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状元榜:嘉祐二年,群星闪耀的科举传奇

125     2025-08-30 01:58:24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历经了1300多年的漫长岁月,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 变迁。而在北宋时期,嘉祐二年(1057年)的那场科举考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誉为“北宋第一状元榜”,在科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举盛事,时代背景 

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深知治理天下需要大量人才,加上自身科举盛事,时代背景历“黄袍加身”,对武将有所忌惮,于是“杯酒释兵权”,转而大力发展科举,选拔文官。从建国当年(960年)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19人开始,宋朝科举规模逐步扩大。到开宝三年(970年),赵匡胤查看落榜考生档案,发现参加进士和诸科考试15次以上未被录取的学子达106人,从此更加重视科举公平和人才选拔。

嘉祐二年,距离宋朝建国已近百年,科举制度已相当成熟。此次科举,全国报考人数多达四十万,最终录取899人,其中进士388人 ,竞争异常激烈。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科举考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促使众多学子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豪华考官团,引领文风变革

嘉祐二年科举考试的考官阵容堪称豪华。主考官是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倡导并推动了古文运动,致力于改变当时华而不实、艰涩险怪的“太学体”文风,主张文道并重,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论之成理。副考官包括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他们也都是当朝英杰。

大年初六,欧阳修受命担任贡举主考官后,次日便率其他考官一同住进考场“锁院”,与外界隔绝。在长达一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里面完成出题、引试、糊名、誊录、阅卷与确定录取名次等一系列工作,直到放榜才解禁。在阅卷过程中,欧阳修充分运用“高考”指挥棒,大力推行文风改革。他褒扬那些内容充实、文风朴实的答卷,坚决排抑哗众取宠的“太学体”,以“古文”取士。这一举措让宋代文坛耳目一新,为北宋选拔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且文风端正的人才,对后世文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状元章衡:脱颖而出,政绩斐然

在这场人才辈出的科举考试中,章衡力压群雄,高中状元。章衡,字子平,北宋建州浦城人。他自幼聪慧好学,才华横溢,年仅32岁便在丁酉科殿试中独占鳌头。

章衡能够在众多杰出考生中脱颖而出,绝非偶然。苏轼曾评价他:“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足见其才华之高。章衡高中状元后,初入仕途被任命为湖州通判,后历任盐铁判官、主管财政税收,同修起居注,知审官西院等中央要职。他在任职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盐铁司担任盐铁判官时,章衡敏锐地发现了衙门中存在的虚报经费问题。许多衙门财务有名无实,例如明明20艘船的粮食却报15艘,多出来的5艘粮食都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百姓苦不堪言,每次经费不够时,就紧急向百姓征收。章衡连夜写折子上奏皇帝,建议全国州县年底必须交第二年的收支预算,核查百姓户籍数量,征税时提前把数目下发给百姓。他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同,这一举措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

此外,章衡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是《编年通载》。这部书共十卷(一说十五卷),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帝尧时代,下迄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该书以年代为纲,简明扼要地记载历代大事,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榜中群星,闪耀历史天空

嘉祐二年的进士榜,可谓群星璀璨,熠熠生辉。除了状元章衡,还有众多日后在政治、文学、思想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

苏轼、苏辙兄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星,以其豪放洒脱的诗词、独具一格的散文闻名于世。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婉约。苏辙同样才华出众,其文章汪洋澹泊,与苏轼并称“苏黄”。兄弟二人同时中举,一同位列“唐宋八大家”,传为文坛佳话。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对北宋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巩也是这一榜的进士,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风格严谨,条理分明,讲究布局谋篇,对后世散文创作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曾巩不仅在文学上造诣深厚,在为官期间也政绩卓著,以廉洁奉公、关心民生著称。

程颢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与弟弟程颐并称“二程”,共同开创了程朱理学,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程颢提出的“天理”学说,强调道德伦理的至高无上性,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在后世数百年间一直是官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张载也是这一榜的进士,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古名言,表达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和使命担当。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诸多问题都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了以上这些文学和思想领域的杰出人物,这一榜中还有许多在政治上颇有建树的官员。据统计,嘉祐二年榜中,有九人官至宰相,他们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北宋的政治格局和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王韶,他虽是进士出身,却成为北宋名将。在熙河之战中,他指挥有方,收复五州,拓地两千里,为北宋的边疆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

争议与佳话,流传后世

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虽然选拔出了众多杰出人才,但在当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由于欧阳修大力推行文风改革,排抑“太学体”,导致一些习惯了这种文风的考生落榜。这些考生心怀不满,甚至非法集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欧阳修群起而攻之。但欧阳修坚信自己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不为所动,始终坚持选拔真正有才华、有学识的人才。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章惇与章衡为叔侄关系,两人共同应试。章惇成绩不佳,耻于位列侄子名下,遂放弃录用。嘉祐四年(1059),章惇再次参加科举,得中进士甲科,方才步入仕途。这种对名次的执着和追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科举竞争的激烈和士子们对功名的重视。

而曾在省试中被欧阳修黜落的太学举子刘几,洗心革面,两年后改名刘煇再次参加科举,闯入殿试。经阅卷官欧阳修推荐,刘煇被点为状元,传为佳话。这一事件也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不仅选拔出了一批对北宋乃至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才,也成为了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见证了北宋时期文化教育的繁荣昌盛,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的辉煌景象。这场科举考试的故事,如同一部精彩的历史传奇,被后人传颂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追求知识和理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