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贺子珍终于回到了北京,并与毛主席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
说到毛主席的四次婚姻,最让人感到惋惜的,就是他和贺子珍在一起的日子。从1928年到1937年,贺子珍陪在毛主席身边九年,这期间基本都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毛主席在晚年时曾说,贺子珍是他遇到的最好的女人。
贺子珍为毛主席生了五个孩子,再加上长征时受的伤,她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红军到了延安后,她已经无法再承担繁重的工作了。
为了找回当年的自信与活力,贺子珍决定去上海治疗旧伤,于是她在1937年离开了延安,准备从西安坐飞机到上海。
不过,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淞沪会战爆发后,贺子珍不得不滞留在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1938年,贺子珍因为迫切需要接受治疗,便前往了苏联。没想到,这一去竟直接破坏了自己的婚姻。
两人再次见面是在22年之后,而且还是在1979年才最后一次“合影”。
什么样的女性才能被称为“女强人”?
贺子珍选择离开延安有多个原因。她出生在江西永新,父亲贺焕文在当地是个受人尊敬的文化人。
贺焕文虽然是在晚清封建社会出生的,但他并不像传统家长那样守旧。即使贺子珍是个女孩,他也非常重视她的教育,甚至还给她灌输了一些关于女性平等的思想。
贺子珍小时候,父亲常常给她讲花木兰的故事。因此,她从小就相信“女子并不比男子差”。
在哥哥贺敏学的影响下,贺子珍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在1925年加入了共青团。1926年9月,贺敏学带领北伐大军回到永新,成功击败了驻扎在那里的孙传芳部队。贺子珍参加了群众的庆祝游行,迎接北伐大军进城。
见到哥哥身着军装的英姿,贺子珍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回到家后,她拿起剪刀,剪掉了乌黑的长发,加入了永新农民自卫队。
贺敏学是自卫队的副总指挥,贺子珍对哥哥腰间的驳壳枪很感兴趣,于是她缠着贺敏学教自己打枪。
贺子珍聪明伶俐,在贺敏学的教导下,她的枪法非常精准,对枪支的构造也十分熟悉。那时候,农民自卫队的装备不多,但贺子珍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却常常腰间挂着两把手枪,这足以证明她的战斗力有多强。
大革命失败后,贺子珍加入了永新暴动。当时,国民党第824团在团长祝容枝的带领下,向起义军发起了反攻。贺子珍拔出双枪,子弹打得很准,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战友们亲切地称她为“双枪女将”。
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大,起义军只好去井冈山投靠袁文才和王佐。听说贺子珍很勇敢,王佐非常佩服,立刻把自己手里的枪送给她作为见面礼。
在井冈山时期,贺子珍以其聪明和能干著称,大家都不会把她当作普通女孩看待。每当工作遇到难题时,大家都会想起“贺大姐”。贺子珍的坚强独立性格深深吸引了后来来到井冈山的毛泽东,两人在袁文才的介绍下结为伴侣。
从贺子珍年轻时候的故事可以看出,她绝对不是一个在封建社会里只会忍气吞声的女子。从小形成的坚强个性让她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这种性格其实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能让贺子珍成为一个合格的女战士,但却可能让她在婚姻的路上走得不太远。
红军来到延安后,贺子珍不情愿继续做毛主席的秘书,她一直希望能独立开展工作。然而,毛主席考虑到她在长征中受过重伤,出于关心,就让她做相对轻松的秘书工作。
贺子珍没有明白毛主席的好意,反而觉得这是对她的轻视。作为坚定的女权主义者,贺子珍怎能忍受这种不公平?
贺子珍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已经扛不住高强度的工作了,可她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越是想证明自己还能行,越是觉得力不从心,心里特别难受。于是,贺子珍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过去的伤病治好,重新振作起来。
贺子珍决心去苏联,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想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文化程度特别好,可以说是拔尖的。可是后来投身革命,忙于各种事务,就没再继续学习了。到了延安时期,她的文化水平已经跟不上更高职务的要求了。
延安建立后,很多爱国知识分子都来到这里。和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相比,贺子珍的文化水平确实是个短板。她对革命者必学的马列哲学,并没有更深的理解。
贺子珍是个性格要强的人,她可不想落后于别人。所以,她主动申请去“抗大”继续学习。但由于身体原因,她的学业被迫荒废了。她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够系统地学习马列哲学。
除了治病和学习之外,贺子珍去苏联的主要原因是和毛主席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已经在党内确立了领导地位,这让他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航者,他每天要处理的事务繁多,自然也就减少了与贺子珍相处的时间。
两人之间本来就有不少误会,再加上很少交流,贺子珍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毛主席争执。于是,她决定离开延安,多年以后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加入革命队伍。
贺子珍的性格和毛主席很像,都深沉刚毅,非常坚定和执着。大家都知道,两个人的性格要互补,婚姻才能长久。贺子珍和毛主席这种性格,或许更适合成为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在中央苏区的时候,贺子珍和毛主席曾经有过争执。事后,毛主席开玩笑地说:“我们俩一个是铁,一个是钢,谁也不服软,硬碰硬,就像铁和钢相撞,叮当作响。”
第二部分:九年婚姻的结束
1937年,贺子珍不听毛主席的劝说,坚持要去上海取出自己体内残留的弹片。因为离开延安前,贺子珍和毛主席因为一些误会吵了一架,临行前她主动向毛主席提出了离婚。
毛主席的警卫员努力劝阻,希望贺子珍不要意气用事,但贺子珍正处于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他们的话。她随手拿出一张纸,用钢笔写下了“从此诀别”这四个大字,钢笔几乎把纸划破了。
因为毛主席那时候正在参加洛川会议,所以没能直接劝阻贺子珍。后来毛主席回忆起这件事时,还感到非常遗憾:“子珍坚持要离开,我有百分之五十的责任。”
当毛主席收到贺子珍的告别信后,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得知贺子珍已经到了西安,毛主席打电话给在西安工作的林伯渠,让他帮忙劝说贺子珍回到延安。
后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进不去了,贺子珍就有了去苏联的想法。当时去苏联需要经过兰州、迪化等地,每到一个地方,毛主席都会和当地的干部联系,委托他们劝说贺子珍回心转意。
钱希均、谢觉哉、王定国、陈正人、彭儒等人轮流劝说,但都没有成功,贺子珍坚决要离开。
谢觉哉在党内很有威望,大家都叫他“延安五老”。他亲自到贺子珍的住处劝解:“你们和毛主席已经过了快十年的夫妻生活了,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呢?夫妻之间难免会有争执,只要沟通开了,不就好了吗?”
