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万毅回忆奉命挺进东北受彭真陈云命令任第7纵队司令员

91     2025-07-10 17:46:54

抗战赢了,我们接到命令往东北进发,多年来“重返家乡”的心愿终于达成了。

朱总司令发布的第二条命令说:原东北军的吕正操、张学思、万毅等部队,要往东北方向前进。罗政委反复叮嘱大家:要做好准备,接下来可能会遇到更困难的挑战。

1945年8月那会儿,我在胶县前线忙着带滨海支队对付张洪飞呢,结果突然收到山东军区的电报,说让我和滨海支队的政委王振乾赶紧收拾收拾,去营南大店的山东军区那儿报到,有新任务等着我们。

一到军区,我们马上就见到了罗荣桓政委。他先给我们展示了党中央发来的电报,然后跟我们聊了聊现在的局势。

1945年8月8号,苏联说他们要跟日本开打了。到了9号,上百万的苏军从北、东、西三面一起攻打占领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同一天,毛主席也发了个话,叫《打日本鬼子的最后一仗》,里面说:“现在打日本鬼子已经到最后关头了,是时候彻底打败他们和他们那些帮凶了。所以,咱们中国的所有抗日队伍得一块儿,在全国范围内大反攻,跟苏联还有其他盟国一起好好配合。八路军、新四军这些人民军队,只要有机会,就得对那些不肯投降的鬼子和他们的帮凶发动大范围攻击,消灭他们,抢他们的枪炮财物,让咱们解放的地方越来越大,鬼子占的地儿越来越小。”

罗政委向我展示了朱德总司令在8月11日下达的延安总部第二条指令,说是要和苏联红军一起在中国打仗,还要准备接收日本和“满洲国”的敌军投降。他让我们原东北军的各个部队赶紧往东北去,特别是第三条,清清楚楚地说:“万毅带的那部分原东北军,现在山东、河北的,得赶紧往辽宁赶。”

8月20号,毛主席再次为中央军委撰写了一封电报,发给了山东、平原和冀鲁豫三个分局,同时也抄送给了冀察晋分局。电报内容是这样的:

红军进了东北,国民党也想抢这块地盘。咱们这边,李运昌带着三个大部队进了辽宁,冀东和冀察也各有一小部分去了热河。中央决定,再从山东调两个团(包括万毅的部队),冀鲁豫、冀中各调一个团,加起来四个团,都让万毅带着去东北。山东的那两个团得在接到命令十天内准备好出发,在河北跟冀鲁豫和冀中的部队会合后,一起到热河边上等着。每个团的人数不能少于一千五。得让大家清楚,这次去东北的任务就是跟国民党抢地盘,趁着红军占了东北的时机。还得带上必要的地方干部。另外,陕甘宁边区、晋绥军区和中央也分别准备了一个团和一个干部团,总共五个团,由吕正操和林枫带着去东北。记得都要守纪律,准备好就出发,情况随时上报。

请告诉万毅上面的内容,但不要在报纸上刊登出来。

8月29号,中央发了新指示:“要是山东的干部和部队能从海上到东北去开展工作,那赶紧行动起来,越快越好。”

罗政委和蔼地告诉我们:“这次你们去东北执行任务,得在山东留下一些武器,这是上面的安排。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轻装上阵好赶路;二是帮帮还在山东打仗的兄弟们。东北那边日本人留下了不少武器,你们到了可以想办法搞点来。大家的思想工作得做通啊。”

罗政委又交代:“一到东北,头等大事就是站稳脚跟,深深扎根,得靠咱们自己的力量,在农村地区打开局面。大家心里得有数,苦日子还在后头呢,抗战赢了也不能松懈大意。得跟干部们说明白,去东北可不是享福的,得做好打仗的准备。蒋介石那帮人憋着要打内战呢,咱们可不能有丝毫侥幸,也别指望能平平安安的。”

罗政委接着说道:“你们滨海支队原来主要是东北军,对东北的风土人情挺了解,去那边开展工作会比较顺手。不过呢,现在部队里头山东人占了大多数,东北籍的战士估摸着就剩下一百多号人了。但你们可以把之前在东北军111师干过的那些干部召集起来,带去东北继续发光发热。”

