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承认,这世上有些剧本,开头写得是真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
好到主角自己都信了。
聚光灯一开,音乐一响,印度就这么晕乎乎地被推上了舞台中央,手里还被塞了个“世界工厂(准)”的奖杯。
那感觉,就像是村里最不被看好的穷小子,突然被告知自己是流落在外的王储,明天就能继承整个江山。
这故事的引子,得从一个爱发推特的老头说起。
特朗普当年那套“关税组合拳”,打得全世界晕头转向,尤其是冲着咱们来的。
一时间,全球产业链上那帮见风使舵的老板们,心里都打起了小九九,琢磨着得赶紧找个“避风港”。
你看,这不巧了吗?
隔壁印度,人多,便宜,还能蹦几个英文单词,简直就是“天选之备胎”。
那会儿的莫迪政府,走路都像踩在云端。
那个“印度制造”的口号,喊得跟恒河水似的,滔滔不绝。
苹果、三星这些巨头也确实给面子,半推半就地把几个车间挪了过去。
全世界的镁光灯都对准了新德里,那意思很明显:龙快不行了,该轮到大象跳舞了。
可惜啊,生活这编剧,最擅长的就是“神转折”。
舞跳到一半,请客的主人家突然翻脸不认人了。
美国人这手“乾坤大挪移”玩得是真溜。
他把一部分订单从中国挪到印度,压根就不是想扶贫,而是想养一条听话的狗,既能干点脏活累活,还能在跟我们叫板的时候,拉出来挡枪。
让你当“主力”?
那是让你去吸引火力的。
等印度的厂房刚打好地基,流水线上的灰还没擦干净,美国人的另一副面孔就露出来了。
什么知识产权、市场壁垒、买俄罗斯石油……随便找个理由,关税大棒就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那税率涨的,比孟买的房价还离谱。
这下好了,外资企业一合计,发现这生产成本加上美国的关税,竟然比在中国直接造还贵。
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于是乎,新一轮的润学,在印度上演了。
这时候印度才咂摸出味儿来:原来自己不是备胎,就是个一次性的工具人,用完了还得自己付磨损费。
这哪是什么国运加持,这分明是被人当猴耍了。
当然了,光骂别人不地道也没用,自己身上要是没点毛病,也不会这么轻易就被人当“韭菜”割了。
印度这波“国运急刹车”,根子还在自己身上。
你就说那个制造业基础吧,简直跟“薛定谔的猫”一样,你以为它有,等你打开一看,啥也没有。
莫迪老仙的雄心壮志,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片“PPT”上的。
天天喊着要搞全产业链,结果连个手机壳都得从我们这边进口,这不扯淡吗?
这就好比你宣称要办一场满汉全席,结果后厨连个灶台都没有,盐还得问邻居借。
还有那个营商环境,说它是“外企火葬场”都是抬举它了。
今天一个政策,明天一个规定,税务部门更是神出鬼没,动不动就给你开一张“天价罚单”,罚得你怀疑人生。
根据统计,过去几年,跑路的跨国公司比留下来的都多。
这已经不是水土不服了,这简直是水里有毒。
更绝的是印度那个经济结构,像个练了轻功的瘸子,一脚还在农业社会里踩泥,另一脚直接蹦到了服务业,中间的工业化被完美地“跨”过去了。
这下好了,几亿青壮年劳动力窝在村里没事干,城里的工厂又缺合格的技工,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说白了,印度这跟头摔得一点不冤。
它太着急了,太迷信地缘政治的东风,以为自己能借着这股风一步登天,却忘了工业化这玩意儿,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那是得靠一代人掉几层皮,流几斤汗,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啃出来的。
所以你看,舞台上的灯光早就熄了。
印度还站在原地,手里攥着那个皱巴巴的剧本,眼神里全是迷茫,估计还在纳闷:说好的第二幕呢?
咋就不演了?
剧本外的人早就看明白了:压根就没第二幕,从头到尾,你就是个客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