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马上到了,给大家推荐一个能杀时间同时又有营养的老灵魂节目,鲁豫对话窦文涛,《聊聊我们的30年》。
节目3个小时,我是在B站看的。
3小时听上去很长。但想到“我们的30年”,仅仅聊了3个小时,又不胜唏嘘,时光飞速而过,我们奔跑起来……
鲁豫跟窦文涛都发迹于凤凰卫视,当时的铁三角还有一个人,许戈辉。三个来自于内地的年轻人,经常下班以后手牵手走在太平山上,望着李嘉诚的豪宅,畅想自己的未来。
那时候的窦文涛就爱钱,但他爱钱,却不爱赚钱,希望钱以他喜欢的方式到来。
结果可想而知,这么多年过去,金钱的嘴脸依然面目可憎,未能按照窦文涛的意愿,让他站着把钱赚了。
节目一开聊,窦文涛就坦言自己很缺钱,特别想赚钱,却苦于找不到门路。看别人直播赚钱,他也想做,认真咨询以后发现自己不适合。
与很多文化人或者自诩有文化的人,一开口就抨击“世风日下、网红来财”不同,窦文涛难得“人到中年,没有登味”。
节目播出以后,#窦文涛哭穷#立刻登上热搜。
各平台的《锵锵三人行》粉丝、《圆桌派》粉丝,以及像我这样的《文涛拍案》粉丝,纷纷讨论成名甚早的窦文涛,既没结婚也没养娃,更没投资不该投的项目,为啥总给人感觉“虽体体面面,然入不敷出”?甚至有人觉得他是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博流量,故意哭穷,为以后的直播做准备?
你但凡偶尔看看窦文涛的节目,都编不出这种阴谋论。
窦文涛不是今天才哭穷,他经常在节目里说自己为钱所困:想买一个喜欢的东西的时候;父母生病的时候;不想接商业活动,无奈对方出价很高的时候……
缺钱,其实是人类共通的命运。
比如说羊姐我,也天天觉得缺钱。但我不好意思说,放不下文人的恶趣味,觉得谈钱庸俗。
如果要公开说自己缺钱,我更是面子上挂不住,里子上兜不住。毕竟别人也不能因为你缺钱,就无缘无故给你,对吧?!
我是瞻前顾后不谈钱,窦文涛则是坦坦荡荡很缺钱,这一点我是佩服的。
坦荡有时候的确会引来嘲讽,因为人类在成为高智动物的路上,习得的最重要的本领就是迂回。但坦荡本质上又是好东西,总要有个孩子,揭开皇帝新装的秘密。
窦文涛坦荡,同时他又聪明。
他在一次线下活动中,解释为什么喜欢在很多场合说钱。他说“钱是唯一全人类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你谈文学、谈历史,或多或少都会有人听不懂。
这次跟鲁豫三个多小时的访谈,“窦文涛哭穷”能上热搜,也充分说明,这的确是一个全人类都能听懂并且关心的话题。
既然大家都好奇,羊姐就分析一下,咱们的文涛师兄到底为啥这么缺钱,是不是遇到过杀猪盘?