贺子珍对谢觉哉非常尊敬,可是当谈到“回延安”的事情时,她态度坚定,只说了两个字“不去”。谢觉哉在晚年回忆起这件事时,仍旧感到十分遗憾:“如果知道后来会变成这样,说什么也不会让她走的。”
钱希均作为贺子珍的知心朋友,从女人的角度思考:“延安的女青年那么多,她们都倾向于找长征时期的干部,你就不担心你走了之后,有人来找他吗?”
贺子珍说道:“他爱我,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爱我。就算他不爱我了,我每天都在他身边,他也不会爱上别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贺子珍似乎还没有明白异地恋意味着什么。
在贺子珍准备前往苏联之际,毛主席也竭尽全力为她争取。那段时间正值寒冬,每当有干部前往西安,毛主席都会请他们帮忙带去一床棉被,并嘱咐道:“请把这个棉被交给子珍,别让她着凉了。”
为了重新赢得贺子珍的心,毛主席给她写了大量信件,可惜这些信件都像投入大海般没有回音,贺子珍一概未予回应。
贺子珍从迪化出发,来到了远在东方的红色圣地莫斯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她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冲动行为。于是,她主动给毛主席寄去了在苏联生活的照片,希望能挽回这段感情。
但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她却感到无比失落。毛主席在信中说:“子珍同志,你的照片我已经收到了。我一切都好,不用挂念。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
贺子珍怎么也没想到,那次在延安的离别,竟成了她婚姻的终点。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她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整个世界遗忘了一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贺子珍仍然对自己的选择感到遗憾。虽然那段婚姻已经结束,但她始终无法忘怀与毛主席共度的时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她一直没有机会前往北京见毛主席。
三、最终的“集体照”
1947年,贺子珍和女儿李敏一直在哈尔滨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她们满怀喜悦地准备去北京,却在天津被康生的人拦了下来。贺子珍只好继续南行,到上海去找她的哥哥贺敏学。
贺子珍到了上海后,主动找到上海市长陈毅,说:“我想为组织做点事情。”经过华东局的同意,贺子珍担任了杭州市妇联主任,从此开启了新的生活。
尽管开始了新生活,贺子珍还是常常思念毛主席。每到假期,李敏都会来探望她。李敏经常帮毛主席和贺子珍传递消息,毛主席也很关心贺子珍的生活,时常让李敏带些稿费给她。
尽管两人经常通信,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能相见。贺子珍把见面的愿望深深埋在心里,每当想起毛主席时,她就会拿出旧照片,认真地看着。
后来,贺子珍因为身体不好,就搬到了南昌住。1959年,庐山会议举行,毛主席时隔22年再次见到了贺子珍,两人聊了大约两个小时。他们具体说了些什么,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可以看出,贺子珍离开那栋别墅时表情沉重,心情很复杂,这也成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9月9日,贺子珍从收音机里听说毛主席离世的消息,她悲痛万分,哭得十分伤心,身体也变得更差了。她特别想前往北京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但当时这个请求没有被同意。
1979年,贺子珍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那时,她表达了最后的心愿:“想去毛主席纪念堂看看毛主席。”
邓小平亲自指示:“同意!”9月的一天,贺子珍在李敏和孔令华的陪同下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进入之前,她被提醒要保持庄重和安静,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当看到毛主席的遗体时,贺子珍用手帕一直擦着眼泪,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这时候,她仿佛又回到了井冈山时期,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
离开之前,三个人在毛主席的汉白玉雕像前拍了一张合影。这也成了贺子珍和毛主席最后一次合影。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去世,邓小平提到:“贺子珍同志的骨灰要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个房间里,所有中央领导都要送花圈。”特别的是,同一房间还安放着朱德、彭德怀、董必武、陈毅、陈赓、廖承志等人的骨灰。邓小平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他对贺子珍的重视。
25日,贺子珍的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举行。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大家看到她慈祥的面容,好像已经忘记了她与毛主席的爱情故事。因为在她的伟大革命生涯面前,那段故事显得不那么重要。
当天下午,贺子珍的骨灰被专机送到了北京,李敏亲手将母亲的骨灰盒放在了家中,母亲将永远受到晚辈们的尊敬。
总结
贺子珍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到了革命中,陪伴毛主席度过了许多困苦的日子。革命成功后,她却独自一人面对着孤独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