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乌克兰前线作战中面临无人机敌我识别的重大技术难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技术困境:
识别机制缺失:俄军反无人机连副连长在扎波罗热前线证实,当前俄乌双方均未建立有效的无人机敌我识别系统,导致任何进入己方禁区的无人机无论敌友均需击落。这一策略源于无法区分乌军攻击型无人机(如“巴巴亚加”四旋翼机)与己方或民用设备。
实战后果严峻:未及时击落的敌方无人机可对俄军后方基地造成严重破坏。例如,7月13日赫尔松地区行动中,俄军虽成功拦截乌军8架无人机,但副连长强调此类威胁需“零容忍”应对。
二、战术应对措施
强制击落政策:俄军规定所有侵入禁区的无人机一律击毁,该措施虽简单粗暴,却是当前技术局限下的唯一选择。
强化反无人机训练:俄军将反无人机作战列为常规训练科目,重点提升对低空目标的侦测与拦截能力,尤其在扎波罗热等热点战区。
三、技术升级尝试
俄军工体系正加速研发解决方案,包括:
微型敌我识别系统:2025年5月测试的轻量化识别设备(重量<90克),可集成于无人机实现100公里内目标辨识,计划年内量产。
AI与光纤技术应用:测试中的“Cerberus”系统通过光纤连接无人机群,结合AI实现自主协同作战,拟于2025年夏季验证实战效能。
当前俄乌战场的无人机对抗已演变为“算法战争”,识别难题直接制约作战效率,迫使俄军采取“先击落后研判”的极端策略。
#俄军披露无人机前线作战难识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