罗政委反复交代:“到了东北,得靠老百姓支持,这样才能把自己的队伍壮大起来。”

得告诉咱们的部队,得尊重老百姓的那些老规矩和习惯,跟大伙儿打成一片,多讲讲党的那些好政策,这样才能把根据地建得稳稳当当的。你们一到那儿,就得展现出咱人民军队的好样子。东北的老百姓还没见过八路军呢,他们眼里的八路军啥样,全靠你们表现了,这事儿可关乎咱们在东北能不能站稳脚跟,所以啊,你们一定要把队伍带好。这次去东北的队伍里,有好几拨是从不同地方来的,大家得跟亲兄弟似的,处好关系。还有苏联红军,他们跟咱们不是一个国家的,习惯啥的也不一样,咱们也得跟他们处好,别出啥岔子……但最重要的,还是你们自己内部得团结得像一家人。”

罗政委想着我们去了东北肯定会遇到不少难题,而且山东这边手头也不宽裕,就吩咐省里的财政头头艾楚南,给我们筹备了几十两金子,以备路上不时之需。

尽管罗政委身体不舒服,但他还是像操心女儿出嫁的老妈子一样,把我们可能碰到的各种难题都想了个遍,还一一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他还跟我们一起琢磨,部队该从哪儿上船过海,万一在海上碰到蒋介石的军舰该怎么应对,登陆之后又该怎么联系上L级部队,等等。

看到眼前这一切,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抗战终于赢了,多少年的回家梦眼看就要成真了。老家在鬼子手里遭了十多年罪,乡亲们不知过得咋样。家里的花花草草,我整天想个不停,但瞧瞧现在的形势,听听罗政委的话,我明白,咱们眼前可不是一片太平,等着咱们的,是一场更狠的硬仗!

成立了“东北前进大队”。带着队伍从黄县的亲戚村坐船出海。在海上摇摇晃晃地经历了一天一夜,经过好多困难,最后成功在兴城县的钓鱼台登陆,走进了东北的土地。

根据上面的命令,山东军区很快就成立了东北挺进队,让我当司令员,周赤萍当政委,关靖寰当参谋长,王振乾管政治部。这个挺进队下面有两个大队,一大队和二大队。一大队是由以前的滨海支队变的,有1800多人,大队长是彭景文,政委是李欣,原来的25、26、27团现在变成了1、2、3大队。二大队呢,是从胶东军区的特务营,还有滨海、鲁中军区挑出来的3个连组成的,也分成了1、2、3大队,大队长是管松涛,政委是黄明清,总共有1200多人。这两个大队加上挺进队的直属部队,加起来有3100多人。

纵队集结完毕后,从9月2日开始,他们从原来的营地出发,朝着胶东的黄县前进。为了让部队更稳定,出发前,只悄悄告诉了一部分领导干部,真正的目标是去东北。对普通士兵呢,就说是去胶东的平度、黄县那边帮忙。路上,大队级以上的干部一边走路,一边给基层的干部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先明白去东北有多重要,要打消不想打仗的念头,还有那种舍不得离开山东老家的想法,好让整个部队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到了9月,早晚气温低了不少。战士们都穿上了新发的棉衣,顺着公路朝着黄县的方向前进。

9月21号那天,我在平度碰见了胶东军区的头儿许世友。他给了我们400名刚从平度战场上下来的解放战士,给部队添了把劲儿。后来,我去了莱阳,见到了既是胶东区党委书记又是军区政委的林浩。他说接到山东军区的电报后,已经跟军区副头儿袁仲贤和政府那头儿的曹漫之都说了,让他们去烟台准备部队渡海的事儿。然后,我拿着林浩的信到了烟台,见到了袁仲贤和曹漫之。他们为了部队渡海已经忙前忙后做了很多安排,还找来了三四十条渔船。曹漫之还帮我找了个懂俄语的老人当翻译,以防遇到苏联军队。他还给我准备了一套便装。因为得藏着点儿行动,按照山东军区的意思,我临时用了个新名字,叫苏持平。

