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精彩的小说,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历史来看。在东汉末年,除了魏、蜀、吴三个政权之外,还有一个割据辽东的公孙家族。罗贯中之所以没有提及公孙家族,其实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
辽东的霸主公孙家族是如何形成和崛起的呢?
辽东霸主公孙家族是通过第一代建立割据辽东政权的辽东太守公孙度而崛起的。公孙度原本是辽东襄平(现在是辽宁辽阳)人。他的父亲公孙延因为家乡出事,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带着全家迁徙到了玄菟郡(现在是辽宁抚顺一带)。
公孙度长大后在玄菟郡做了一个小官。后来,他偶然认识了玄菟太守公孙琙。公孙琙早年有个儿子叫公孙豹,可惜他在十八岁时就去世了。公孙度与公孙豹在外貌和体型上非常相似,而且公孙度小时候的名字也是公孙豹。因此,公孙琙非常喜欢公孙度,觉得他们很有缘分,便将他收为养子,带回家中抚养。他还花钱让公孙度读书,并给他娶了媳妇。
公孙度虽然跟着父亲离开了家乡,却也因此遇到了好心人,为他后来在辽东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虽然公孙度得到了贵人公孙琙的帮助,被当作亲儿子一样抚养,但他并没有因此沉迷于奢华的生活。相反,他利用公孙琙提供的读书机会努力学习,还积极通过公孙琙的关系结识更多的人。正因如此,后来才有机会被推荐去做官。
在公元169年,朝廷发布了一项命令,寻找有才华的人来担任官职。当时,公孙度作为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养子,不仅勤勉好学,还被推选出来做官。起初,他被任命为尚书郎,不久后又被提升为冀州刺史。可以说,公孙度升任为刺史后,已经超过了他养父公孙琙的官位,显示了他的卓越才能。
公孙度原本只是一个受太守宠爱并收为养子的小官,后来成为了州里的大官。这样的经历自然让人眼红,很快就有人散布谣言,导致他没多久就被撤职了。
现在听起来挺奇怪的,谣言竟然能让官员丢掉饭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东汉时期,对地方官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每年年底,他们会邀请一些有身份地位的富人来评价当地官员一年的工作表现。如果官员的评价太低,朝廷就会把他撤职。
在汉朝时期,家庭背景非常重要。公孙度出身普通,凭借养子的身份进入官场,后来竟然做到了州刺史这样的高位。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眼红和嫉妒,他们开始恶意中伤公孙度,最终导致他被免去了官职。
到了公元190年,东汉王朝已经陷入了混乱。这个时候,西凉的军阀董卓来到了京城,控制了朝廷的大权。董卓手下有一个非常得力的将领,名叫徐荣,这个人非常厉害。在各路诸侯联合起来对抗董卓的时候,徐荣先后打败了曹操和孙坚这两个著名的英雄。特别是在汴水之战中,徐荣差点射杀了曹操,幸好有曹洪拼死相救,曹操才得以逃出生天。
徐荣这个狠人也成了公孙度的第二位贵人。徐荣是玄菟郡人,当年和公孙度一起刻苦读书。当时公孙度被罢官赋闲,徐荣向董卓推荐他出任辽东太守。
公孙度在老家襄平担任辽东郡的首府官员,算是回到了家乡,但襄平的人们都知道,公孙度家族在当地并不算大族,以前还因为一些事情逃到了玄菟郡。他是通过成为别人的养子才步入仕途的,后来被撤职后,又通过走后门、拉关系,依靠董卓的支持才得到了辽东太守的职位。因此,当地的大族对公孙度并不怎么看得起。
公孙度当上辽东太守后日子也不好过。当地的大门阀世家都不理他,就连襄平县令公孙昭也瞧不起他。公孙昭为了羞辱公孙度,故意让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康担任伍长。伍长是汉朝军队中最低级的军官,相当于班长,只能管五名士兵。
