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威慑信号?俄军击中波兰驻乌使馆厨房,核大国底牌让北约胆怯?

192     2025-10-10 12:43:01

2025年9月28日,乌克兰首都基辅经历了长达12小时的持续空袭。俄军出动了近600架无人机和40多枚导弹,攻击范围覆盖基辅、苏梅州等多个地区。 空袭导致至少4人死亡、70人受伤,其中包括一名12岁女孩。在这场混乱中,一枚小口径炮弹击中了波兰驻乌克兰大使馆的领事部门屋顶,穿透天花板后坠入厨房。 波兰外交部发言人弗龙斯基确认,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建筑损伤有限,不影响使馆正常工作。

波兰使馆遇袭事件发生在凌晨时分,使馆厨房区域遭到破坏,瓷砖裂缝,锅碗瓢盆散落一地。 从现场照片看,炮弹碎片卡在厨房地板上,但建筑整体结构未受大的影响。 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成员国外交设施首次被直接波及。

波兰方面的反应异常克制。 外交部在事发后迅速发布声明,强调损伤“有限”且无人伤亡。 波兰没有立即谴责俄罗斯,没有呼吁报复,甚至没有要求国际调查,而是选择内部评估损伤。 这与波兰此前对俄罗斯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事发前两天,波兰刚宣布关闭俄罗斯驻克拉科夫领事馆,理由是俄方涉嫌参与2024年华沙购物中心纵火案。俄罗斯当时反驳称这些指控毫无根据。 使馆遇袭事件后,俄罗斯官方保持了沉默,未作出任何正式回应。

乌克兰外长在社交媒体上谴责俄军的无差别打击,欧盟外交负责人表态支持波兰进行调查。 但俄罗斯媒体则淡化事件影响,声称是乌克兰防空系统导致残骸偏离目标。

波兰与俄罗斯的历史积怨深远。 自18世纪被瓜分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充满复杂性。 卡廷惨案、二战时期的领土变更、苏联时期的控制与反抗,这些记忆深深烙印在波兰的民族意识中。

波兰地势平坦,缺乏天然屏障,地理上易攻难守。乌克兰西部地区历史上曾长期属于波兰,这使波兰对俄乌冲突有着特殊的关注和立场。 冲突爆发后,波兰成为西方援助乌克兰的重要中转站,接收了数百万乌克兰难民,同时也是军事物资输送的关键通道。

波兰对乌克兰的援助极为积极。波兰国防部长科西尼亚克-卡梅斯表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波兰已尽其所能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 但这种角色既带来了经济利益,也加剧了安全焦虑。

2025年7月,有外媒报道称在乌克兰作战的所谓“波兰雇佣兵军团”在苏梅方向被俄军“包了饺子”。 多份外媒报道指出,这些表面上的“志愿者”中相当一部分是波兰正规军伪装的。

俄罗斯在2024年9月完成了核威慑政策的更新。 新版政策扩大了核威慑对象的范畴,不仅包括有核国家,还涵盖了“与有核国家结盟的军事联盟”。 这意味着北约组织被明确纳入俄罗斯核威慑范围。

新版核学说中指出,当常规武器对俄罗斯主权构成“严重威胁”时,将成为俄方作出“核回应”的理由。 俄方还保留在白俄罗斯作为俄白联盟成员遭到入侵时使用核武器的权利。

截至2024年,美国已在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多个空军基地部署了上百枚新型核弹。 还有消息称,美国正计划在时隔15年后重新在英国部署核武器。

俄罗斯外交部明确表示,“俄罗斯以最高程度的责任感对待核武器问题,‘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仍是俄罗斯安全的最重要保障和保证全球平衡的工具。 ”

北约面对俄罗斯的挑衅表现出明显的战略困境。 在波兰使馆遇袭事件后,北约没有启动集体防御条款,甚至连谴责都显得相当温和。 2025年9月23日,北约32个成员国联合发表声明,要求俄罗斯对近期一系列侵犯领空行动负责,但回应仅限于言辞警告和防御性部署。

北约内部在如何应对俄罗斯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 波兰、爱沙尼亚等东欧国家主张采取更强硬姿态,而德国、法国等西欧大国则更倾向于谨慎行事。 这种内部分歧使北约难以形成统一有力的应对策略。

德国的困境尤为明显。 在美国和北约的战略裹挟下,德国从最初的“犹豫者”逐渐变成仅次于美国的乌克兰第二大援助提供国。 朔尔茨政府2025年将向乌克兰提供约80亿欧元援助。 然而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已经让德国的援乌底气越来越弱。

受反噬效应影响,德国近两年来物价持续上涨,工业生产下滑,经济濒临衰退。 这种经济压力也影响了德国在安全问题上的决策能力。

乌克兰危机使得俄美双方的战略回旋余地大减,战略摊牌的可能性大增。 尽管俄罗斯相比乌克兰实力占优,但与整个北约相比仍相形见绌。 核武器成了俄罗斯威慑北约的最后手段。

俄罗斯的核力量正面临新的挑战。 美国的弹道导弹拦截系统逐步完善,尤其是陆基中程防御系统(GMD)是世界上唯一专门用于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 2017年拦截试验的成功对俄罗斯来说不是好消息。

北极的独特地理条件曾为俄罗斯海基核力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射阵位。 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盖融化使北约反潜力量可以进入此前无法进入的海域,这对俄罗斯弹道导弹核潜艇构成威胁。

2023年2月,俄罗斯宣布暂停履行与美国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停止与其分享核武器的相关信息。 美国随后也宣布停止与俄罗斯交换核武器数据。 拥有全世界90%以上核武器的美俄不断“失约”,使双方在核军控领域的相互监督和透明机制面临崩溃风险。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 美俄在核领域的对抗将导致新兴军事技术运用于核武器,改变核武器的性质。 这种技术变革正在进一步加剧全球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