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天津峰会与阿拉斯加军演之间的战略摇摆,是当代国际关系复杂性的缩影

153     2025-09-03 05:03:01

印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战略投机及其影响解析

2025 年天津峰会期间,印度总理莫迪在峰会现场签署《天津宣言》的同时,印度陆军正跨越太平洋,在阿拉斯加山区与美军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寒山地实战演练。这种在多边机制中的双重行为模式,折射出当代国际关系中中小强国的战略投机困境,也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深刻挑战。

双重轨迹:合作表象下的战略分流

印度与上合组织的互动呈现出鲜明的不对称性。经济数据显示,2024 年印度与上合成员国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 16.3%,在数字经济、能源合作等领域的参与度显著提升,莫迪甚至在天津峰会后公开感谢中国为区域合作作出的贡献。然而在安全合作领域,印度的参与度却持续走低:2022 年上合联合海军演习中仅派观察员出席,2023 年缺席中亚反恐机制核心讨论,2024 年更是在上合谴责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的声明上拒绝签字。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印军事合作的深度发展。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美印联合军演已进入 "对华战略协作阶段",2025 年阿拉斯加军演是两国第 21 次战备演习,参演的印度陆军马德拉斯团第 7 营专门演练了高海拔地区武器维护、雪地生存和山地电子战等科目。美军上校乔迪?舒斯坦言,印军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实战经验 "将帮助美军在北极战争中更具竞争力",而印度军官则重点学习了美军反无人机系统和战场救护技术。这种针对性极强的军事协作,与上合组织 "和平使命 - 2018" 军演中印度仅派出 300 人的象征性参与形成鲜明反差。

印度的战略分流还体现在外交立场的选择性倾斜上。作为伊朗的战略伙伴,印度在伊朗 - 以色列冲突中明确支持以色列;在对待周边小国时,印度多次以断水、军事打击等手段施压,却在上合框架内倡导 "互利共赢" 原则。这种分裂的行为逻辑,使得上合组织的信任机制面临考验。

对冲逻辑:安全焦虑与利益算计的双重驱动

印度的战略投机行为植根于其独特的地缘安全环境与大国平衡策略。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揭示,美印军演自 2014 年起进入 "对华战略协作阶段",演习科目从基础反恐转向高端联合作战,阿拉斯加的高寒山地环境与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的地理特征高度相似,演练的炮兵机动、航空兵协同等内容直指高原作战需求。这种针对性训练与印度在中印边境的 21 轮军长级会谈形成战略呼应,反映出其对北方边境安全的深度焦虑。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 "安全困境" 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印度一方面通过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获取发展红利,特别是上合开发银行的筹建为其摆脱西方金融机构依赖提供了新选择;另一方面又通过强化美印军事同盟寻求战略对冲,《后勤交流协议备忘录》等防务协议的签署,使其逐步背离传统的不结盟政策。这种 "经济靠上合,安全靠美国" 的双轨策略,本质上是中小强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却也埋下了失信风险。

国内政治经济结构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策略倾向。印度数字产业和互联网企业渴望通过上合框架拓展市场空间,而军方则将美国视为提升装备水平的关键伙伴。这种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差异,转化为外交政策的摇摆性特征。正如俄罗斯学者观察到的,印度试图在 "战略投机" 与 "组织忠诚" 之间寻找平衡点,却往往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

机制张力:短期震荡与长期重构

印度的双重行为已开始对上合组织产生实质性影响。在短期效应上,中俄两国对印度的 "机会主义" 做法显示出明显不满。中国学术界罕见建议印度 "主动放弃上合组织成员资格",俄罗斯则通过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切断印度经营 20 年的中亚战略支点,形成对印 "南北夹击" 之势。这种反应表明上合核心成员国对印度的战略忍耐已接近临界点。

从中期发展看,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机制面临虚化风险。作为反恐为核心使命的区域组织,印度在关键军事演习和反恐声明中的消极态度,直接削弱了机制的执行力。2018 年 "和平使命" 军演中印度虽有参与,但规模远小于中俄;而美印军演却已形成各军种、多层次的例行性体系,这种反差可能导致上合在安全领域的影响力被边缘化。

长期来看,印度的行为可能推动上合组织向 "多速合作" 模式转型。经济领域的务实合作仍将保持活力,2025 年天津宣言提出的数字经济框架和能源互联互通项目将继续吸引印度参与;但在安全领域,可能形成中俄主导、部分成员国深度参与的 "核心圈",与印度等态度消极国家形成差异化协作格局。这种分层合作模式虽会降低组织凝聚力,但也能避免因个别国家的消极态度导致整体机制停滞。

历史案例的对比印证了这种分化的可能性。印度在伊朗 - 以色列冲突中的立场与上合主流意见相悖,却未影响其继续参与上合的能源合作项目。这种 "议题分离" 现象表明,当代区域组织已难以要求成员国在所有领域保持一致,多元协作可能成为新常态。

破局路径:构建弹性协作新范式

应对印度的战略投机挑战,需要上合组织创新合作机制,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协作框架。在经济领域,应深化以上合开发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合作,通过实质性利益绑定增强印度对组织的归属感。可以借鉴欧盟 "结构性联系" 经验,将贸易优惠与安全合作参与度适度挂钩,形成良性互动激励。

安全合作领域可引入 "模块化参与" 机制,允许成员国根据自身战略需求选择参与不同类型的军事演习。对于印度关注的高原反恐等议题,可设计针对性演习项目提高其参与兴趣;同时建立 "议题关联" 原则,在印度重视的经济项目中,适当纳入其他成员国关切的安全合作内容,形成利益平衡。

机制创新层面,上合组织需要强化 "软约束力" 建设。通过定期发布成员国合作评估报告,建立透明的行为评价体系;在决策程序中增加 "弃权不阻碍" 条款,降低印度等国家签署联合声明的心理门槛,同时通过舆论压力和项目准入等方式,维护组织基本共识。

这种弹性协作范式的核心在于 "利益绑定 - 规则弹性 - 成本可控" 的平衡。经济合作提供基础利益纽带,灵活机制降低参与成本,而核心成员国的协调则控制战略方向。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上合组织,也为其他面临内部分歧的区域机制提供了参考,即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保持开放包容与机制效能的动态平衡。

印度在天津峰会与阿拉斯加军演之间的战略摇摆,是当代国际关系复杂性的缩影。上合组织的应对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将为 21 世纪区域合作机制的演进提供重要经验。通过构建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合作框架,既能容纳印度这样中等强国的合理安全关切,又能维护组织的核心使命,这正是区域机制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025洞察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