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上关于美国的各种讨论越来越热闹?有人说它内部矛盾重重,正一步步走向分裂;也有人觉得这只是短期波动。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会发现不少现象并非偶然——从政治僵局到社会对立,从金融波动到信任危机,种种迹象似乎都指向某种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今天我们就聊聊,一个超级大国如果从内部开始失去凝聚力,可能会发生什么?
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大厦被示威者闯入,这场事件震惊了全球,也折射出美国社会深层的分裂态势。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一项调查,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民众认为国家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两党支持者之间的信任度降至近四十年最低。这种不信任不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更蔓延至经济领域。2020年至2022年期间,美联储为应对疫情冲击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超过五万亿美元流动性,虽然短期内稳住了股市,却进一步加剧了财富分化。数据显示,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群占据全国总财富的比例突破百分之三十五,底层半数家庭却仅持有百分之二的社会总资产。
这种分化并非偶然形成,而是与美国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长期以来帮助美国通过周期性利率调整吸引国际资本回流,也就是常说的“美元潮汐”。然而近年来这一机制的效果正在减弱。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但跨境资本流入规模却不及2018年同阶段的三分之二。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逐步推动跨境贸易本币结算,2023年巴西与中国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印度和马来西亚之间也签署了类似协定。这些举动虽未彻底改变格局,却无疑削弱了美元的传统优势。当外部输血能力下降,内部利益争夺便愈发激烈。2023年好莱坞编剧与演员的大规模罢工持续近四个月,参与者不仅要求提高流媒体分成,更强烈反对企业滥用人工智能削减人力成本。同一时期,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在三大车企发起罢工,最终争取到时薪增长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但仍未解决就业岗位持续外流的根本矛盾。
社会层面的裂痕同样清晰可见。2020年弗洛伊德事件引发全国性示威,而2023年多项民调显示,不同种族和年龄群体对警察信任度的差异仍超过三十个百分点。在教育领域,关于批判性种族理论的争议在多个州导致立法对抗,有的州明确禁止其进入公立学校教学大纲,有的州则将其列为必修内容。这种文化上的分裂使公共决策难以推行。2021年提出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在国会搁置超过八个月,双方议员围绕资金来源和优先事项争执不休。即便法案最终通过,实际拨款速度却远远落后于计划,部分州因地方政策差异甚至延迟启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