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志愿军的胜利持何看法?深入研究后,他们得出了7大惊人结论

135     2025-11-23 10:18:17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这块地方签了《朝鲜停战协定》。

当时,美国的克拉克上将感叹着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赢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

装备非常先进的美国,居然被志愿军打败了,对于很多国家来说,简直难以置信。

所以,朝鲜战争一结束,关于志愿军取得胜利的秘诀成了国际上热议的焦点。

这期间,日本很是对志愿军的情况感兴趣,研究得挺认真。

不少日本的军事专家都加入了对志愿军的研究团队里。

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志愿军有七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

出其不意

第一个让人咋舌的地方,就是志愿军这次战争里投入的部队规模。

抗美援朝这场仗里,志愿军的参战人数竟然高达240万,真是空前的庞大阵容。

这一下子就超出了联合国军的预料。那时候中国一穷二白,台湾还没收复,西北那边还闹着土匪,在国外又得应对西方国家的军事实力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普遍觉得中国即使派兵,最多也就调动个几万兵力罢了。

不少人坚信不疑地说,中国绝对不会卷入战事。

对中国的这个误判,也让美国后来变得掉以轻心,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就算后来志愿军已经越过了鸭绿江,美国也没能第一时间察觉到中国要参战的心思。

到现在为止,仍然有不少国家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非得拼尽全部力气,去打一场胜算不太大的战争。

不过中国人民心里清楚得很。

那会儿,中国和朝鲜的命运紧紧相扣,要是朝鲜垮了,接下来轮到中国遭美军袭击。

所以啊,我们得动用全国家的力量,去打这场保家卫国的硬仗。

这个心情,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估计都没法体会得到。

第二个让人惊讶的,就是志愿军那坚不可摧的防守功底。

美国跟志愿军一战之后,很快就发现,志愿军特别拿手战场伪装和防御作战。

那可真是家喻户晓的坑道战,堪称防御战术里的佳作呀。

志愿军充分发挥战场上的天赋条件,建起了坑道。

那看似不起眼的坑道,可是在战斗和生活中都发挥了大作用,极大地削减了敌人攻势的效率。

靠着坑道那强悍的防御能力,美军每次打仗都得多消耗上百发炮弹,这样才能给志愿军造成一点伤害。

在上甘岭战役里,美军的炮火打得那叫一个密集,把山头都给炮灰了。

不过大部分战士还是藏在坑道里靠着掩护,反击了敌人一番。

据统计,我方战士当时挖的交通壕总长已经超过了6000公里,就像在战场上建起了一道长城似的。

说到防御,除了挖坑道,志愿军还有一门绝活,就是善于伪装隐蔽,把自己藏得密不透风。

不管志愿军在哪个地点设伏,都事先会利用周围的植被,把自己藏得严严实实,做好掩护工作。

就算是美军那一流的侦察机,也常常难以及时发现志愿军的行踪。

因此,很多联合国军的回忆里,志愿军总是像鬼一样神出鬼没。

远远望去,只是一座山和一片树林,但走近一看,才发现全是伪装成志愿军的敌方力量。

志愿军这突如其来的出现,让对方一下子压力山大,心里头忐忑不安。

斗智斗勇

第三件令人难以置信的,还是志愿军那厉害的侦察本事,这跟美国的侦察能力一对比,差远了。

就算美国自夸情报水平全球第一,实际上在志愿军进朝鲜之前,他们居然没有一点消息传回来,真是有点搞笑了。

打仗那阵子,志愿军把消息封得严严实实,常常是自己已经打到美国营帐门口了,美国那边才发现,真是慢半拍。

这方面一比,志愿军通常能第一时间把美方的情况摸清楚。

要知道,早在进入朝鲜战场之前,毛主席就已经从朝鲜方面拿到过百份高清地图,好好研究过了。

周总理更是亲自指挥情报部门,连续不断地盯着美国那边的动态。

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我方的情报员则是冒着生命危险,奔波于仁川和鸭绿江一线,反复穿梭,拼命搜集情报。

