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两者真实关系

152     2025-10-08 11:45:34

1945年8月20日,中央军委作出决议,要求各战略区迅速从现有兵力中抽调出半数或三分之二的兵力,组建野战兵团。此举旨在实现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自此诞生了野战“纵队”。随后,这些纵队逐渐演变为强大的“野战军”。

《关于扩兵与编组野战军的指示》发布于9月21日,其中明确指出:“此后,此类主力机动兵团应直接接受中央军委以及各中央局的指挥与调度,不再纳入地方军区的编制体系。然而,主力部队人员的补充工作仍需由其原属区域的军政机关负责。即便该主力部队驻扎在该区域内,其生活供应亦应按照这一原则执行。”

1947年12月3日,军委向东北局发出电报指出:通常情况下,野战军与军区均直接接受军委的指挥,但在行政体系上,野战军隶属于军区。军区不仅负责野战军的兵员、粮草、卫生医疗等后勤保障,同时亦承担起根据地的自身防卫任务,并对兵团及军级野战部队在次要战线的作战行动进行指挥。

在探讨野战军与军区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注意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二者间的关联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并阐述当前所存在的野战军与军区之间的具体关系。

一、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

1945年9月,山东分局与华中局在山东实现了合并,正式成立了华东局。该局由饶漱石担任书记,陈毅担任副书记。

1945年深秋十月,新四军军部启程北赴山东,而驻扎于华中的部队则独立组建了华中军区,该军区由张鼎丞和邓子恢担任主要领导,并纳入新四军的编制体系。进入11月,华中野战军正式成立,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粟裕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分别兼任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在1945年12月3日,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即新四军的首脑机关与山东军区合并。军长兼司令一职由陈毅担任,政委则由饶漱石担任,副政委则是黎玉,而副军长兼副司令的职位则由张云逸执掌。随后,在1946年1月,山东军区正式成立了山东野战军,陈毅被任命为司令,黎玉则兼任政委。

◆饶漱石

1946年9月23日,中央发布指令,要求“山野、华野统一行动,并合并两指挥部”。翌年1月至2月,新四军的番号被正式停用,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并,组建为华东军区,由陈毅和饶漱石担任主要领导。此时,两野战军正式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谭震林担任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参谋长陈士榘同时兼任野战军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唐亮则兼任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原两野战军下属的部队番号被统一编排为华东野战军的第1至4、第6至12纵队。华东军区最初下辖鲁中、鲁南、胶东、渤海、苏中、苏北等军区。

从上述干部配置分析,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以及华东野战军均隶属于相应的军区管辖。

1947年9月初,陈毅、粟裕率领的西兵团六纵队齐聚鲁西南,随后挥师南下,进驻豫皖苏地区(该区域以陇海铁路、运河、淮河、平汉铁路为界),旨在支援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征大别山作战,并负责指挥豫皖苏地区的晋冀鲁豫第11纵队等部队。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的第2、7、9、13纵队组成了东兵团,由许世友担任司令,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兼任政委,该兵团留驻内线,接受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指挥。9月22日,中央发出电令,任命陈毅为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二副书记(当时晋冀鲁豫第一副书记薄一波代理书记职务),粟裕为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并强调“晋冀鲁豫中央局……应将供应陈粟野战军的工作置于首要位置”。

在军委直接调度陈粟西兵团外出执行作战任务之际,饶漱石坚守华东局及华东军区阵地,负责指挥内线的许谭东兵团以及华中地区的两个纵队。

1948年二月,韦国清率领东兵团第二纵队自山东向南挺进至华中地区,与第十一、第十二纵队成功会师,共同组成了苏北兵团。至三月,华东野战军总部重返黄河北岸的濮阳地区进行休整。在此期间,部队结构进行了首次重大调整,将所有部队统一编为华东野战军的第1至第4兵团,其中原东兵团被正式命名为第2兵团,而苏北兵团则被划定为第4兵团。

在1948年5月,中央作出了重要决定,任命陈毅和邓子恢至中原地区履职。同时,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被指定担任野战军前委书记,并临时兼任司令员及政治委员。5月9日,军委发出电文指出:“陈毅继续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苏北兵团虽隶属于华东军区编制,但在作战行动上需遵从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到了7月,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重返山东,并于8月底在曲阜召开前委会议,由粟裕主持,对全军投入济南战役进行了全面部署。

