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这次南京大风,最牛的不是风本身,是那张图。
对,就是央视发的那张“体重抗风级别表”。
你敢信吗?
前一秒,全城的人还在为窗户会不会被吹飞而瑟瑟发抖,下一秒,所有微信群的画风突变,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报斤数、晒吨位”大赛。
“我170,稳了兄弟们!”
“刚过160,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
那一刻,困扰都市丽人多年的体重焦虑,被一场12级大风给轻松治愈了。
脂肪,头一回成了硬通货,成了安全感的代名词。
这魔幻现实的程度,卡夫卡来了都得愣一下,然后默默点上一根烟。
当然,笑归笑。
当那个玩意儿真的来的时候,没人笑得出来。
我跟你说,那声音,不是呼啸,是嘶吼。
就好像有个看不见的巨人在你家窗外,用指甲玩命地刮玻璃,发出的那种让人牙酸的噪音。
那一瞬间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你花几百万买的这个所谓“家”,这个钢筋水泥的壳子,在老天爷面前,脆弱得跟个纸灯笼没什么两样。
34.6米/秒。
江宁汤山的朋友们,体验了这个数字。
这不是一个气象数据,这是一个耳光,响亮地抽在所有人的现代幻觉上。
我们总觉得,有了天气预报,有了各种预警,我们就能掌控一切。
结果呢?
人家大自然根本不按你的剧本演。
它是有战术的。
这次的南京大风,完全就是教科书级别的“闪电战”。
先用密不透风的暴雨把你的视野搞得一团糟,让你变成“睁眼瞎”,这是佯攻;再用几声闷雷敲山震虎,给你点心理压力;最后,在你觉得不过如此的时候,主力部队,也就是那个12级风团,悄无声息地从侧翼包抄,一记重拳直接捣在你最薄弱的环节上。
等你反应过来,战斗已经结束了。
这套打法,让我想起了巅峰时期的迈克·泰森。
他不跟你玩什么点数,不跟你玩什么技巧,上台就是一套组合拳,快、准、狠,直接把你KO。
你明知道他要干什么,可你就是防不住。
这种纯粹的力量,蛮横,霸道,但又有一种让你不得不服的魅力。
风暴过后,我们这些“幸存者”在干嘛呢?
我们掏出手机,对着那张体重表,开始计算自己的“抗风指数”。
这事儿越想越觉得荒诞。
我们不去反思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什么一遇到暴雨就“掉链子”,也不去追问建筑物的抗风标准是不是该与时俱进了,我们反而沉浸在一场关于体重的狂欢里。
这像不像一种集体性的“精神胜利法”?
我们打不过风,但我们可以在体重上找回一点尊严。
说起来,我爷爷那辈人,可没我们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他们判断天气的变化,不靠手机App,就靠看天上的云,闻空气里的土腥味儿。
他们对天,有一种最原始的敬畏。
而我们呢?
我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一边又在真正的灾难面前,显得手足无措,只能靠段子来消解内心的恐惧。
这恐怕才是这次南京12级大风,给我们吹来的,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天气预报说,这雨还要下几天。
那位脾气火爆的“拳王”,打完了比赛,似乎还不想离场,打算在擂台上多溜达几圈,享受一下胜利者的荣光。
也行吧。
反正窗户已经见识过大场面了,我们也在体重秤上重新认识了自己。
接下来,就老老实实地囤好粮食,减少出门。
至于我嘛,准备点一份超大号的披萨,加双份芝士。
别问,问就是在为下一次妖风来袭,提前增加点“物理防御”。
毕竟,官方图都说了,关键时刻,能救你命的,可能不是别的,就是你身上这二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