如此严密又精确的情报网络,让我军在分析战局的时候,总能比美国人提前一步掌握先机。

第四个让人挺震惊的地方,得说是志愿军的补给水平。

其实,一开始战争的时候,志愿军的后勤保障挺糟糕的。

那会儿,朝鲜境内不少重要的交通干线都被美军炸得稀巴烂,我方的运输车根本过不去,物资运不上来。

士兵们匆忙上战场,带的粮食也不多,只能靠自己带的一小包炒面充充饥,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空着肚子打仗。

这事让当时的总指挥彭德怀心里头老挂着,不免有点儿担心。

因此,他特意回国召集会议,盼着能搞出一条坚不可摧、难以破坏的补给线路。

彭德怀的想法,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共同认可。

毛主席做了决定,要动员全国全部力量,把所有的资源都优先用在前线供应上。

为了应对美军疯狂的轰炸,我国在一边加强了护卫后勤线的兵力,想尽办法保护后方的补给。

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跟美军斗智斗勇啦。

因为美军喜欢炸铁路,我们这边故意拆断一些线路,想让他们的侦察机误以为炸完了任务,迷惑了他们。

除了这样,还在道路上设了好几处哨所。

只要美军的轰炸机一出现,我方的战士就立马发出警报,迅速展开防御措施。

工兵部队底子全拿出劲儿,把那些被炸裂的交通线全部抢修了一遍。

就算美军把路给炸了个千万遍,战士们依旧能第一级把道路修整完毕。

靠着大家齐心协力,志愿军终于渡过了后勤补给的大难关。

攻无不克

第五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就是志愿军在夜里作战的本领。

这就让联合国军特别头疼,因为他们根本不怎么适应夜间打仗。

一到天快黑的时候,联合国军的士兵们就搭起帐篷,养足精神,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

不过,这倒成了志愿军的大好时机,给他们创造了绝佳的进攻空间。

没多久,联合国军在夜战中吃了不少苦头,折腾得挺难堪的。

举个例子吧,长津湖那场战役里,志愿军凭借夜里打仗的战术,成功歼灭了敌人的北极熊团。

实际上,这就是志愿军出战机动灵活的一个明证。

尽管志愿军的装备远不及美军,但我们完全可以把战场上的各种优势发挥到最大。

美军在夜里作战几次吃了点亏,不过他们想不出啥特别的办法来破解这个问题。

因为啊,随着军事科技不断进步,联合国军已经习惯了用飞机炮火来争取战场主动,还靠人海战术来堆积胜算。

所以,一碰到志愿军这些出奇制胜的招数,联合国军就会搞得心慌意乱。

就算美军再提防,结果也无济于事。

就算他们在深夜里察觉到志愿军的行动,由于不熟悉夜战的技巧,又被黑夜的环境所限制,他们只能对着眼前一阵乱射,试图靠火力优势把志愿军的进攻击退。

而这帮志愿军,挺快就搞明白了美军那三招招数,常常等到对方扫射完,刚好趁着喘气的工夫,一口气把他们打散。

曾经被打怕的美军,后来都不敢在平坦的地方呆着了,都是把营地搬到那些地势险要的山口、河坑里去,但效果也没多大。

毕竟,志愿军就算在冰天雪地的峭壁上,也能灵活运用迂回战术,而美军在那些所谓的山崖扎营,对士兵们来说,和平地没什么两样。

经过多次抵抗和接连败退,美军也只能认了这个事实。

一到晚上遇上解放军,基本上就是直接跑掉,或者投降,不再对这场战斗抱什么希望了。

好些年过去了,那些和解放军夜战过的联合国军老兵,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依旧心里直打鼓,难以忘怀。

第六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得说是解放军的行军速度。

因为前线战事一时紧张,解放军每天都在赶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长途奔袭,早已不足为奇。

但在联合国军看来,却始终难以真正领会那边的情况。

当年志愿军说联合国军都是些少爷兵,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他们虽然冲上了战场,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的那种特别艰难的处境到底是个什么样。