在汉朝,做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背景,父亲官位越高,儿子的官位也会相对较高。公孙度是辽东太守,他的儿子公孙康被征召去当兵头,这显然不是什么荣耀的事。得知此事后,公孙度非常愤怒,他借此机会想要整顿一下辽东的权贵家族,他已经受够了这种状况。
公孙度手段狠毒,他以杀人为威胁来树立威信。他先找借口将公孙昭抓起来,然后在襄平闹市当街活活打死。接着,他连累了公孙昭的家人,把全家人都在闹市中杀害。接着,公孙度随便给辽东的豪门世家编造罪名,然后把他们全家都给杀了。当时被公孙度杀害的辽东豪门世家有一百多家,总共杀了数千人。
后来,公孙度得知董卓被吕布杀死,董卓的势力瓦解,东汉朝廷更加动荡。他决定在辽东自立。于是,他召集官员,对那些不服从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就像对待那些反对他的世家一样。这种做法让辽东的人们感到恐惧,大家意识到只能顺从公孙度。很快,辽东就成了公孙度的独立王国,由他完全控制。
公孙度为了统治辽东,用了非常残忍的方法,这让他在历史上有了很坏的名声。陈寿在《三国志》中就称他为“非常残忍和不守规矩”。不过,这些坏名声对于公孙度来说并不重要,很快他又有想法了,打算通过武力来吞并玄菟郡。
当时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曹操和袁绍等强大的军阀都在忙着争夺地盘,没有时间顾及关外的公孙度。公孙度也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有限,无法参与争夺天下,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朝鲜半岛。
汉武帝征服卫氏朝鲜后设立了玄菟郡,管理这片新征服的土地。最初,玄菟郡的行政中心设在朝鲜夫租城,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到了东汉末期,玄菟郡的行政中心才迁移到了今天的辽宁抚顺地区。
公孙度以前在玄菟郡当过小官,所以对那里的情况很熟悉。于是,他很快占据了玄菟郡。占据后,公孙度又趁势出兵朝鲜半岛,让扶余国和高句丽都服从他。接着,他又向西攻打辽西的乌桓。
公孙度在辽东建立了自己的霸业,《三国志》里只用一句话描述了他的功绩:“东征高句丽,西战乌桓。”这句话虽然简短,却显示了公孙度当时的强大实力。
公孙度因为有了强大的实力,野心也就渐渐增长了。当中原发生大乱时,他自封为辽东侯和平州牧,并趁着这个机会渡海收取了山东的东莱各县。他在东莱设立营州,并派刺史负责经营东莱等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将来进军中原做准备。
公孙度后来在辽东建了自己的祖庙,追封祖父和父亲为侯爵。他出行时的仪仗也几乎与皇帝一样。他还特意在帽子上加了九条玉串,让卫兵头戴旄帽,称为羽林军。此外,他还修建了一个类似于太庙的祖庙。这样,公孙度在辽东的地位几乎与皇帝相当。
占据江淮一带的军阀袁术曾自立为帝,并设立了年号。相比之下,公孙度虽然没有公开称帝,但他的一些举动比袁术称帝还要早几年。
后来,公孙度一直在辽东安分守己,观察中原的局势变化。他的想法很清楚,就是保存实力,等待机会从中获利,这正是他的计策。
公孙家族虽然在当地有一定势力,但毕竟是个短命的割据政权,只传了三代就灭亡了,根本没法跟魏、蜀、吴这些大政权相比。
曹操曾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征调公孙度到中央,任命他为永宁乡侯、武威将军。其实,曹操这是在测试公孙度的态度,看看他是否愿意归顺自己。公孙度对曹操的升官加爵十分不屑,接到来自曹操的印绶后,他轻蔑地说:“我是辽东王,何人永宁!”
