病之苦,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