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给报纸题字,因一个墨点被退稿?福建这帮人胆子真大!
这事儿得从1964年说起。福建日报社里头,气氛有点沉闷。为啥?他们想请毛主席给报纸题个报头,满怀希望地走了正规程序,通过中办递了报告上去。结果呢,中办回话了,话说得很客气,大意是主席日理万机,实在太忙,这事儿暂时就先放放。
一句话,就是给婉拒了。
搁一般人,这事儿也就到头了。中央都回话了,还能咋办?可福建日报那几个夜班编辑,季德吉、翟象乾、李瑞兴他们,偏不信这个邪。这几位老报人,心里头那股劲儿憋着,总觉得不甘心。他们凑在一块儿嘀嘀咕咕,琢磨来琢磨去,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就冒了出来。
他们合计着,官方的路走不通,那能不能走走“群众路线”?咱们不以“报社”的名义,就以我们几十个普通编辑、记者的身份,联名给主席写封信,直接寄到中南海去。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悬,甚至有点“没规矩”,可他们觉得,这恰恰是表达了基层新闻工作者最朴素、最热切的愿望。
说干就干。1964年10月8号,一封署名“福建日报李瑞兴等数十人”的信,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福州,飞向了北京。信里写了些什么,咱们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但可以想象,字里行间肯定充满了对领袖的敬仰和对自家报纸的那份热爱。
这封信,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会不会有回音。
谁也没想到,回音不仅来了,还来得特别快。就在那年12月初,一个从北京寄来的包裹,让整个福建日报社都沸腾了。打开一看,正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福建日报”四个大字!那笔锋,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一股豪迈之气扑面而来,大伙儿激动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跟捧着个宝贝疙瘩似的。
高兴劲儿还没过去,问题来了。制版的技术人员在放大校对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瑕疵”。原来主席写“福”字的时候,写到右边“田”字那一块,兴许是笔酣墨饱,力道用得足,一滴墨不偏不倚,稍微洇出了纸张的边缘。
就这么一点点。
这下报社的领导们可犯了难。你说用吧,报头是报纸的脸面,天天都要印的,这么一点小缺憾,总觉得不够完美。你说不用吧,这可是毛主席的亲笔题字,是天大的荣誉,谁敢说个“不”字?更要命的是,谁有这个胆子,去跟主席说:“您老写的字有点小毛病,麻烦给改改?”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报社的领导班子开了好几次会,大家愁眉苦脸,就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们一咬牙,决定把这个“烫手山芋”向上汇报,交给了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叶飞同志。
叶飞可不是一般人。这位从菲律宾归国的华侨,是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长年镇守福建,那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他听完汇报,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地看了那幅题字,沉吟了许久。他深知这件事的分量,处理不好,可不是小事。
叶飞最后拍了板:这件事,得跟主席汇报,但方式方法要讲究。他想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李质忠。
李质忠是福建龙岩人,当时担任着一个极为特殊的职务——中央机要局局长。说白了,就是专门负责党中央最核心、最机密文件和通讯的“大总管”,是主席身边绝对信得过的人。通过这位福建老乡去转达,既能把事情说清楚,又能避免唐突。
于是,李质忠同志就领受了这个特殊的“任务”。他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小心翼翼地向主席汇报了福建日报社的请求。他本以为主席听了会不高兴,或者至少会觉得有点小题大做。
结果,主席的反应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听完李质忠的汇报,非但没有一丝不悦,反而哈哈一笑,觉得福建的同志们工作很认真、很负责。他当即让人铺开宣纸,重新研好墨,对着“福”字,一口气连写了三个。每一个都姿态各异,神采飞扬。
写完之后,他自己还端详了半天,用笔在其中一个他自己最满意的“福”字上画了个圈,然后对工作人员说:“把这几个字都寄过去,让他们自己挑一个最好的用!”
这一下,福建那边收到的不只是一个修改好的字,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关怀和一种虚怀若谷的伟人风范。省委立刻召开常委会,专门研究这几个“福”字。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就用主席亲自圈定的那个。
1965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当福建的读者们拿到崭新的《福建日报》时,一个崭新、完美、力道千钧的报头映入了所有人的眼帘。
这个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报头,就这么一直用到了今天。
其实,在那个年代,请主席题字的地方和单位多了去了,光是报纸就不下几十家,比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等。主席的书法,自成一派,被后人称为“毛体”,特点就是汪洋恣肆,不拘一格,极具动感。他尤其擅长草书,那种奔放的风格,恰恰是他个人性格和革命气魄的写照。
所以,写字时墨迹偶尔出格,对于他的书法风格来说,反倒是常有的事,更显自然。可福建日报的同志们,从印刷出版的严谨角度出发,提出了修改意见,而主席非但不介意,还欣然重写,甚至提供了“多方案选择”。
这件小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就像一个历史的切片,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领袖与普通工作人员之间,一种非常质朴和真诚的互动关系。这里面没有官僚的繁文缛节,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有的只是一群报人对事业的较真,和一个领袖对这种较真的尊重与欣赏。
每当看到“福建日报”这四个字,我总会想起这个故事。它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段有温度的历史。那帮“胆大包天”的编辑,那个拍板决断的将军,还有那位从善如流的领袖,共同成就了这段佳话。这或许比报头本身,更值得我们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