就是说我如果在辽东称王称霸,你当什么破永宁乡侯?所以公孙度干脆拒绝了曹操的征召。曹操也看出公孙度野心不小,但当时曹操没有时间管他,只好默许公孙度继续称霸辽东。
后来,公孙度继续在辽东努力发展,他希望通过壮大实力,将来能够走出辽东,称霸中原。然而,命运却没给他这个机会。公元204年,公孙度因病去世,他的长子公孙康继承了他的位置。
公孙康接过了父亲的职位,成了辽东太守。他对曹操依然不怎么买账,但他的位置还没坐热,就碰上了一件棘手的事。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后忧郁而死,他的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为了争夺继承权大打出手。曹操趁他们兄弟不合,一举攻下他们的地盘。袁谭最终战败被杀,曹操派遣大将张辽前往沿海地区稳定局势。曹操早就对公孙家族占据的东莱地区不满,于是让张辽顺路攻下了营州,公孙度苦心经营多年的东莱各县落入了曹操手中。
所以公孙康对曹操很不满意。他打算趁着曹操攻打袁尚的时候,带四万大军去围攻邺城。幸好被他手下的谋士劝住了,否则曹操可能直接把公孙康给灭了。
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熙和三儿子袁尚被曹操打得非常惨,他们逃到了乌桓的首领蹋顿单于那里。然而,曹操的大将张辽发起了白狼山之战,直接在战场上斩杀了蹋顿单于,彻底消灭了乌桓。袁熙和袁尚走投无路,只好投靠辽东的公孙康。
袁熙和袁尚投靠公孙康,让原本不参与中原征战的辽东突然变得非常重要。曹操的部下建议曹操趁机攻打公孙康,占领辽东。但是,曹操刚刚平定了河北,实力消耗很大。而且,公孙康从没正面和曹操翻脸。即使张辽攻下了营州,公孙康也忍气吞声。
曹操觉得公孙康只想在辽东自立门户,没有心思参与中原的纷争。如果公孙康收留了袁熙和袁尚,那就等于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这显然违背了公孙家族的初衷。相反,如果曹操真的出兵攻打辽东,袁熙和袁尚就会与公孙康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这反而对曹操不利。因此,曹操没有听从手下建议攻打辽东,而是任由袁熙和袁尚去投奔公孙康,以此观察公孙康的反应。
公孙康确实不敢轻易招惹曹操,而袁熙和袁尚投奔他时,心里也没安好。见曹操没有追杀过来,兄弟俩就打起了坏主意,想除掉公孙康,霸占辽东再谋复起。公孙康虽然不敢惹曹操,但心里也清楚袁氏兄弟的来意不纯,于是抢先动手,把袁氏兄弟杀了。之后,公孙康让人把袁熙和袁尚的人头送给曹操,表示归顺。
公孙康决定向曹操投降后,曹操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和左将军。虽然表面上看,公孙康是向曹操投降了,但实际上,曹操因为辽东地区距离中原太远,暂时没有对他采取军事行动。公孙康家族在曹魏时期的地位,有点像古代的羁縻州,表面上接受朝廷的册封和管理,但实际掌控着相当大的自治权,可以自行处理很多事务。
后来,公孙康对曹操十分顺从。孙权曾派人过海找公孙康,想让他联手对付曹操。但公孙康明白,孙权这只是想挑拨他们。要是他真的起来反抗曹操,远在南方的孙权可能帮不上忙。因此,公孙康拒绝了孙权的请求。为了不让曹操起疑,他还特意杀了孙权派来的使者,以此表明忠心。
曹操至此也认为公孙康不会生出二心,只要公孙康名义上继续归顺,让他在辽东当个土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因此,曹操不再把公孙康当作问题,也因此辽东没有卷入混战。
公孙康去世后,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和公孙渊还很小,所以部下就推举他的弟弟公孙恭来接替他的位置。
公孙恭上任后,标志着曹魏时代的到来。曹操的儿子,也就是魏文帝曹丕,给公孙恭封了车骑将军、平郭侯、假节的头衔,这些称号代表着极高的地位。与父兄不同,公孙恭没有太大的野心,他愿意臣服于曹魏,接受封号,并把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送到曹魏的首都洛阳作为人质。总的来说,公孙恭在位期间表现得十分规矩老实。
后来,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野心勃勃,觉得叔叔公孙恭太软弱了。公元228年,公孙渊暗中积蓄力量,迫使叔叔公孙恭让位,并将他囚禁了起来。公孙渊就这样成了公孙家族的新领袖。
现在是曹叡当权的时期,他是曹丕的儿子。曹魏听说公孙恭被自己的侄子公孙渊关起来了,谋士刘晔建议曹叡趁机攻打辽东,但曹叡不想惹麻烦,所以就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和辽东太守。
