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一座城市的名字变更引发了持续数十年的争议。这座古城就是曾经的徽州,如今的黄山市。1987年,为了发展旅游业,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市,这一决定让这座千年古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徽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200多年。这里不仅是徽商文化的发源地,更孕育了独特的徽派建筑、徽墨、歙砚等文化遗产。明清时期,徽商足迹遍布全国,"无徽不成镇"的谚语道出了徽商在当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等历史名人都出自徽州。
改名后的黄山市虽然依托黄山风景区获得了旅游收入,但代价是徽州文化的逐渐式微。许多游客只知道黄山而不知徽州,更不了解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学者指出,徽州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建筑、戏曲、饮食、民俗等多个方面,改名导致这些文化元素失去了统一的载体。
近年来,关于恢复"徽州"地名的呼声越来越高。2016年,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其中特别提到徽州改名带来的文化损失。当地居民也普遍认为,改名割裂了历史传承,一位老徽州人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徽州人,现在突然变成黄山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政区划调整中,黄山市下辖的歙县、黟县等地仍保留着古地名,这些地名都有上千年历史。黟县的"黟"字甚至被列为生僻字,但这恰恰体现了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相比之下,"黄山"作为地名仅有三十余年历史,缺乏文化积淀。
放眼全国,类似的地名变更案例并不少见。比如襄樊改回襄阳,石家庄曾考虑改名为正定。这些案例都说明,地名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一个好的地名应该像陈年老酒,越久越醇,而不是像流行歌曲一样频繁更换。
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恢复"徽州"地名。他们认为,黄山作为风景区名称可以保留,但行政区划名称应该回归历史传统。这不仅能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徽州文化。毕竟,一座城市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随意更改可能导致文化断层。徽州的案例提醒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地名变更问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毕竟,没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就像没有根的浮萍,难以在时间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