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管巨头"抄底"中国楼市,30亿基金背后的资本暗战
资本的嗅觉永远最灵敏。当多数人还在观望楼市走向时,全球资管巨头施罗德资本已联合浙江民企西子国际,砸下30亿成立房地产基金,专门瞄准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写字楼和老旧商场。这场看似突然的"联姻",实则暗藏外资对中国不动产市场的深度布局。
一场交易牵出的资本故事
故事要从上海静安区的静徕坊项目说起。这座3.75万平方米的写字楼,过去20年里像块"香饽饽"被五次转手:从花旗集团到中银国际,再到远洋资本,最后在2024年被西子国际以10亿元收入囊中。有趣的是,施罗德资本当年花15亿改造后卖出,表面看是"亏本",实则通过交易锁定了更优质的合作资源。
西子国际的背景同样值得玩味。这家以电梯制造起家的企业,实控人陈夏鑫手握电梯、停车设备、金融投资等五大板块,2023年营收突破200亿。当制造业遇上房地产,这场跨界合作恰恰印证了"危中有机"的商业逻辑——当部分开发商因债务压力折价抛售优质资产时,手握现金的买家正等着"捡漏"。
政策松绑,外资加速入场
今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一纸新规,删除了"外资结汇资金不得购买非自用住宅"的限制。这意味着,境外资本可以合法投资酒店、商铺、写字楼等商业地产。政策春风一吹,市场立刻活跃起来:
上海舜晟建设以6.6亿拿下泰禾大厦,成交价仅为泰禾集团债务危机时喊价的四成;
大家保险联合加拿大养老金,以12.9亿收购4个核心城市购物中心股权;
汉斯集团、淡马锡等外资机构纷纷在中国备案私募基金,加速布局。
抄底背后:不动产投资的"黄金坑"?
外资为何此时进场?业内人士透露,核心城市优质物业正呈现"价格洼地"特征。尤其是那些因开发商债务问题被迫折价变现的资产,本身品质并未贬值。戴德梁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大宗物业交易额仍达158亿元,市场韧性远超想象。
更关键的是,消费类基础设施正成为新宠。随着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政策推进,百货商场、物流仓储等资产的收益率在低利率环境下愈发凸显。正如投行人士所言:"这些资产既能赚租金,又有政策红利,堪称'进可攻退可守'。"
资本盛宴下的冷思考
当然,外资抄底并非盲目乐观。静徕坊项目的五次易主,折射出商业地产运营的复杂性——从改造升级到租金回报,每一步都考验着资本的耐心与专业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政策、资金、资产三者形成共振时,中国不动产市场正迎来新的变量。
您怎么看外资抄底中国楼市?是"趁火打劫"还是"慧眼识珠"?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观点!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一些帮助。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请给我点个赞再分享出去,要是还能给我个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戴德梁行、胡润全球富豪榜、企业公开财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