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可有没有可能,你这边只伤了八百,对面却借着你的力,练成了金钟罩铁布衫?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过去三年,在俄罗斯的土地上,这事儿好像就这么魔幻地发生了。
咱们把时间倒回2022年初,那会儿风云突变,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东欧。
紧接着,一幕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大戏”上演了:制裁。
西方的巨头们,尤其是汽车界的扛把子,比如德国大众、日本丰田、法国雷诺,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连夜卷铺盖走人。
工厂大门一锁,生产线一停,那叫一个干净利落。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下俄罗斯的汽车工业算是彻底歇菜了。
你想啊,这些可不是小作坊,它们是俄罗斯汽车市场的顶梁柱,养活了多少工人和上下游产业链。
它们一走,留下的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
我特地去翻了翻当时的数据,俄罗斯汽车市场分析机构Autostat的报告说得明明白白,2022年,俄罗斯新车销量直接腰斩,暴跌了快60%。
那场面叫一个惨,整个市场直接给你干趴窝了。
二手车贩子乐开了花,一台开了三年的破车,敢卖得比新车还贵,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很多人心里都画了个问号:普京这回该怎么办?
本土那个老牌子拉达,扶不起的阿斗,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场子。
难道真要像段子里说的那样,大家出门都得骑熊了?
这就是西方想要的剧本:一招釜底抽薪,让你工业瘫痪,经济休克。
可怪就怪在这儿,剧本好像被人给掉包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俄罗斯市场要凉透了的时候,一股谁也没想到的力量,跟潮水一样涌了进来。
这股力量,来自东方。
奇瑞、长城、吉利……这些我们熟悉的中国品牌,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填补了西方车企留下的真空。
这速度有多快?
这么说吧,到2024年,俄罗斯汽车市场上,每卖出10台新车,就有6台挂着中国品牌的标志。
奇瑞一家,一年就在俄罗斯卖了超过30万辆车。
莫斯科街头,曾经满是德系日系车的风景线,如今已经被“中国红”给刷屏了。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这不就是中国车企捡了个大便宜,俄罗斯成了咱们的“产品倾销地”?
要是这么想,那可就把普京想得太简单了。
如果只是想买几辆车开开,那跟以前被西方资本“投喂”有啥区别?
上一轮的教训,那可是刻骨铭心。
以前,大众、丰田也在俄罗斯建厂,但那叫什么?
那叫“喂养模式”。
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比如发动机、变速箱、芯片,牢牢攥在人家自己手里。
俄罗斯本土工厂,干的最多的是拧螺丝、搞组装的活儿,连个像样的内饰件都得从国外进口。
说白了,你就是个高级代工厂。
人家心情好,给你点肉吃;心情不好,直接断供,你整条生产线立马瘫痪。
2022年那一幕,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人家一走,你直接傻眼。
吃一堑长一智。
普京这次要的,根本不是几辆车,他要的是能造车的“命根子”。
他那个计划,可以说是一个“阳谋”,明晃晃地摆在桌面上。
就在中国车卖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俄罗斯那边不声不响,反手就给所有进口车上了一道“紧箍咒”——报废税,给你往死里提,从15%直接干到20%。
这招棋,看着像是贸易保护,实际上就是在给中国车企划红线,话都挑明了:哥们儿,想在这儿混,光卖车可不行。
两条路给你选,要么,你把工厂、生产线、供应链,整个家当都搬过来,老老实实在俄罗斯本地化生产;要么,你就背着高额的税负硬扛,扛到没利润自己滚蛋。
这笔账,但凡是个明白人都会算。
交出去的税,那是泼出去的水,连个响都听不见。
拿这笔钱在俄罗斯建厂房、买设备,那可是实打实的固定资产。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接下来的一幕:奇瑞二话不说,追加50亿卢布扩建莫斯科的工厂;长城汽车更是先行者,它2019年就在图拉州建了厂,现在三期都投产了,本地化率已经冲到了65%!
65%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这台车的心脏(发动机)、骨骼(车身冲压件)、神经(部分电子系统),很多都不是从中国千里迢迢运过去的,而是在图拉本地造出来的。
这么一搞,物流时间从一个半月砍到5天,成本直接降了18%。
这才是真正的落地生根。
但这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在后头呢。
一辆汽车,是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工业奇迹。
光有整车厂,没有配套的零部件企业,那还是空中楼阁。
普京要的,是整个生态系统。
你猜怎么着?
中国企业还真就“整锅端”了过去。
搞电池的那个巨头宁德时代,直接把电池包工厂建到了长城隔壁,今年7月就投产,专门给长城、奇瑞供货。
跟着宁德时代一块儿来的,还有11家中国的零部件企业。
就连米其林跑路留下的轮胎厂的“坑”,都有中国企业签约接盘,准备在滨海边疆区砸下百亿卢布建个新的。
现在你看明白了吗?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汽车出海”了,这是一种“工业体系的整体移植”。
从整车厂,到核心零部件,再到配套基建,一整套完整的、能自我循环的工业体系,正在中国的帮助下,在俄罗斯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来。
有搞地缘经济的朋友跟我聊,说这才是西方最头疼的“可怕力量”,因为它等于帮俄罗斯在中国车企这个“体外循环”上,重建了一套独立于西方的工业基石。
这种“产业换血”的思路,并不仅仅局限于汽车行业。
在航空领域,俄罗斯的新一代客机MC-21,原本的心脏是美国的普惠发动机。
制裁一来,美国人立马断供。
俄罗斯怎么办?
只能咬着牙,把自己压箱底的国产PD-14发动机扶正,硬是完成了换心手术。
在金融领域,被踢出SWIFT系统后,俄罗斯迅速把自家的SPFS系统和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对接,硬生生在美元霸权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金融高速公路。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西方的“集体绞杀”,本意是让俄罗斯工业彻底瘫痪。
但结果却阴差阳错,成了普京推动“产业换血”最强的催化剂,把他最想做又最难做的事,给大大加速了。
他们亲手制造了一个真空,又亲手把俄罗斯推向了唯一有能力填补这个真空的工业强国——中国。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充满了黑色幽默。
等过个三五年,俄罗斯那套全新的工业体系真的运转起来了,不知道当初那些投票制裁的大佬们,回头再看2022年的决策,会不会觉得,自己才是那个亲手给对手递上“神助攻”的人?
这盘大棋下到最后,究竟谁是棋手,谁又是棋子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