陈毅、粟裕合影。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更名为第三野战军。同年7月,三野领导机构与华东军区实现合并,尽管双方仍保留原有名称,但机构从上海迁至南京。次年5月,第三野战军的番号被撤销。自1947年11月初起,陈毅将军便离开了野战军总部,先后前往邯郸、渤海以及陕北等地。1948年4月,他返回濮阳,继续在野战军驻地工作。5月,他又被调往中原局,负责渡江后的工作,随后又返回华东,主持上海的地方工作。在此期间,粟裕将军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历时近两年。

二、第二野战军与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及西南军区紧密相连。

1945年8月20日,北方局被撤销,随之成立的是晋冀鲁豫中央局,亦称邯郸局。在此背景下,原129师被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由刘伯承与邓小平担任主要领导。晋冀鲁豫军区成立之初,下辖太岳、太行、冀鲁豫以及冀南军区。9月,该军区发起上党战役。至10月,军区下属的作战部队正式组建了野战部队的第1至第4纵队。

“鉴于林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时间较多,军区可设立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负责日常事务,由罗荣桓、高岗两位同志中选一人担任。”

为执行挺进中原的战略任务,1947年5月,一支新的中原局部队应运而生,随军行动。据《邓小平年表》记载,邓小平于同年5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但当时他仍担任着邯郸局的书记职务。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部队的第1、2、3、6纵队被赋予“南征野战军”的称号,于6月底成功突破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地区。至8月底,该部队又进军大别山。在邯郸地区,徐向前接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与副政委薄一波共同代理职务,而下属的作战部队依旧被称为晋冀鲁豫野战军。

◆邓小平与刘伯承。

中原局与南征野战军将在淮河南、长江北地区拓展,陈粟西兵团将取代刘邓部队在晋冀鲁豫军区的地位。然而,在随后的来往电文中,并未反映出这一变更,原番号的陈粟西兵团和东兵团依旧沿用。

1948年二月,南征野战军撤离大别山,于五月抵达平汉路西的宝丰县进行休整。此时,中原局的领导架构进行了调整,邓小平同志担任第一书记,陈毅同志担任第二书记,邓子恢同志担任第三书记,粟裕同志则兼任中原局委员。此前已退出原战略区的南征野战军部队与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部队正式更名为中原野战军,由刘伯承同志担任司令员,邓小平同志担任政治委员,陈毅同志担任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下辖原晋冀鲁豫的第1、2、3、4、6、9、11纵队,同时创立了新的中原军区,实行“军区与野战军不分离”的管理体制(据6月22日中原局致中央的电报)。中原军区最初管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以及陕南的军区。

与此同时,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实现了合并,共同组成了新的华北军区。邯郸局与阜平局(即晋察冀中央局)亦完成了整合,形成了华北局。在晋冀鲁豫军区方面,第8、第13、第14纵队被重新编组,成立了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值得注意的是,晋冀鲁豫第7纵队已融入第1纵队,而第11、第12纵队则分别被改编为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

1949年二月,中原野战军正式更名为第二野战军。四月,该部队发起渡江战役,自此告别中原地区。五月,在第四野战军即将渡江之际,中原军区机关与南下的第四野战军机关于开封实现了合并,成立了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中原局随之更名为华中局。陈毅将军重返华东地区,而邓子恢同志则继续担任华中局第三书记及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的职务。

在11月,第二野战军挺进西南地区。到了1950年2月,二野的机关与西北军区的一部分在重庆实现了合并,组成了西南军区。当时的首长为贺龙和邓小平(原二野司令刘伯承不久后前往北京负责筹建陆军大学)。直至5月,二野的番号根据命令被正式取消,其职能和编制随之融入了西南军区。

三、第一野战军及西北军区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于1942年5月正式成立,同年9月,晋西北军区更名晋绥军区,并纳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指挥体系。

1945年8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中,晋绥军区(由吕正操、林枫担任主要领导,下辖吕梁、雁门、绥蒙三个二级军区)及晋绥野战军被独立出来。联防军的主官贺龙、关向应同时兼任晋绥野战军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随后,联防军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职位分别由王世泰、习仲勋接任。

1946年6月,晋绥军区正式成立了晋北野战军,由周士第同志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1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的番号被撤销,其下辖部队随后进行了整编,成为晋绥军区下辖的第1至第3纵队。

