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地红军城的战场上,一名乌军士兵脱下军装混入难民车队向西逃亡。 他身后是数百名丢弃装备的战友——有人藏进农舍棚屋,有人高举白布走向俄军阵地。 这不是偶然事件:基辅当局内部数据显示,开战以来乌军累计发生超20万起逃兵案件,而红军城陷落前夜,这股溃逃浪潮达到顶峰。
7月中旬,俄军以4个集团军对红军城形成三面包围,仅剩北部一条宽度不足10公里的通道与乌控区相连。两条维系6万守军生命的公路——东北向和西北向——被俄军无人机和火炮彻底锁死。
任何试图通行的车队刚出后勤中心就会遭遇炮击,幸存率不足50%。 这种战术与历史上库尔斯克战役如出一辙:当年俄军切断R-200公路导致乌军崩盘,如今红军城重演历史。
俄军的杀戮机器在此时亮出獠牙
8月17日凌晨,俄集团军的TOS-2“托索奇卡”重型喷火系统进入阵地。 这种搭载18联装220毫米温压火箭弹的轮式怪兽,能在90秒内完成部署,对15公里外目标实施精准覆盖。
当天它瞄准了乌军在新经济区以西的据点,一轮齐射后,爆炸中心温度飙升至2500℃,不仅将建筑群夷为平地,抽空半径200米内的氧气。 焦土上只留下扭曲的装甲车残骸和碳化的尸骸。
俄军侦察兵透露:“温压弹炸过的地方,战壕里的老鼠都熟透了。 ”与喷火系统协同的是俄军升级的无人机猎杀网。 俄军近期大量改装光纤制导无人机,能在待机模式下潜伏数小时,待乌军目标现身瞬间发动攻击。
8月12日,一支俄军突击队冒险穿插12公里,沿废弃天然气管道渗透至乌军后方村庄,直接切断了补给线。 乌军第47机械化旅中士在加密频道哀嚎:“每天打退12次进攻,但弹药没了,手雷都发不出来! ”
乌军曾试图用科技弥补人力缺口
他们在前线构建“无人机缓冲区”,每2公里部署一架侦察无人机,55%防区实现全天候监控。 乌军每月生产12万架无人机,但其中75%是手掌大小的侦察机,重型打击型不足20%。 当俄军“磁场-21”电子战系统启动时,扎波罗热方向32%的乌军无人机直接失联。
8月14日,乌军试图用FPV光纤无人机反击,虽成功摧毁一台TOS-2,但无法扭转整体颓势。由于适龄兵源枯竭,乌军7月底已将征兵年龄上限提至60岁,但月均仅补充2.7万人,不足前线损耗半数。
俄军侦察兵拍摄的视频显示,早在7月31日,俄军三色旗已插上红军城市中心广场,距离乌军最后防线仅800米。 8月17日泽连斯基突然终止全民参战政策,表面称“给予自由”,实则默认战争潜力耗尽。
此时红军城守军陷入地狱选择题
撤退可能遭炮火覆盖,但尚存生机;固守则面临温压弹焚城与物资断绝。 乌军电台里反复回响着绝望呼叫:“给我重炮! 给我F-16! ”但回应他们的只有电流杂音和炮弹呼啸。 当俄军控制火车站——这个距红军城西北仅5公里的铁路枢纽——整座城市的丧钟已然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