9月23号,我去了烟台那边的部队出海港口,就是黄县的栗家口子,看了看那边的码头,还有已经准备好的船只,跟船上的工作人员聊了聊。

接着,我回到了黄县,去安排渡海的具体事项。

我们打算先让1支队和2支队按顺序从栗家口子坐船出海,然后在山海关到锦州那片海岸线上,找个合适的地方登陆。在1支队出发前,我会先带一个连过去探路,看好路线,挑个登陆的好地方,然后发电报告诉他们。收到电报后,其他部队再跟上。周赤萍、关靖寰和王振乾会负责指挥后面的部队。而2支队的队长管松涛和政委黄明清呢,他们在黄县那边,正忙着把部队集结起来呢。

跟我一起走的是第二大队的第四连。侦察参谋换成了杨仲民,还有俩侦察兵,再加上电台的操作员、管家、翻译等好几个人,一块儿构成了我们的指挥中心。跟我们一起坐船过海的,还有胶东地区的大领导吕明仁和抗大一分校的老师孙光。我们都挤在一艘装备了摩托的渔船上。这船还拖着一只大木船,木船上满满当当装了一百多个党政干部,他们都是按照中央的命令,从山东去支援东北的。

9月24日一早,船扬帆起航了。刚开始挺顺畅,渔船在碧蓝的大海上破浪前行,周围一片开阔,跟陆地不一样,完全不知道走了多远。到了下午,太阳快下山那会儿,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风,海浪翻滚,船身也跟着摇摇晃晃。偏偏这时候,船的副机又出了问题,速度一下子就慢了下来。我们只好靠近旁边一个叫小龙岛的地方,停靠在礁石上修理。为了防止大风带来危险,我们决定放开拖绳,让后面的那只木船自己往北海岸开去。

天已经黑了。船上的大伙正忙着修机器。我站在开船的地方,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心里像海浪一样翻腾,久久不能平静。打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我就跟着张学良的东北军,一路撤退,离开了东北,到处转战,在枪炮声中,和日本鬼子打,也和国民党反动派斗,这一转眼,都14年了。这14年里,东北军有西安事变、保卫武汉这些好事,但也有打自己人的坏事,杀了不少百姓。东北军被拆散,被改编,受尽了蒋介石的欺负,后来有的投了蒋介石,有的参加了革命,四分五裂。

对我们111师而言,是在投身革命后,队伍才真正蓬勃发展,大家才有了身为中国人的模样。这14年里,我的青春岁月也是这般匆匆流逝。眼下,眼看就要重返老家了,老家现在啥样了呢?未来等待我们的又会是怎样的日子呢?

到了半夜十二点多,备用发动机终于修好了,船又能开了。我们先去找那艘大木船,但木船已经开远了,没找到。又因为担心油不够开到北岸码头,所以就没再追,继续往登陆点前进。后来听说,那艘木船开到了旅顺,被苏联军队救上岸,他们联系上了大连市委。

9月25日早晨,太阳出来后,我们远远就看到了菊花岛。船长跟我说,离兴城县城没多远有个可以上岸的地方。大概11点的时候,我们在兴城县的钓鱼台上了岸。侦察兵杨仲民上岸去看了看情况,回来后说,那边除了几个苏军,都是我们冀东第16军分区的战士。根据这个情况,我马上让人架起电台,跟后面的部队联系。关靖寰参谋长和王振乾主任接到电报后,立刻就组织了一支队伍行动起来。

9月28号,第一支队伍所有人平平安安地到了兴城。剩下的部队呢,在过海的时候,有的被大风逼回了港口,有的先在路上的小岛躲了躲风,大多数人在10月1号下午才赶到兴城的钓鱼台,还有一小撮人在旅顺大连、老铁山那边上了岸,不过很快,大家伙儿都在兴城聚齐了。部队稍微休息了下,士兵们的劲头儿都特别足。