一打起仗来,他们也是按套路来,有时候还会偷工减料。

联合国军里不少人,走个十几公里就扛不住倒下了。这也让两边的行军节奏差距挺大,志愿军追踪联合国军时,几乎能一追一个准,因为对手撤退的速度实在太慢,抓着不放。

也是靠速度,志愿军在抢占阵地这块,明显比联合国军更有优势。

实际上,联合国军在行军作战时,主要依靠上万辆汽车和装甲车,按说速度肯定比解放军要快得多。

只不过,追赶的一方拼尽全力,而另一边却有些散漫疲惫。

因此,最终的局面,通常是志愿军比联合国军提前行动一步。

在战场上抢占先机,往往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

联合国军总是被志愿军的速度甩得一干二净,最终败了,也是属正常的事啦。

尝过几次苦头后,美军的司令员也只好在速度上多想办法了。

所谓的下苦功夫,当然不是让那些少爷兵拼命跑啊走的,而是调动了更大规模的装甲车和各种汽车。

可是,因为那会儿美军和解放军交手,几次吃了亏,士气跌得厉害,部队之间的配合也比以前差远了。

所以,车子一多,反倒把路堵得严严实实,结果行进速度又变得更慢了。

尤其是在他们溃败逃跑的时刻,那场面一出现大堵车的奇景,就成了战场上的一个笑料,大家都知道了。

舍生忘死

志愿军第七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也是敌人们永远琢磨不透的,就是他们那种了不起的牺牲精神。

在抗美援朝的斗争中,志愿军那种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一直贯穿始终,令人敬佩不已。

许多战士奋战到最后一刻,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也始终站立不倒。

更是涌现出不少一人一枪,一挺机枪,守住一个阵地的奇迹场面。

美军多次亲眼目睹,志愿军那会儿减员超过九成的时候,依旧能保持着强劲的战斗水平。

可是在西方那些研究实例里,基本上一旦一个部队伤亡超过30%,就会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这个30%的比例,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美国方面经过一战以来的无数战斗实录和他们自己战斗状况的详细统计,得出的一个最靠谱的数值。

实际上,直到现在,这个数字依然很具有代表性。

因此,尽管志愿军伤亡惨重,他们仍然能坚持战斗力,这说起来真有点匪夷所思。

这个跟常识不太符合的情况,让当时的联合国军苦恼得不得了。

毕竟,按照他们以前的作战经验,只要把敌方的先锋部队搞垮了,就算成功了,算是赢了这场战斗。

对志愿军而言可不是这样,只要战场上还剩一名志愿军,就意味着他们还有扭转局势、逆转乾坤的希望。

这让美军赢下一场胜仗,可得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有时候,为了攻占一个小小的阵地,美军可能得调动上千人甚至更多。

即使他们先把阵地占了,也不一定能顶得住志愿军那边的激烈反扑。

在战斗决心上,差距一直是美军难以弥补的,日本人也很难理解志愿军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其实,日本在二战时候,特别喜欢讲“牺牲”这套说法。

在二战败局来临的时候,日本高层老是反复向人民灌输了“牺牲精神”这个观念,逼得很多人不得不采取自杀式行动,试图挡住美军的攻势。

就算日本再怎么拼命,坚持到最后,也没能阻止败局的降临。

原因嘛,除了那少数被洗脑的人之外,大部分日本人民其实都不太愿意跟着政府一起去送死。

那些听说过的,日本国民集体牺牲的事例,后来查明其实是日本政府硬要人家去送命,强行逼着平民上战场。

因此,日本人看到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奋不顾身、接连作战,肯定会觉得很难理解。

其实,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人从一开始就没把那两场战役的本质给重视起来。

日本当年败给对手,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的结果。

由于他们曾经侵略其他国家,做了不少罪孽。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愿意为了这场不公正的战争牺牲,还挺正常的。

志愿军承担的,是保卫国家、挺身而出的正义使命,他们背后站着的是上亿的人民群众。

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不怕牺牲、甘愿付出所有,为理想奉献,这不是挺正常的吗。

志愿军的牺牲,不像日本那种假冒伣俩的玉碎,而是战士们对祖国最真挚的热爱体现。

志愿军身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难以置信的事情,正是因为当时整个中国都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就凭这份决心,咱们中国人民打赢了一场令人振奋的胜利。

参考资料:

人民网《朝鲜战争中美国操纵的特殊“联合国军”揭秘》

中国青年报《抗美援朝加速解放军现代化建设》

中国青年网《“联合国军”三任司令谈朝鲜战争:中国人是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