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疯抢中韩二手车,市场供不应求,车商遭遇断货危机

138     2025-11-22 10:32:35

最近,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正在我们邻国的二手车市场上演。

很多在中国和韩国从事二手车生意的朋友可能会感到纳闷,怎么一夜之间,那些平时最好卖、最抢手的车型,像是被人施了魔法一样,从市场上凭空消失了呢?

原本满满当当的停车场和线上销售平台,现在变得空空荡荡,想找一辆车况好、年份近的热门车,简直比登天还难。

不少车商老板们都开始犯愁,说自己快要面临“无车可卖”的尴尬境地了。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谁有这么大的能量,几乎把中韩两国的二手车市场给“搬空”了呢?

答案其实并不神秘,这股强大的购买力,主要来自我们北方的邻居——俄罗斯。

正是大量的俄罗斯买家,像一股突如其来的浪潮,席卷了亚洲的二手车市场,他们以一种近乎“扫货”的姿态,将所有看得上眼的车辆迅速收入囊中。

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购物狂欢,其背后,是一场与政策赛跑、与时间博弈的经济大戏。

我们先来看看这股“扫货”风潮有多猛烈。

根据一些媒体披露出来的信息,情况确实有点夸张。

就拿豪华品牌宝马来说,它在二手车市场里一直都是“硬通货”,不愁买家。

可到了今年10月底,在整个韩国的二手车市场上,能找到的车况还算不错的二手宝马X3,竟然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两辆。

而深受性能车爱好者追捧的宝马M3,也只剩下区区八辆。

更让人吃惊的是,那些车龄在五年以内,最受家庭用户欢迎的宝马X5,相关的销售信息已经完全找不到了,仿佛这个车型从未在二手市场上存在过一样。

豪华车如此,那些更贴近普通老百姓的家用车也没能幸免。

以韩国的国民品牌起亚为例,那些车龄在三到五年之间、性价比极高的热门车型,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秒杀品”。

只要有车源信息一发布到网上,几乎是瞬间就会被预定,车商们甚至来不及更新信息,车就已经被远在俄罗斯的买家锁定。

这种流动性极强的车辆被快速抽走,导致整个市场的库存瞬间见底。

如今,中韩两国的二手车经销商们,面对的现实就是要不就干等着,期盼下一批车源能快点补充进来;要不就只能去推销那些过去根本没人愿意多看一眼的“问题车”,比如出过大事故的、里程数高得吓人的,或者车况本身就非常糟糕的。

但问题是,把这些车运到俄罗斯,光是运费和后续高昂的维修成本,就让这笔买卖在经济上变得完全不划算。

这场突如其来的抢购,不仅让车商们陷入了经营危机,其连锁反应最终也必然会体现在价格上,未来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无疑会水涨船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俄罗斯买家如此疯狂呢?

这背后最直接的推手,是俄罗斯即将生效的一项新政策——大幅提高汽车的“报废回收费”。

这个“报废回收费”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用大白话说,它就相当于一种附加在进口汽车上的税费。

无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只要是进口到俄罗斯境内,就必须缴纳这笔费用。

当俄罗斯政府宣布要大幅上调这笔费用的征收标准时,整个市场立刻就紧张了起来。

对于任何一个计划买车的俄罗斯人来说,这都意味着一笔不小的额外开支。

道理很简单,在新政策生效之后再买车,就得白白多掏一大笔钱。

面对这种情况,最理性的选择自然是在涨价之前,争分夺秒地完成交易。

这就好比我们听说下个月燃油要大涨价,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涨价前把自家车子的油箱加满一样。

俄罗斯人现在做的,就是把这种“加满油箱”的逻辑,用在了购买汽车这样的大宗商品上。

这种在政策变动前夕出现抢购潮的现象,在俄罗斯其实并不少见,几乎成了一种周期性的社会场景。

每当政府要收紧财政政策,无论是调整税率还是改变关税,总会引发一波“囤货”热潮。

这背后反映的是民众对政策变化的敏感以及一种朴素的“能省则省”的消费心理。

有意思的是,亚洲的卖家们也很快就察觉到了这股异常的需求。

早在九月份,他们就已经将所有热门车型的价格平均上调了大约20%,试图从中获取更大利润。

然而,面对未来可能更高的“报废回收费”,这20%的涨价在俄罗斯买家看来,似乎并不足以构成阻碍。

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很清楚:现在多花20%,总比未来可能要多花50%甚至更多的钱要划算。

于是,这场由政策引发的、看似非理性的抢购风暴,便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在这场风波中,我们还能观察到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趋势,那就是中国汽车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过去,俄罗斯消费者进口二手车,首选往往是日本和韩国的品牌,因为它们进入市场早,口碑基础好。

但从2022年开始,随着众多西方汽车品牌陆续撤出俄罗斯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

中国汽车品牌凭借着过硬的实力和稳定的供应,迅速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这次俄罗斯买家在中韩市场的“扫货”行动,目标清单里不仅有传统的日韩系车,中国品牌的二手车同样是他们疯抢的对象。

这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中国制造的汽车,在质量、性能和保值率方面,已经赢得了俄罗斯普通消费者的真实信赖。

他们是用自己手中的卢布,为中国汽车投下了信任票。

这不再是过去那种靠低价取胜的策略,而是中国汽车工业体系整体实力提升后,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的堂堂正正的认可。

同时,这场汽车贸易格局的剧变,也让俄罗斯远东地区,特别是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中心的滨海边疆区,意外地迎来了“第二春”。

这个地区在地理上毗邻中韩日,自苏联时代起,就是俄罗斯进口外国汽车的天然门户。

当年的海员们将一辆辆日本右舵车带回国内,开启了远东的汽车文化。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汽车进口更是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虽然之后经历过起伏,但如今,地缘政治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让符拉迪沃斯托克重新找回了昔日作为最大汽车枢纽的荣光。

海量的亚洲品牌汽车,尤其是中国品牌的汽车,正通过这里的港口,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俄罗斯广袤的内陆市场。

这里不仅是亚洲汽车进入俄罗斯的第一站,甚至一些在欧洲生产的右舵豪华车和中端车型,也选择绕道亚洲,从这里入境。

符拉迪沃斯托克正在从一个单纯的边境港口,演变为连接亚洲与整个欧亚大陆的汽车贸易与物流中心,而它繁荣的背后,也清晰地印刻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不断崛起的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