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为何要把考生名字糊住,这个糊名制度如何改变了寒门子弟的命运

130     2025-10-24 02:51:04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春闱将至,长安城东的一间破旧客栈里,来自江南的寒门士子李涵正在灯下苦读。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李兄,大事不好了!"同乡举子王平推门而入,脸色煞白,"听说今年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韦执谊,此人最是看重门第出身,咱们这些寒门子弟,恐怕又要名落孙山了。"

李涵放下手中的书卷,苦笑一声:"年年如此,又有何奇?听说去年中举的三十三人,竟有二十八人出自五姓七望等世家大族。"

这番对话,道出了唐代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主考官可以看到考生姓名,门阀士族子弟凭借家世背景,轻易就能金榜题名,而寒门子弟即便才高八斗,也难有出头之日。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改变千年科举命运的制度革命,正在悄然酝酿。

01

要说这糊名制度的起源,还得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说起。

那一年,礼部侍郎李德裕主持春闱,却遭遇了一件让他啼笑皆非的事情。

考试结束后,李德裕正在批阅试卷,突然发现一份文章写得极为出色,诗赋俱佳,策论精辟。他正要将此卷列为第一,却在翻看姓名时愣住了——卷面上赫然写着"李商隐"三个字。

这李商隐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宰相李党的门生。而李德裕与李党素来不和,两人分属"李党"与"牛党",正是"牛李党争"的核心人物。

李德裕陷入了两难境地。若是录取李商隐,外界必然认为他向政敌示好,有失气节;若是不录取,又违背了选拔人才的初衷,更会落下"公报私仇"的恶名。

"若能不见姓名,只凭文章高下取士,该有多好!"李德裕长叹一声,却也只能按照规矩办事。

最终,他还是将李商隐列为第四名,算是给了一个折中的结果。但这件事却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亟需一个制度来保障。

可惜的是,李德裕的这个想法并未能在唐代实现。直到半个多世纪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这个制度才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开花结果。

02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宰相李谷首次在殿试中实行"糊名法",将考生姓名用纸糊住,使主考官无法辨识应试者身份。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次正式采用糊名制度。

当时的后周世宗柴荣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深知要结束乱世,必须选拔真正的人才。而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现象,早已让他深恶痛绝。

"朕听闻,如今科举考试,世家子弟只需在卷面写上姓名,便可高中。而寒门士子即便才华横溢,也难有出头之日。如此下去,如何能选拔真才实学之人?"柴荣在朝堂上厉声质问。

群臣面面相觑,无人敢应。

这时,宰相李谷站了出来:"陛下所言极是。臣有一计,可使科举公正。"

"何计?"

"将考生姓名糊住,使主考官只见文章,不见姓名。如此一来,无论世家还是寒门,皆凭真才实学一较高下。"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世家大族的官员纷纷反对,认为这是"离经叛道",会"乱了规矩"。而出身寒门的官员则纷纷叫好,认为这才是选拔人才的正道。

柴荣沉思片刻,猛地一拍龙椅:"好!就依李卿所言,今年殿试,便试行此法!"

这一决定,开启了中国科举史上的新纪元。

然而,真正将糊名制度发扬光大的,却是宋朝。

03

北宋建立之初,开国皇帝赵匡胤便意识到,要巩固皇权、削弱门阀势力,必须从科举制度入手。

但真正将糊名制度完善并推广的,是宋真宗时期的名臣晏殊。

景德二年(1005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晏殊被任命为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这位少年得志的天才,却在接手工作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原来,当时的科举考试虽然已经开始实行糊名,但只是糊住了考生的姓名,而考生的笔迹却无法掩盖。那些世家子弟便想出了新的办法——让主考官提前熟悉自己的字体。

考试当天,主考官只需看一眼笔迹,便能认出是谁的卷子。

晏殊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书宋真宗,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案:不仅要糊名,还要"誊录"——将考生的试卷重新抄写一遍,使主考官既看不到姓名,也看不到笔迹。

宋真宗听后大喜:"此法甚妙!即刻施行!"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朝正式确立"糊名誊录"制度,从此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规范,一直沿用至科举制度废除。

这一制度的实施,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04

苏州城外,一座简陋的茅屋里,十八岁的范仲淹正在苦读。

他出身寒微,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他也跟着继父姓"朱"。继父家境贫寒,范仲淹常常连饭都吃不饱,只能煮一锅粥,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咸菜充饥。

这一天,同窗好友来访,兴高采烈地告诉他一个消息:"仲淹兄,你听说了吗?朝廷新定的糊名誊录制度,已经全面推行了!这下咱们寒门子弟,总算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范仲淹放下书卷,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当真?"

"千真万确!我听说,去年春闱,有个叫孙复的寒门士子,父亲只是个乡村私塾先生,但他凭借一篇《春秋》策论,力压众多世家子弟,高中进士第三名!"

"好!既如此,我范仲淹定要苦读三年,来日金榜题名,为天下寒门士子争一口气!"