1947年二月,由晋绥军区第1纵队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下辖的四个旅共同组建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该集团军的主将分别是张宗逊与习仲勋。面对胡宗南部对陕北发起的猛烈攻势,3月16日,军委果断作出决定,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的编制。随后,陕甘宁地区的所有野战部队被整合为西北野战兵团。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亲自担任西北野战兵团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而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则被任命为副政治委员。

◆彭德怀

1947年7月,西北野战兵团更名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简称为西北野战军,并扩大编制至7个纵队。同期,晋绥军区重新纳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序列,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经过升级后,由贺龙担任司令,习仲勋担任政治委员。次年2月起,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更名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统一管理晋绥、吕梁、绥蒙三个二级军区。

依据军委对全军编制的统一调整,1949年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正式更名为西北军区,同时,西北野战军亦更名为第一野战军。至6月,西北局领导层进行了调整,彭德怀担任第一书记,贺龙为第二书记,习仲勋则担任第三书记。11月,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率领部分机关人员及第18兵团南征至四川。年末,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机关实现合并,彭德怀担任新的西北军区司令员,习仲勋则担任政治委员。

◆贺龙

西北野战军与军区的发展路径各自独立:贺龙曾担任联防军及军区司令一职。面对当时紧迫的军事形势,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作为新组建的野战兵团司令兼政委,显然是更为合适的人选。而习仲勋则身兼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政委以及西北野战军副政委数职。最终,野战军与军区实现了合并。

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华中及中南三大军区的协同作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45年10月9日,临时机构东北军区司令部正式成立,由程子华和彭真担任主要领导,负责指挥首批抵达东北地区的部队。然而,到了10月31日,东北军区司令部被撤销,随即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被任命为总司令,彭真担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担任第二政治委员。到了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已成功开辟了锦热、辽东、辽宁、吉林、辽西、辽北、嫩江、松江、三江和龙江等军区。在这些军区下属的野战部队中,继续沿用原关内部队的番号。

东满军区第7纵队与山东军区第1、2师合并,组建为第1纵队;新四军第3师的主力部队编入第2纵队;新四军第3师第7旅与山东军区第7师合并,组成第6纵队。至1947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又相继组建了第7至10纵队,南满军区下辖的第3、4纵队正式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4纵队。

在战火纷飞的前线,罗荣桓(居中)、林彪(正中)、刘亚楼(左一)并肩指挥,指挥若定。

1947年12月3日,军委向东北局发出电报,明确指示设立东北军区。次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正式更名为东北军区,并承担东北野战军的领导职责,林彪将军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自此,东北军区正式启航,其成立伊始即与野战军职能互为融合,充分体现了野战部队开拓新战区的独特优势。

12月3日,军委发出指令指出:“鉴于林彪同志在前线频繁指挥作战,军区可设立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一职,负责日常事务,人选从罗荣桓、高岗两位同志中选取一位。”1948年9月18日,军委正式批准,东北军区与东北野战军领导机构进行分立,其中东北军区由林彪同志兼任司令员及政治委员,高岗同志担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罗荣桓同志担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参谋长由刘亚楼同志担任,政治部主任由谭政同志担任。而在干部配置方面,东北野战军的职务设置相对东北军区略显低阶。

1948年年末,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撤离东北,转战华北,其作战区域实际上已与军区失去了联系。1949年1月15日,军委发布电令,指出自去年11月1日起,“各野战军以军区地名命名已不适宜,特此决定改为按照番号顺序进行排列。”随后,在3月份,东北野战军正式更名为第四野战军。

林彪与东北野战军领导层早已挺进关内,向南方进发。然而,高岗直至五月方才接任东北局书记,并兼任东北军区司令及政治委员之职。1949年5月22日,第四野战军抵达河南,随即组建了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的领导机构,该机构统辖河南、湖北、江西三个军区。至同年12月,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在汉口更名为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林彪担任司令,罗荣桓担任第一政治委员(尚未到职),邓子恢担任第二政治委员,同时新增辖湖南、广东、广西三个军区。

五、华北军区第一至第三兵团:俗称华北野战军

1945年11月,晋察冀军区下辖冀中、冀晋、察哈尔军区,并正式组建了晋察冀军区第一、二野战军。在此期间,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同时担任第一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而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副政治委员罗瑞卿则分别兼任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然而,到了12月,第一野战军被撤销,其领导机构随后与冀察热辽军区进行合并,成立了新的冀热辽军区。

