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超过二十家核聚变产业链企业与近三十家金融机构齐聚一堂,从高温超导材料商到聚变装置建造商,从创投基金到公募机构,产业链与资本链首次实现深度耦合。这场名为“可控核聚变:未来终极能源‘核’心”的对话,标志着我国对这一万亿级赛道的金融支持进入实质性阶段。
我国核聚变产业已构筑起独特先发优势。政策上,《二零三零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将可控核聚变列为前沿技术。产业层面,一批龙头企业崭露锋芒:中国核电深度参与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推动实验室技术向工程化迈进;中国核建承担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核心部件制造;西部超导作为国内唯一承担ITER项目超导线材生产任务的企业,今年已完成核聚变专用超导线材交付。科创板企业国光电气研制的屏蔽模块热氦检漏设备,更成为全球首台套达到核工业技术要求的产品。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突破正加速商业化进程。除主流的托卡马克路线外,七月十八日,瀚海聚能直线型场反位形装置HHMAX-901成功点亮等离子体,实现从实验室向应用端的跨越。该装置建造成本不足托卡马克的十分之一计划二零三零年代前期建成五十兆瓦级聚变电站,较托卡马克路线提前约二十年。与此同时,合肥BEST装置计划二零二七年实现全球首次聚变发电演示,南昌“星火”项目已进入环评阶段。工程化能力同样取得标志性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研制的十米级重载机械臂CMOR系统通过验收,可在聚变堆极端环境下执行精密维护任务,末端负载能力达二点五吨。
商业化曙光初现但仍需穿越周期。产业沙龙上,投资机构与企业形成共识:上游企业订单规模与产能稳步增长,发出“第一度电”的时间表有望提前。但从中试到商业发电仍面临三重挑战:高温超导材料可靠性需进一步验证;等离子体长脉冲控制等核心技术待突破;单台实验堆造价超百亿的资金压力亟待化解。对此,创投机构建议企业通过技术独特性吸引资金,公募基金则透露正在申报核聚变主题基金产品,引导长期资本注入。
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同步发力。科创板“1+6”将设立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精准服务商业前景广阔的聚变技术企业。上交所表示将推动配套制度落地,增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支持。随着金融资源持续流向这一“终极能源”赛道,人类清洁能源变革的临界点正加速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