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军城战场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乌克兰军队,明明在无人机数量上占有三到四倍的巨大优势,其苦心经营的防线却正被一种“看不见”的攻势逐步瓦解。俄军并未发动外界预期的装甲洪流。
恰恰相反,俄军主力部队似乎“按兵不动”。这不禁让人疑惑,俄军究竟是如何做到,能够让乌军的数字优势瞬间“归零”,甚至将他们推向战略失败的边缘?
幽灵小组突袭
俄军在红军城战区,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强攻,而是改采以小股步兵渗透为主导的新战术,被形容为“全面渗透”。
他们派出大量侦察破坏小组,运用各种隐蔽手段,巧妙绕过乌军前线。这些小组甚至伪装成普通平民,或是穿上潜水服,悄无声息地渡过河流。
乌军匿名无人机连指挥官就曾证实,俄军渗透小组确实通过伪装平民和潜水渡河等方式,成功潜入了乌军后方区域,甚至抵达红军城城区边缘,展开破坏与袭扰。
更关键的是,这些渗透小组实现了“去中心化后勤”。他们不再依赖传统的地面补给线。所需的弹药和食物,直接由重型无人机空投补给。
这让这些渗透小组,能够在乌军后方长期自主作战,仿佛一群难以捕捉的“孤狼”。他们没有明显的后勤足迹,极难被发现和切断补给。
优势如何失效
乌军尽管拥有庞大的无人机群,在侦察和攻击无人机数量上比俄军多出三到四倍。这种优势通常能有效发现并打击大规模目标,比如坦克编队或补给车队。
但面对俄军这种小规模、灵活隐蔽、又不需要传统后勤线的渗透小组,乌军无人机的侦察和打击效率,几乎降到了最低点。你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他们。
正如观察员尤里·波多利亚卡所言,乌军的反渗透行动,根本跟不上俄军的渗透速度。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境地。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曾公开宣称,乌军已经组建了“反破坏预备队”进行清剿,声称正在有效“瓦解”并“压制”俄军的渗透。
但前线士兵的反馈却大相径庭。他们普遍反映,俄军渗透小组数量庞大,源源不断,乌军的清剿行动效果甚微,陷入了“根本抓不完”的困境。
俄军的无人机应用则走了另一条路。他们反其道而行,将无人机用于更具战略价值的任务:沿乌军后勤线布撒地雷,甚至部署“潜伏式”无人机“守株待兔”。
这直接攻击了乌军整个防御体系的“血管”。乌军的补给线因此受到严重迟滞和打击,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面临严峻挑战。
防线边缘摇摆
在渗透战术悄然展开的同时,俄军在正面战场也没有放松。米尔诺拉德和罗金斯科等关键区域,俄军的重型火炮和多管火箭炮,对乌军耗时三年构建的混凝土工事进行着24/7不间断的猛烈轰炸。
前线士兵“面粉”的描述揭示了炮火的凶猛,防御工事被毁殆尽,部队则因持续战斗而极度疲惫,且几乎没有轮换兵力,人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红军城内外的乌军都陷入困境。前线部队精疲力尽,后方补给线又被袭扰。更糟糕的是,近期乌军高层会议上,甚至出现了无人愿为红军城可能失守担责的僵局。
这种高层指挥的迟滞与僵化,无疑加剧了前线部队的压力和脆弱性。战线的多点开花也让乌军疲于奔命。
俄军在红军城东北(新经济村)、西南(皮什查内)和罗金斯科方向同时施压,形成了多点开花、分割包围的态势。这让乌军难以集中兵力应对。
而乌军为应对苏梅战线,特别是亚布罗诺夫卡东西两侧的激烈拉锯战,被迫抽调预备队。这进一步削弱了红军城方向的防守兵力,让乌军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红军城是乌东战区的核心后勤枢纽,集结了铁路、军用公路和补给走廊。它的得失,直接关系到整个顿巴斯北线防守的成败,甚至可能影响通往第聂伯罗的战略通道。
俄军显然并非单纯追求攻城略地,而是通过这种“慢刀割肉”的方式,系统性地耗尽乌军的防御资源和意志。这正将乌军推向崩溃边缘。
结语
红军城战役的走向,清晰地昭示了战争形态的一次演进。乌军的无人机数量优势之所以失效,并不是其技术出了问题,而是俄军巧妙地绕开了技术层面的直接对抗。
俄军通过战术创新,即这种“去中心化”的渗透,创造了一个让乌军优势技术“无的放矢”的新战场。
这场战役表明,胜利不再仅仅取决于谁拥有更先进的武器或更多的数量。它更取决于谁能深刻理解现代战争的体系脆弱性,并创造出能精准打击这些弱点的战术。
俄军此役展示的,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种成本效益极高、能够瓦解现代化军队防御体系的新范式。这预示着未来战场上,类似的“非对称”幽灵战争或将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