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VB耗资最大的《大运河》,当年却输给了《秦始皇》?

192     2025-11-24 23:10:26

1987年,TVB为庆祝二十周年台庆,耗资巨大推出60集史诗剧《大运河》,梁朝伟、黄日华、刘青云、陈玉莲等全明星阵容齐上阵,远赴西安实地取景。然而这部剧却在播出时被亚视的《秦始皇》抢尽风头。究竟是观众口味变了,还是剧集本身‘外强中干’?有人说它剧本松散节奏拖沓,整体艺术水准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但当我们重看这部剧,却发现‘演员发挥得真不错’——梁朝伟用眼神诠释虬髯客的多面情感,黄日华以正气演绎阴谋家李密,23岁的吴启华将隋炀帝的凶狠与慌张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部剧像一场接力赛,角色走马灯般更替,观众来不及建立情感连接。‘演员的闪光点,永远值得被记住’,它提醒我们:制作规模不等于艺术成就,但好表演永远能在时间里发光。本期节目带你深入剖析这部被遗忘的TVB大制作,看看一代演员如何在有野心但不完美的作品中打磨演技。

主持人:我们今天想要深入聊聊的,是1987年那部TVB为庆祝二十周年台庆推出的60集大制作——《大运河》。说实话,当年这部剧可是集结了梁朝伟、黄日华、吴启华、刘青云这些后来响当当的名字,阵容强到让人不敢想象,但你有没有发现,它好像并没有像《射雕英雄传》那样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嘉宾:对啊,我一听到你说这个,马上就想起来了。你说它阵容这么豪华,明明是台庆重头戏,结果当年播出的时候,风头居然被亚视的《秦始皇》给压下去了。你说奇怪不奇怪?这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满汉全席,结果隔壁端出一碗牛肉面,大家反而都去排队了。 主持人:哈哈,你这个比喻太到位了!而且你说的‘满汉全席’还真不夸张。《大运河》可是八十年代TVB耗资最大的一部电视剧,60集的体量,分成《风尘三侠》《瓦岗英雄》《逐鹿中原》三部,光听名字就很有史诗感。更别说,它还是最早一批远赴中国大陆取景的TVB剧,直接跑到西安去拍,你说这阵仗大不大? 嘉宾:非常大!你要知道,那时候去内地拍戏可不容易,手续复杂,资源也有限。能下这个决心,说明TVB是真的想把它做成一部标杆作品。而且你看演员表,简直就是全明星阵容:梁朝伟演虬髯客,黄日华演反派李密,吴启华演隋炀帝,陈玉莲演兰陵公主,刘青云演李世民,曾华倩演长孙无垢……这哪是拍剧,这简直是开演唱会! 主持人:对吧?我就在想,这么强的配置,怎么最后反而没火起来呢?你说是不是观众口味变了?还是说,这部剧本身其实有点‘外强中干’?毕竟有观众反馈说,整体艺术水准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虽然这话听起来挺狠的。 嘉宾:嗯,这话确实有点重,但我们也得理解,这是当时的观众反馈。其实换个角度看,很多人后来重看《大运河》,反而觉得‘演员发挥得真不错’。你看,制作上场面是大,服装布景也华丽,但剧本结构太松散了,人物太多,节奏又拖,60集追下来,说实话,挺考验耐心的。 主持人:说到这儿我就想问你了,咱们那个年代追剧,一集接一集地看,60集是什么概念?那可是连续好几个月的晚饭时间都得留给它。你说,要是剧情不够紧凑,观众真的能坚持下来吗?我估计很多人看到第二部《瓦岗英雄》就开始换台了。 嘉宾:完全可能。而且你发现没有,这部剧虽然叫《大运河》,但其实讲的是隋唐交替的风云人物,从风尘三侠到瓦岗寨,再到李唐崛起,跨度太大了。它想融史实和传奇于一体,想法很好,但执行起来,人物刻画再细腻,也架不住主线太散。就像一锅炖了太多料的汤,味道反而不突出了。 主持人:那我们就来拆解一下,既然整体制作有争议,那演员表现到底怎么样?毕竟这可是五虎将里的两虎——梁朝伟和黄日华都上了。我们先从最有争议的那个角色说起:梁朝伟演的虬髯客。你刚说他眼神戏厉害,可我记得他那时候贴着大胡子,形象上跟传统虬髯客差挺远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不接受。 嘉宾:是,我明白你的意思。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梁朝伟那么俊朗,演虬髯客是不是有点违和?但你仔细看,他根本不在乎造型,全靠眼神在演。你知道吗,他对李湘儿和长孙无垢是嬉笑自如的,对李世民、程咬金这些豪杰是潇洒自如的,对宣华夫人是敬爱有加的,对兰陵公主又是爱恨交加的——这么多情绪,全藏在他那双眼睛里。 主持人:哇,听你这么一说,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原来他不是在演一个‘胡子大侠’,而是在演一个有情有义、有智有谋的复杂人物。这不就是梁朝伟最擅长的吗?他从来不是靠脸吃饭的演员,而是靠情绪穿透屏幕。你说,是不是很多人一开始误解了他? 嘉宾:绝对是。而且你想想,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就能用眼神撑起这么大一个角色,真的不简单。