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劳动党总部大厅里,金正恩单膝跪在追悼壁前。他的手指划过最下一排37张黑白照片,金属勋章被一枚枚钉在木质相框边缘。
墙壁最上方27人,中间37人,最下层37人,总计101名朝鲜士兵被官方认定为阵亡者。
在他身后,抱着婴儿的妇女沉默站立,有人把脸埋进印着国旗的绶带里。
这是2025年8月朝鲜为援俄士兵举行的国家授勋仪式,101个名字被刻进国家叙事,而韩国情报部门记录的真实死亡人数是这个数字的6倍。
朝鲜士兵出现在俄罗斯战场始于2023年秋。当时朝鲜与俄罗斯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约定在遭受攻击时提供军事支援。
2024年8月乌克兰军队突入库尔斯克州,俄军防线吃紧。朝鲜分批次派出约1.5万名士兵,包括步兵、工兵和电子侦察部队。
这些部队被部署在普列霍沃村等关键战场,任务是协助俄军建立防御工事和清理雷区。
库尔斯克战役持续了九个月。朝鲜士兵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执行任务,部分部队保持无线电静默穿越雷区。
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在战后报告中承认,朝鲜部队的纪律性和牺牲精神为俄军反攻创造了条件。
但战场代价惊人,首批1.1万名朝军士兵中,约4700人伤亡。乌军前线指挥官记录到,朝鲜步兵常采用密集冲锋战术,在无人机监控和精准火力打击下伤亡率高达40%。
一名乌克兰情报官员描述,朝鲜士兵在弹尽粮绝时会用石块和铁器搏斗,遗体多数就地掩埋。
金正恩在授勋仪式现场拥抱阵亡士兵家属时,宣布所有1.5万名参战者获得“共和国英雄”称号。
他提到一名军官用身体阻挡敌方火力点的行为,称这是“打破年龄界限的忠诚”。
这种表彰具有现实考量,朝鲜农村劳动力因征兵短缺,粮食配给量已缩减15%。
通过将伤亡定义为“光荣战死”,政府试图缓解民众对持续征兵的抵触。
朝俄合作存在明确交换机制。朝鲜通过罗津港向俄罗斯运送超过1200万发炮弹,占俄军年消耗量的37%。
作为回报,俄罗斯向朝鲜提供石油、小麦和军事技术。俄方工程师协助朝鲜升级导弹燃料技术,KN-23弹道导弹射程从600公里提升至1000公里。
俄文化部长柳比莫娃访问平壤期间,125人代表团实际执行的是军工技术转移计划。
2025年7月,六具覆盖国旗的棺木运抵平壤顺安机场。金正恩在镜头前双膝跪地,额头触碰棺木四分钟。
这个画面被剪辑进朝俄文艺晚会,背景播放着俄朝士兵举旗行进的合成影像。此时距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仅两周,朝鲜宣布将再派5000名“建筑工兵”赴俄。
这些部队实际承担排雷任务,因为乌克兰已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俄军需要人力清除新雷区。
国际反应迅速而强烈。美国宣布对朝鲜实施次级制裁,日本趁机推动修改无核三原则。
韩国情报院监测到朝鲜将俄制电子战技术移植到三八线附近,驻韩美军紧急升级反炮兵雷达系统。
联合国安理会第2397号决议禁止对朝军事援助,但俄朝利用条约中的“集体自卫”条款规避制裁。
平壤市中心正在修建战斗慰训纪念馆。金正恩在奠基仪式上称阵亡士兵为“撕裂黑暗的火焰”,而纪念馆设计图纸显示,主体建筑能容纳两万人集体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