9月30号,我没等第二队人马,就带着第一队坐火车到了沈阳郊外的平罗堡和道义屯附近。路上碰到了苏联军队的哨兵,因为我们队里没人会俄语,交流成了大问题,他们就拦下了我们。就在这时候,不知道是哪个同志,突然哼起了《国际歌》,这样一来,咱俩你指我点,竟然互相懂了对方的意思,他们也就不拦我们了。

部署好队伍后,我换上便装,和警卫员一块儿,坐着辆小驴车就往沈阳走。那时候波茨坦公告管得严,穿军装苏军不让进城。我就躺在驴车上装病,枪都藏在苇席下面,驴车就“哒、哒、哒”地往沈阳城里赶去了。

跟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彭真、陈云等人见了面,跟他们说了说东北挺进纵队的前进情况。然后,我们领到了几个任务:清理土匪、让社会安稳下来,还有建立根据地。

坐在驴车上颠簸,听着小驴蹄子“哒、哒、哒”地敲打着地面,我看着这片熟悉的土地和那片湛蓝的天空,心里又开始翻腾起来。这一路走来,咱们历经磨难,熬过了14个年头的风风雨雨,好歹是回来了,还带着胜利的光环。可眼前这摊子事儿,还是乱得跟麻团似的,连军装都不敢明晃晃地穿出来。咱们以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呢?

驴车稳稳当当地进了城,直接到了小南门那边的大帅府。那儿啊,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办公的地方。东北局的书记彭真,还有陈云、伍修权、叶季壮他们几个,老早就已经在里面候着了。我给他们讲了讲东北挺进纵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还有我们渡海的事儿,说完我就急着站起来,想问接下来挺进纵队该干啥任务。

陈云同志耐心地听完我的报告后,陷入了思考。他示意我坐下。彭真同志缓缓地跟我讲了东北的当前情况。他提到,蒋介石正利用美国的支持,急忙往东北调兵,跟我们争抢地盘。我们已给中央发电报,要求国民党在东北停止战争和运输。现在,毛主席在重庆和蒋介石谈判,东北的事情肯定是重要议题之一。目前,在东北的苏军既认可我们,也打算把政权交给我们,但是,在公开场合,他们还得跟国民党打交道,视他们为对手。所以,要是国民党派人来东北接收,我们可能得离开沈阳和一些大城市。我们正在和苏军商量,希望能让他们改变现状。

陈云同志明确告诉我,要带着部队到辽宁和吉林交界那八个县活动。根据中央那时候对东北的要求——“清除坏分子武装,号召老百姓,收集武器物资,壮大我们的队伍,接管城镇”,我们的任务是剿灭土匪,让社会安稳下来,再建个根据地。他还特别提出,让我抽调一个连队给孙光,让他回家乡佳木斯那边,去做团结各方的工作,一起建根据地。我琢磨了下,决定把跟我一起渡海来的那个连队,也就是1支队2大队的4连,派给他。陈云同志听了,笑着调侃说:“那这个就连成你的第3支队啦!”

在这次聊天里,几位头头也聊到,日本鬼子投降后,东北那块地方就被苏联军队管着了。现在,国民党的蒋介石想跑过来抢功劳,咱们呢,就得守住老百姓得来的好处。东北的挺进纵队啊,任务可重了。你们得赶紧行动起来,把土匪都干掉,让社会安稳下来,好给大军来的时候铺条好路。

在要走的时候,我跟东北局说,为了方便行事,能不能给我开个“通行证”。

伍修权同志马上用俄文写了个“出门条”,彭真同志签好字后交给了我。就这样,我揣着这张“特别许可”,走出了大帅府,在家乡的土地上,展开了新的征程。

1945年10月31号,中央有了新安排,让进东北的军队和东北人民自卫军,就是原来的东北抗日联军,合并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当总司令,彭真和罗荣桓分别当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他们是副司令,萧劲光不光是第四副司令,还兼参谋长,程子华是副政治委员,伍修权是第二参谋长。我们东北挺进纵队也改了名,叫东北人民自治军第7纵队,还管着辽吉军区,我呢,就成了这第7纵队和辽吉军区的司令员。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