于1946年9月,晋察冀军区设立了野战军指挥机构,由萧克和罗瑞卿担任主要官员。然而,这一机构在同年12月被撤销。到了1947年5月,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晋察冀军区,并现场决定重建野战军指挥机关,由杨得志担任司令,军区副政委罗瑞卿兼任第一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则由杨成武担任。辖制第2、第3、第4纵队。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它军区相比,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的规模相对较小,且军区的主要领导并未亲自兼任军事职务。

◆聂荣臻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通知指出:“(三)晋冀鲁豫及晋察冀两军区将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同志被任命为司令员,薄一波同志担任政治委员,徐向前同志担任第一副司令员,滕代远同志担任第二副司令员,萧克同志担任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同志被任命为参谋长,罗瑞卿同志担任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同志担任副主任。此外,徐向前同志将兼任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王建安同志被调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杨得志同志担任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的司令员,罗瑞卿同志兼任第一政治委员,杨成武同志担任第二政治委员。”

在军委5月9日的通知中,提及了“华北野战军”的概念,然而,它并非一个正式的编制单位。该野战军并无独立的指挥机构,华北军区的领导层中,仅有一位第一副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在此兼职。

在当年的八月,华北军区对野战军的编制进行了调整,将其划分为第1至第3兵团。同时,军区直接管辖第7、第14纵队,总规模增至11个纵队。然而,尽管如此,仍未设立统一的指挥机构。原晋冀鲁豫军区、晋察冀军区下属的纵队番号均得以保留。到了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其中明确指出“野战部队的序列,军以上设立野战军和兵团两级”。规定中,野战军被划分为四个,按照地名区分,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然而,在这份规定中并未提及华北野战军。但在分配兵团番号时,规定中提到“华北为第十八至第二十兵团”。

华北野战军虽然规模宏大,却并未设立正式的编制单位。

六、结语

“野战军冠以军区地名”的表述本身就揭示了野战军在军区体系中的相对从属地位。在当时的激烈战争年代,各野战军自然需接受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军区无法在次要战场或对部分野战部队进行指挥。1948年11月1日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兵团通常隶属于野战军,但也可能直接受军委指挥”,“在特殊情况下,兵团、军或独立师还可以归军区指挥”。

军区首长同时担任野战军指挥官,率部奔赴前线作战,军区内部则承担留守任务,由副职领导临时代理职务。此类情况可见于东北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等。

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同志同时担任野战军司令和政委,外出参与作战任务。在此期间,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由书记饶漱石同志和政委担任留守,确保了野战军与军区之间明显的行政隶属关系。一份珍贵的文物——“1948年9月2日《济徐作战预备命令》”(注:“济徐作战”指的是攻占济南并拦截徐州援敌的行动)揭示了这一关系:命令封面标注“呈张饶黎袁审阅”,而正文落款则署名“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这里的“张饶黎袁”分别指的是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政委饶漱石、副政委黎玉以及副参谋长袁仲贤。尽管张云逸同志并非华东军区的代司令员,但实际上他履行了代行司令员陈毅同志职责的使命,因此其名字排在饶漱石同志之前。济徐作战显然是在军委的批准和指挥下进行的,根据组织关系,华东野战军的主要作战文件仍需上报至华东军区。

西北军区与西北野战军之间所形成的平行格局,其根本原因在于彭德怀所具有的独特身份地位。

当野战军挺进并开拓新的地域,设立新的军区时,野战军与军区的机关将实现全面融合,相互兼任职务,例如中原军区、华中军区、中南军区以及西南军区便是如此。

军区首长未曾兼任野战部队的指挥职责,而这支野战部队亦未最终演变为“野战军”编制,例如华北军区的情况便是如此。

1950年4月,中央军委发布通知,宣布撤销野战军及兵团的指挥机构。各部队按照实际情况依次落实此决定。然而,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第3、9、13、19、20、23兵团的番号在一段时期内得以延续使用。

随着野战军与兵团这一历史称谓的淡出,陆军中的“军”级编制便成为了初级野战部队的代表,其存在一直延续至1985年。在此期间,中央军委在正式文件中,频繁将“军”一词称为“野战军”,以此来与地方部队、边防海防部队等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