三年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果然考中进士,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后来,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成为一代名臣。

而像范仲淹这样受益于糊名制度的寒门士子,在宋代数不胜数。

据史料记载,实行糊名誊录制度后,宋代科举及第者中,寒门子弟的比例从唐代的不足三成,迅速上升到五成以上。到了南宋时期,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七成。

糊名制度,彻底打破了门阀世族对科举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

05

然而,糊名制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庆历三年(1043年),一场围绕糊名制度的激烈争论,在北宋朝堂上展开。

那一年,宰相吕夷简主持科举考试,却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由于糊名誊录,主考官无法识别考生身份,导致一些原本应该避嫌的情况无法避免。

比如,有位主考官在拆封后才发现,自己录取的第一名,竟然是自己的侄子。虽然确实是凭真才实学录取的,但外界议论纷纷,认为其中必有猫腻。

吕夷简便上书宋仁宗,建议废除糊名制度,改为"公荐法"——由朝廷大臣推荐人才,不再通过科举考试。

此言一出,朝野哗然。

这时,正在推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站了出来。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

"糊名制度,乃是保障科举公正的根本之法。若因噎废食,废除糊名,则世家大族必然卷土重来,寒门子弟再无出头之日!"

"至于避嫌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完善制度来解决。比如,考前让考官申报需要避嫌的亲属名单,誊录时做特殊标记,由其他考官批阅即可。"

范仲淹的一席话,得到了众多寒门出身官员的支持。宋仁宗思虑再三,最终决定保留糊名制度,并按照范仲淹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规定。

这场争论的胜利,使得糊名制度在宋代得以巩固,并影响了此后历朝历代。

06

糊名制度的影响,远不止于科举考试本身。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机制。

在唐代及之前,世家大族通过垄断科举,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统治阶层。他们的子弟无需真才实学,仅凭家世便能高官厚禄,而寒门子弟即便满腹经纶,也难以进入统治阶层。

这种情况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世家大族日益腐化堕落,缺乏进取精神;而民间的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体制,只能选择造反或归隐。

糊名制度的实施,打破了这一僵局。它让才华成为进入统治阶层的唯一标准,使得社会阶层得以正常流动。

宋代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像唐代那样强大的门阀世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凭借科举考试崛起的寒门家族。

比如,北宋名臣王安石,祖上只是江西临川的小地主;南宋理学家朱熹,父亲也只是个九品小官。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走上了历史舞台。

更重要的是,糊名制度培养了一种"唯才是举"的社会风气。它让整个社会相信,只要努力读书,无论出身如何,都有可能改变命运。

这种信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07

明清两代,糊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代在宋代糊名誊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弥封"制度——不仅糊住姓名,还要将试卷的骑缝处用印封住,防止有人偷偷揭开查看。

清代则更进一步,实行"三关制"——试卷要经过三次糊名,由不同的考官批阅,最后综合评定,以确保公正。

然而,再严密的制度也难免有漏洞。

道光年间,有个叫曹振镛的考官,想出了一个破解糊名的办法。他让自己的侄子在试卷上做一个特殊的标记——在某个字的某一笔上,轻轻留下一个小小的缺口,肉眼几乎看不出来,但仔细辨认还是能发现。

考试结束后,曹振镛仔细查看每一份试卷,终于找到了那个特殊标记,将侄子的卷子评为第一。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有人举报此事,经过调查,曹振镛的作弊行为被揭露。道光皇帝大怒,不仅将曹振镛革职查办,还下令将其侄子的功名削除,永不录用。

此案震动朝野,道光皇帝借此重申:"科举乃国家取士之本,糊名制度乃公正之基。凡敢破坏者,必严惩不贷!"

这一严厉的惩处,有力地维护了糊名制度的权威性。

08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一道圣旨从紫禁城传出,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这个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就此走入历史。而与之相伴的糊名制度,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然而,糊名制度所代表的"公平竞争、唯才是举"的理念,却并未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而消失。

在现代的各类考试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糊名制度的影子——高考试卷上的条形码,公务员考试的密封卷,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电子阅卷……这些都是糊名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它们传承的,正是糊名制度的核心精神:让每个人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让才华而非出身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

2023年,在北京的一间考场里,一位来自农村的考生正在奋笔疾书。他不知道的是,一千多年前,正是糊名制度的诞生,让无数像他一样的寒门子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制度在变,时代在变,但那份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却从未改变。

糊名制度,不仅是一项科举制度的改革,更是一场关于公平正义的社会革命。它让才华成为通往成功的唯一通行证,让无数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从唐代李德裕的感慨,到后周李谷的创制,再到宋代晏殊的完善,无数先贤为了科举的公正而殚精竭虑。他们深知,一个社会只有给予每个人公平的机会,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

这个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同样适用。

---

参考资料: 《宋史》 《资治通鉴》 《科举制度史》—— 商衍鎏 《中国考试制度史》—— 刘海峰 《范仲淹传》 《宋代科举制度研究》—— 何忠礼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