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末,一场牵动东亚地缘政治神经的较量正在暗流涌动。9月3日,中国将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这场规模空前的活动不仅将展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最新成果,更试图通过历史叙事的重构,重塑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认知框架。而日本,这个在历史问题上始终步履蹒跚的国家,却以罕见的焦虑姿态,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干预这场属于中国的国家仪式。
日本的“战略焦虑”:从历史修正到现实博弈
日本政府此次的行动绝非偶然。据日本共同社8月24日报道,日本外务省已通过驻外使领馆向欧洲及亚洲多国发出“谨慎参与”的建议,称中国阅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带有反日色彩”。这一表态背后,折射出日本对历史话语权争夺的深切不安。
自2020年以来,日本对二战历史的表述逐渐模糊化。教科书中将“侵略”替换为“进出”,南京大屠杀与慰安妇问题的描述被大幅删减,甚至出现了“东京审判无效论”的极端言论。这种系统性历史修正主义的推进,本质上是日本试图摆脱“战败国”标签、重塑“正常国家”身份的政治操作。然而,当中国通过阅兵仪式重新激活抗战历史记忆时,日本精心构建的“历史叙事”便面临崩塌的风险。
更深层的战略焦虑在于地缘政治格局的剧变。日本防卫省2025年《防卫白皮书》首次将“台湾有事”界定为“日本有事”,标志着其安全战略从“专守防卫”向“主动介入”转型。与此同时,日本防卫预算连续多年增长,2025年军费投入同比增加12.3%,并在琉球群岛部署射程达1000公里的12式反舰导弹。这种军事扩张的野心,与中国在台海、东海方向的强硬立场形成直接对抗。日本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削弱中国阅兵的国际影响力,本质上是在为其“印太战略”争取喘息空间。
国际反应:历史正义的不可撼动
尽管日本动作频频,但其干预效果却难以达到预期。截至8月27日,已有包括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在内的160余位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代表确认出席阅兵仪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并非盲目追随中国,而是基于对历史正义的尊重。
联合国五常席位源于二战战胜国体系,日本的“入常”野心始终受制于雅尔达体系。中国阅兵通过重申抗战历史和战后秩序,直接挑战了日本试图突破“战败国”身份的诉求。正如巴拿马驻华大使雷鸣所言:“中国在倡导和平、构建共识方面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坚守,获得了发展中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的共鸣。
然而,西方国家的缺席可能成为现实。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访问日本时公开攻击中国和俄罗斯,称两国为“印太地区最大挑战者”。这种将中国与俄罗斯捆绑的叙事,实则是西方试图通过历史污名化遏制中国崛起的策略。但需注意,西方内部对历史叙事的分裂正在加剧。俄罗斯解密的731部队罪证文件、国际学术界对苏联解放东北正义性的重申,都在动摇西方主导的“单一历史观”。
中国立场:历史记忆与和平使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8月2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指出:“任何正直坦荡面对历史、真正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国家,都不会对此心怀疑虑。”这一表态既是对日本的严正交涉,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举办阅兵的正当性,建立在三个核心逻辑之上:
历史责任的不可逃避:日本侵华战争造成3500万中国军民伤亡,这是不容篡改的事实。阅兵通过展示历史证据,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淡化侵略”图谋的直接反击。国际秩序的维护:二战后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确立了亚太秩序,日本若想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必须正视这些法律文件的约束力。和平发展的宣誓:中国强调阅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通过展现军事实力震慑战争风险,这与日本渲染“中国威胁论”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谁在恐惧谁?
日本对阅兵的忌惮,暴露了其历史认知的根本性矛盾。一方面,日本民众中仍存在“反战”传统,东京大学2025年《国民安全认知调查》显示,72%受访者认为“不应再为历史问题承担额外责任”;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却在推动“历史修正主义”,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压制学术研究。这种“民意”与“国策”的割裂,恰恰证明了日本尚未完成对侵略历史的真正反思。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阅兵传递的和平信息更具建设性。2015年九三阅兵曾让日本自民党右翼分子宣布“永久取消自卫队阅兵”,这背后是对中国实力的忌惮,而非对和平的追求。如今,中国在无人化作战、网络电磁战等新质领域取得突破,其军事力量的展示不再局限于“威慑”,而是向世界证明:真正的和平力量来自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担当。
未来影响:历史车轮的碾压之势
日本的外交警告或许能暂时干扰阅兵的国际参与度,但无法改变历史认知的必然趋势。随着更多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框架,中国在亚太的经济影响力将持续扩大。而日本若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其“正常国家化”进程将遭遇更大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右翼势力正在尝试新的叙事策略。《产经新闻》8月13日的文章将苏联1945年对日宣战比作“俄乌冲突”,试图将日本塑造成“受害者”。这种颠倒黑白的逻辑,不仅暴露了其历史观的荒谬性,也预示着日本可能在未来更频繁地借助地缘冲突转移国内矛盾。
中国阅兵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定义。当世界面临新的“冷战”风险时,中国选择通过历史记忆的唤醒,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守护二战成果。这种以史为鉴的智慧,或许正是破解当前全球治理困境的关键。
如果您喜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每天将分享更多精彩国际内容。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