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疫情更可怕的危机下,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持希望?

76     2025-10-11 02:19:27

“希望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带着坚定信念的行动。”——珍·古道尔

2019年的一个黄昏,86岁的珍·古道尔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家中,轻轻摇晃着威士忌酒杯。屋外三角梅开得正盛,烛光映照下,她银灰色的马尾辫泛着柔和的光泽。这位在《国家地理》封面上惊艳了世界的女性,如今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淡褐色的眼睛依然锐利如初。

“你知道吗?”她微笑着对来访者说,“很多人问我,看着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你怎么还能谈论希望?”

这个问题,她已经被问了太多次。

丛林里的启示

时间倒回1957年,23岁的珍乘坐“肯尼亚城堡号”客船前往非洲。原本两周的航程因为苏伊士运河封航变成了一个月——这仿佛是她整个人生的隐喻: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当她终于踏上非洲大陆,路易斯·利基博士给了她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究坦桑尼亚森林中的黑猩猩。当时的科学界普遍认为,女性不适合野外工作,更何况是一个没有大学学位的年轻女孩。

“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爬过陡峭的山崖,浑身被灌木刮伤,却只能偶尔从望远镜里瞥见黑猩猩的身影——它们一看到我就跑。”珍回忆道,“资金只够支撑六个月,而时间一周周过去,我几乎一无所获。”

她写信给利基博士:“我的未来太滑稽了,只能蹲守在这里,跟黑猩猩似的待在我的石头上。”绝望时刻,她甚至想过放弃。但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母亲的话:“如果你要做一件事,那就把它做好。”

转机出现在一个普通的午后。一只下巴长着白毛的黑猩猩——她后来命名为“灰胡子大卫”——第一次没有在她面前逃走。更令人震惊的是,她观察到这只黑猩猩会修剪树枝作为工具,从白蚁丘中“钓”蚂蚁。

这一发现改写了科学史。当时人类被定义为“唯一会制造工具的动物”,而珍的观察证明黑猩猩同样具备这种能力。利基博士在发给她的电报中兴奋地写道:“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人类和工具了!”

希望是什么?

在与珍对话的作家道格拉斯坦言,作为一个纽约人,他原本对“希望”这个概念心存戒备。“它听起来像是一种被动的等待,甚至是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

珍轻轻抚摸着腿上的黑猫虫虫,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回答:“希望不是情感,而是一种生存特质。就像我们的祖先在石器时代赖以生存的那些特质一样,没有它,人类就会消亡。”

她讲了一个关于集中营的故事。心理学家伊迪丝·埃格尔16岁时和父母被送往奥斯维辛,母亲对她说:“记住,没有人能拿走你放在脑子里的东西。”集中营里有个病重的女孩,每天靠“圣诞节会被释放”的希望支撑着活下去。圣诞节来了,她们并没有获释。第二天,女孩就死了。

“希望不是否定困难的存在,而是对困难做出回应。”珍说,“它需要行动和承诺。很多人明白这个星球处于悲惨的境地,却在无助中裹足不前。但如果你不指望行动能带来改变,又怎么会开始行动呢?”

四个希望的理由

在86年的人生历程中,珍提炼出了四个让她始终保持希望的理由。

首先是人类不可思议的智识。“黑猩猩很聪明,但最聪明的黑猩猩也造不出探索火星的机器人。”珍说,“问题不在于智识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她认为,当头脑和心灵共同工作时,人类就能创造出解决地球危机的方案。

其次是自然的韧性。她讲述了“9·11”事件后在世贸中心废墟中发现的一棵豆梨树的故事。这棵树被烧得漆黑,根部折断,只有一根树枝还活着。救援人员本打算把它送往垃圾场,但一位园丁坚持要救活它。如今,这棵“幸存之树”在世贸中心纪念馆蓬勃生长,每年春天花开如雪。

“自然总是在寻找重生的方式。”珍说,“只要我们给它机会。”

青年的力量是她的第三个理由。她的“根与芽”环保项目已在100多个国家展开,无数年轻人正用实际行动改变世界。“年轻人让我保持乐观,”她说,“他们充满激情和创造力,不愿重复前人的错误。”

最后是人类的不屈精神。珍经历过战争、失去至亲、目睹过种族屠杀的惨剧,但她始终相信人性的光辉。“看看欧盟国家——几十年前还在互相厮杀,如今为了共同利益走向联盟。这就是进步。”

深夜的电话

就在访谈进行到一半时,道格拉斯接到了妻子的电话:父亲因癌症被紧急送医。他不得不中断工作飞回纽约。

几个月后,当他们在荷兰再次见面时,道格拉斯刚刚经历丧父之痛。“希望突然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他说,“它成了生死攸关的东西。”

珍安静地听着,然后轻声说:“悲痛的深切提醒了我们爱之深切。”

那个下午,他们坐在森林小屋里,柴火噼啪作响。珍分享了自己失去第二任丈夫德里克的经历。“他最后说‘我不知道可以疼成这样’。我一直在努力忘记这句话,但做不到。”她说,“但森林给了我平静,提醒我生死轮回是必经之路。”

最后的邀请

访谈结束时,珍望向窗外。夜幕降临,但星星开始一颗接一颗地亮起来。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真的相信还有希望吗?’”她说,“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我们还有一个时间窗口,而这扇窗正在关闭。”

她认为,希望就像威士忌——小酌可以提神,但过量就会迷失方向。关键是要找到行动与信念的平衡点。

“希望是会传染的。”珍微笑着发出邀请,“你的行动会激发他人的行动。这就是我为什么还在世界各地奔波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天真,而是因为我选择相信。”

或许正如她在书中所写:“若不抱希望,你就满盘皆输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位从丛林走向世界的老人用一生证明:希望不是看见光明才相信,而是在黑暗中依然前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