插播一下,姐不是硬攀“亲戚”。窦文涛是我武大的正牌师兄,我进校门那年,他刚出校门。我历史系,他新闻系,我们都住武大桂园。当时新闻系的女生就住我们楼上,文涛师兄在学校就是风云人物,当过学生会主席。
说回钱。
窦文涛作为凤凰卫视元老、国内著名主持人,无疑属于高收入阶层。但高收入跟不缺钱是两个概念。
窦文涛的缺钱,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穷,是他的性格、经历、消费观,导致的主观上的缺钱。
首先,窦文涛是一个彻底的享乐主义者。
这一点,他的老灵魂倒是跟如今的年轻人产生了疯狂的共鸣。什么不婚不育保平安,什么及时行乐,什么月光族,都是60后老窦同学玩剩的。
这次跟鲁豫对话,他的一段享乐主义宣言说得回肠荡气。
“人活着就随行就市,而且侥幸存身,趋吉避凶。首先保全咱能活着,有点钱,剩下的是尽情享受这个世界,能享受什么就享受什么,工作是不得不做的,因为不挣钱,没得享受。”
一个享乐主义者,如果活在陶渊明的时代,确实花不了多少钱,但如果活在现代商业社会,那花钱的地方可就太多了。
窦文涛喜欢买文玩,家里喝茶用的都是拍卖会上拍到的。清代的茶杯,明代的茶壶,这个坑只要进去,多少钱都能咣咣造完,说孩子是碎钞机的,那都是没见过世面(无任何攻击意思,纯文本表达)。
智者不入文玩,这东西可比爱河难搞。
文玩也被称为“合法的杀猪盘”。虽然价格一直在涨,但真要出手又不舍得,或者不一定容易出手。所以窦文涛的消费之高,可想而知。
江湖流传甚广的故事,是他自己说的。刚到凤凰卫视不久,花一万多买了件皮衣,不到一个月发现打对折,又买了一件平仓,觉得心里舒服了。
有钱的中年男人,如果不遇到情感杀猪盘,就会遇到投资杀猪盘或者文玩杀猪盘。奢侈品不欺负穷人,“杀猪盘”看不上穷人,越有钱越花钱,花完了就哭穷,概因如此。
其次,窦文涛崇尚的是好好工作,通过工作,实现财富自由。
在最红火的那些年,他拒绝了不少商务活动与综艺邀约。鲁豫说窦文涛就是否接个商务走穴的活儿,有一次给她打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话,那种纠结,让她惊讶感慨。
窦文涛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自恋”,这其中就包括无法容忍自己的节目,以不完美的面貌与观众见面。
窦文涛坐在镜头前的时间,只是他工作的百分之一。12期的《圆桌派》,录制只要几天,但他花在前期、后期、剪辑上的时间,是至少半年,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主持《文涛拍案》的时候,有一期节目硬是录了8遍,差不多录吐了,才过他自己这一关。
窦文涛说这个节目是他最痛恨,每天为它日思夜想、孤枕难眠,就怕做不好。事实是你的时间花在哪里,观众看得到,文涛出品,必属精品。
我觉得窦文涛是主持界的王家卫,可惜主持人这个工种,处于演艺圈的生物链底端,很难出现传世作品,作品本身,也很难反复给主持人带来利益。
窦文涛的理想是把主持工作做好,就能通过工资收入,换来一段时间轻松的享乐。可惜他半生归来,还是没能如愿。
如果回头看,难免觉得自己放弃了一些发财的机会。能得到,却没得到的痛心,让他耿耿于怀,也是人之常情。
第三,窦文涛自己也说了,他之所以钱不够花,是因为结交了很多富豪朋友。没有富豪的收入,却染上了富豪的爱好。
穷、缺钱,其实没有一个普世标准。有人身家上亿,手里的现金不超过三万,天天愁钱;有人月薪8千,存款几十万,觉得财务自由了。
穷或者富,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个公式。
当你的欲望大于收入,无论赚多少钱都是穷;当你的欲望少于收入,无论赚多少钱都是富。
贫与富,不是取决于绝对的财富值,而取决于你控制欲望的能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欲望通常分散在很多方面,结婚、生子、养育父母、个人消费等等。一睁眼,满世界的窟窿都等着自己去填,身上的担子重,对未来的担忧多,不得己就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以降低生活的风险。
而窦文涛作为绝对自恋人格的单身贵族,基本钱都用在自己身上。最怕的就是“人没了,钱还在”,尤其父母过世以后,他更没有控制欲望的理由了。
人呐,但凡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谁都缺钱。毕竟这个花花世界,钱能够铺陈出的幸福与舒适,实在是五光十色,过于诱人,并且你一旦品尝过,就再也戒不掉。
所谓“由奢入俭难”,窦文涛的体会,比你我要深得多。
今早看到热搜,有人说向太家破产了,向佐回应,反正怎样都有人说,我劝你善良。
向太一家努力赚钱的样子,一直让人怀疑他们的财务状况。但看完窦文涛对“穷”的解读,我大胆猜测一下,向家会不会跟文涛同样的处境,不是真穷,而是不小心进了不属于自己的圈层。
在大众眼里是有钱人,在圈层内部是小弟弟,为了不被踢出局,只能全家努力、踮脚去够。所以向家母子的心态,跟打工牛马没啥区别,一睁眼就得想工作。
这么一看,是不是对人生又多了几分通透?
客观意义的数字,既决定不了贫富,也决定不了快乐。最终幸福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是你的庙宇,供奉什么,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