公孙渊这个人野心很大。他一方面臣服于曹魏,另一方面又暗中和孙权亲近。最终,已经建立吴国的孙权决定接受公孙渊。孙权不顾重臣张昭、顾雍等人的反对,派遣使者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前往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孙权的使者一来,公孙渊反而害怕了。当时曹魏很强大,孙权离得很远。他和他父亲公孙度的想法一样,认为如果公孙家族真的要和曹魏打起来,孙权恐怕帮不上忙。但公孙渊又特别想得到使者带来的金银财宝。于是,公孙渊杀了使者,吞了孙权送来的金银珠宝,还把使者的人头交给曹叡,表示忠心。
曹叡看了之后非常高兴,立刻下令封公孙渊为大司马,并提升他的爵位为乐浪公。而孙权多次被公孙康父子捉弄,白白损失了使团成员的生命和大量钱财。
听说曹叡要提升自己的官职,公孙渊感到非常开心。他还暗自得意,觉得自己巧妙地利用了魏国和吴国这两个强大的国家,让他们都跟着自己的节奏转。
曹魏的册封使团一来,公孙渊就感到不自在了。因为曹叡派来的使团成员个个都是强壮的勇士。公孙渊怀疑曹叡是表面安抚自己,实际想派这些强壮的勇士来抓他、除掉他。因此,公孙渊对使团极其防范,并且故意羞辱了使团成员。
这令曹叡非常愤怒,他便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带着士兵和圣旨前往辽东,要求公孙渊到洛阳解释事情。然而,公孙渊觉得曹魏依然对他心存猜疑,想借机除掉他,因此拒绝了曹叡的召见,并且派兵攻击毋丘俭。
毋丘俭并没有做好仓促应战的准备,很快公孙渊就击败了他。这时候,公孙渊也开始变得有些膨胀。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干脆就打起来吧。公孙渊与曹魏的关系破裂后,他就自封为燕王,并拉拢了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希望通过他们来抵御曹魏。
有趣的是,公孙渊竟然厚着脸皮派人去吴国找孙权,主动称臣归附。史书上没记载孙权当时是什么心情,毕竟公孙家族已经坑过他两次了,但他还是接受了公孙渊的归附。只是实际上,孙权没有对公孙渊提供任何帮助,只是坐视曹魏和公孙渊开战。
曹叡命令太尉司马懿带兵攻打辽东。公孙渊哪是司马懿的对手呢?没多久,公孙渊就被逼进了襄平城,无法出来。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公孙渊两次派人去求和,但司马懿明白,这正是铲除公孙家族的好时机,所以他坚决拒绝了求和的请求。
在238年,司马懿攻下了襄平城。当时,公孙渊打算带着自己的儿子公孙修逃往孙权那里,但最终他们被司马懿抓到了。司马懿下令处决了公孙渊和他的儿子,以及所有辽东的官员,并下令屠杀城内所有15岁以上的男性。然而,司马懿释放了被公孙渊关押的公孙恭。
公孙渊是个典型的变来变去的人,就像吕布一样。他的这种行为不仅毁掉了他祖父和父亲打下的辽东基业,还害了自己的哥哥公孙晃。
之前提到过,公孙晃早在公孙恭时期就在洛阳担任质子。当公孙渊囚禁了公孙恭后,公孙晃就知道弟弟不会安分守己。于是,他上书给曹叡,警告说公孙渊迟早会叛乱,请求曹叡尽快处理公孙渊。然而,曹叡并没有理会他的警告。结果,当公孙渊真的起兵叛乱时,曹叡却将一直提醒自己的公孙晃赐死。可以说,公孙晃最终被自己的弟弟公孙渊坑苦了。
公孙渊死后,公孙家族统治辽东长达五十多年的情况终于结束了,辽东从此完全归属曹魏。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之后,因为鲜卑族慕容部的祖先莫护跋曾经帮助他平定辽东,司马懿就向魏国朝廷请求封莫护跋为率义王,并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这件事后来成了西晋时期五胡乱华时,鲜卑慕容氏建立燕国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司马懿的这个决定,无意中也为后来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写辽东政权,这是因为公孙家族从头到尾都没有正式建国称帝。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是按照正式程序建立的。虽然公孙度时期公孙家族的生活和皇帝一样,但终究缺少正式公开的程序。公孙渊后来反叛自称为燕王,也只是称王而没有称帝。因此,尽管公孙家族在辽东割据了五十多年,但他们只是一个割据政权,名义上还投降了曹魏,接受了曹魏的册封。所以,公孙家族和魏、蜀、吴三个国家在名义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辽东的政权离中原的纷争很远,如果小说写公孙家族,从哪里开始呢?辽东和小说的主要情节很少有交集。罗贯中写的是三国,辽东和三国没什么关系,所以写辽东也没有意义。为了小说的剧情架构,罗贯中只能简略地提及辽东的割据政权。
因此,公孙家族在辽东建立的政权与魏、蜀、吴三国无法相提并论。再加上小说情节发展的需求,罗贯中只好减少对辽东政权的描述,简单带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