更难得的是,他把虬髯客演得既豪迈又细腻,不是那种一味耍帅的英雄。比如他和兰陵公主的感情线,两人之间那种性格冲突和机智交锋,完全靠微表情和语气推动,根本不需要大声喊爱。 主持人:说到兰陵公主,那必须提陈玉莲。她可是我心中永远的‘小龙女’,但这次她演的兰陵公主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清冷、孤傲、聪明、刚毅,你说她是不是把‘刚柔并济’这个词演活了? 嘉宾:太对了!陈玉莲在这部剧里的表现,可以说是她演技成熟期的代表作。你看她从高贵公主到落魄江湖,从对立到谅解,从家庭幸福到孤身一人,这种大起大落的角色,换别人可能就演成苦情戏了,但她不是。她把高傲、冷漠、深藏的柔情、聪慧和坚强全都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后半段,梁朝伟的角色陷入谜团变得沉重,反而有点被她压住了气场。 主持人:哈哈,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这部剧虽然是男人戏为主,但女性角色其实一点都不弱。像曾华倩演的长孙无垢,一开始天真烂漫,仰慕张三郎,后来慢慢成长,最后为了李世民去求虬髯客救援长安,那种深情和担当,完全颠覆了我对‘长孙皇后’的刻板印象。 嘉宾:没错,而且你发现没有,曾华倩的表演特别有层次。她前面是少女心态,有很多让人莞尔的小动作,比如偷偷看张三郎,或者吃醋闹小脾气,但后面她变得成熟稳重,眼神都不一样了。这种成长感,不是剧本写出来的,是她一点点演出来的。 主持人:那我们再聊聊反派。这部剧最有意思的,可能是反派反而成了亮点。黄日华演李密,一脸正气的人演阴谋家,你说观众能想到他是反派吗? 嘉宾:根本想不到!这就是黄日华的厉害之处。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正面形象去演反派,骗过了所有人。你看他在瓦岗寨那段,布局过人,表演上又滴水不漏,直到最后真相揭晓,你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是他在搞鬼。这种欺骗性强的反派,比直接演坏人难多了。而且他和吴启华演的隋炀帝,正好形成呼应——一个表面正派,一个表面风流,其实都藏着狠劲。 主持人:说到吴启华,我得说,他那时候才23岁,演隋炀帝杨广,戏份贯穿全剧,真的扛得起大梁。我记得原本这个角色是苗侨伟的,但他因为合约问题辞演了,结果吴启华捡了个大便宜。 嘉宾:但他是真争气啊!你看仁寿宫变那段,弑父杀兄,他演得张力十足——有凶狠,有伪善,还有内心的慌张不安。到最后颓废被宇文化及干掉,那种层次感,简直是他电视剧生涯里最重的一笔。你说,一个新人能演到这个份上,是不是已经超出预期了? 主持人:绝对是。而且你有没有发现,这部剧虽然整体评价两极,但每个演员几乎都留下了值得回味的表演瞬间。可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出彩,剧本身却没能成为经典呢?是不是就像你说的,结构太散,人物太多,导致整体失焦? 嘉宾:我觉得是。你想啊,60集的剧,主角换了好几轮,从虬髯客到李密到李世民,故事重心一直在转移。这就像一场接力赛,跑第一棒的还没喘口气,第二棒已经冲出去了,观众根本来不及建立情感连接。而且TVB那时候的创作模式,节奏把控不如现在精细,很多情节显得刻意,比如李靖和红拂女的感情线,就被一些俗套桥段拖累了。 主持人:那我就想问了,如果当年TVB能把五虎将全凑齐,让梁朝伟、黄日华、刘德华、苗侨伟、汤镇业一起上,各演一个主角,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嘉宾:哇,你这个假设太诱人了!要是真能这样,档次肯定不一样。但现在回头看,也许正是这种‘未完成感’,反而让《大运河》有了某种特别的怀旧魅力。它不像《射雕》那样完美,但它记录了一代演员的成长,也见证了TVB在大制作上的探索和局限。 主持人:所以啊,重看这部剧,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故事本身,而是看到这些后来的大明星,当年是如何在一部有野心但不完美的作品里,一点点打磨自己的演技。你说,是不是有一种‘看老照片’的感觉? 嘉宾:完全就是!它像一个时代的标本,告诉我们:制作规模不等于艺术成就,但演员的闪光点,永远值得被记住。尤其是当你看到梁朝伟用眼神演戏,黄日华用正气演反派,吴启华用青春演帝王,你会觉得,哪怕剧本身有瑕疵,这些人也已经交出了满分答卷。 主持人: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强的阵容,当年却没能打赢《秦始皇》?也许答案就是——好演员救不了烂结构,但好表演,永远能在时间里发光。本期节目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是:‘演员的闪光点,永远值得被记住。’因为它提醒我们,即使一部剧有遗憾,那些认真演戏的人,依然值得被珍视。感谢收听,我们下期继续聊聊其他被低估的TVB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