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一天,一场会议结束后,江泽民走向了只见过几次面的张爱萍上将,此时的张爱萍上将担任了我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江泽民
江泽民开口便问张爱萍将军,是否记得江上青烈士,将军有点疑惑,立马说那是他的老战友,江泽民表明江上青其实是自己的养父,这层关系之前少有人知道。
张爱萍大吃一惊,又和江泽民聊了几句,确认后喜不自禁——自己寻找了多年的江上青同志的亲属,竟然真就这么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了。
此时距离江上青同志牺牲已有43年,这次江泽民是请求张爱萍上将为父亲的墓碑题字。
听到了江泽民的请求后,张爱萍将军一阵唏嘘,他想到了曾和江上青同志共同抗战的峥嵘岁月,也欣慰于江上青同志的儿子继承了父辈的使命。
江上青
关于江上青,张劲夫在1989年曾评价道:江上青同志在革命活动中,表现出高昂的热情和不俗的才思,他的文章和演说可以很好地调动人们的革命积极性,他绝对算是个优秀的搞革命的读书人。
短短几句话,让我们稍稍窥见了江上青同志,用“笔杆子”助力革命“枪杆子”的传奇人生。
这位江上青究竟是什么人?他用“笔杆子”参与的那段抗战岁月又是怎样的呢?他的故事,请听我们慢慢讲来。
学生时代
1911年,江上青在江苏呱呱坠地,家人原为其取名江世侯,其父江石溪是一名医者,不仅精通本职业务,平时还爱写诗作画,甚至靠着诗文在扬州打开了名气。
江石溪
除此以外,江父还心系国家,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通过手中的笔,创作爱国歌曲、撰写爱国文章,期望唤醒国人的爱国热情,身边的妻子和子女,也是他所做爱国歌曲的传唱者,小江上青也咿咿呀呀地学唱。
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江上青的内心萌发了爱国的种子,这种子在新旧文化的影响下茁壮成长,为日后江上青用“文化”来抗战埋下伏笔。
父亲潜移默化地让江上青爱上了中国文化,而姑父则实打实地教江上青创作古诗文,这让他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
1918年9月,江上青进入扬州琼花观小学读书,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加上父亲和姑父的提点,小江上青在中国文学和诗词歌赋方面有着不俗表现。
刘瑞龙
1924年,江上青开始进入中学读书,也正是那时候他接触到了爱国学生运动。
内心始终有爱国情怀的江上青,见到反对列强和军阀的学生运动,像是找到了理想的组织,每次都积极参与,而他真正找到“组织”,是在南通中学学习期间。
1927年秋季,中共地下党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江上青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下,成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此后他终于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与刘瑞龙、顾民元等人一起,坚定地在革命道路上前行。
入团后,江上青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大量革命理论书籍,内心的爱国种子,接受到了马列主义革命理论的滋养,更加茁壮成长。
因为认识到了共产主义是人类彻底解放的方向,也坚信中国共产党可以解放旧中国,江上青更加积极参与革命宣传活动,他要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并响应革命的进步思想。
江上青
1928年秋,江上青迫于国民党南通政府的压力,转入扬州中学读书,他进入新学校后,依旧利用自己的文化实力,进行着革命活动,正是参与这些革命活动,让江上青经历了第一次的牢狱之灾。
同年12月的一天,江上青和同伴们正在白纸上抄写革命文章,打算张贴在学校门口,得到线索的反动警察带走了他们和宣传文稿,入狱的这一天,江上青只有17岁。
但是作为有志气的进步青年,江上青丝毫不害怕,他反过来安慰起前来探监的师生和亲友:“如果爱国有罪,这样的罪名我还引以为荣呢!”
这句话也像是他对党和同志们的一句承诺——他,永不放弃革命道路。
被关押近6个月之后,江上青被释放,父亲给他取了第二个名字——江上青,“曲中人不见,江上数青峰”,这一名字包含了父亲深切的爱和对他坚定革命道路的殷切嘱托。
上海工人大罢工
次年8月,江上青考入上海艺术大学,经过党内的审查,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并以党员的身份继续参加革命活动,他的革命能力更加经得起考验,身上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此后,江上青遇到了更多有能力、有志向的革命同伴,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他积极参加工人的文化活动,组织了工人的维权大罢工,还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表达革命决心、宣传革命正道。
如此投入地参与革命活动,又给江上青带来了第二次的牢狱之灾。
1929年12月,江上青在上海参加各校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时被发现,20多人全部被抓入狱,这次入狱,敌人施加的刑罚更加让人难以承受,但这些残酷的折磨,完全不能摧毁江上青等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决心。
民国抗战报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身为共产党人,我们甘愿为了伟大革命事业抛洒热血!但是我们还有对党、对国家的诺言尚待实现,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于是,遭受酷刑虐待的江上青,用力握起“笔杆子”,倾注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思,写成一首首泣血的、革命战斗的诗篇。
这些诗篇鼓舞着狱中的同志们,也鼓舞着江上青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不能倒下!
但牺牲总会有的,很多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折磨下壮烈牺牲,江上青带着这些未完成的使命和期许,靠着坚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
革命岁月
1930年12月,江上青第二次出狱。这次的牢狱生活太漫长、太苦痛了,他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即便如此,依旧没有放弃革命事业。
暨南大学旧照
重新联系上党组织之后,在组织的安排之下,江上青进入暨南大学读书,他以文化实力作为革命武器,不停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以此完成一项项革命任务。
1932年,江上青创办了《新世纪周刊》,他借着这些文章,将新思想、新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中国人,期望星星之火,早成燎原之势。
1936年,江上青和同伴们创办《写作与阅读》杂志,借着教导阅读与写作的名义,暗中宣扬我党的抗日主张。
看吧,这就是“笔杆子”的强大作用,江上青要用这“笔杆子”开启民智,甚至培养更多的革命“笔杆子”,帮助打通革命道路。
日军占领卢沟桥
次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的侵略野心全面暴露,为了调动群众的抗日热情,唤醒国人自救,江上青牵头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并以《抗敌》周报为阵地,宣传抗日思想。
同年11月22日,根据组织安排,江上青离开苏州,跟随宣传团不断转移革命宣传阵地,用各种文艺方式宣传抗日。
没想到,江上青这次离开妻子和儿女,竟成永别。
一别生死两茫茫,此恨绵绵无绝期。
江上青和陈素带领宣传团一路跋涉,经过仪征、六合、江浦、和县、巢县、合肥等地,每到一地他们都会努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中共抗日宣传文艺活动
对于识字的人,他们张贴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就派上用场了;对于不识字的人,他们就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发表抗日街头演讲,演出抗日相关的短剧。
宣传团可谓是把文化这个武器用到了极致,一时间,他们所到之处,人们看到的、听到的、谈到的、想到的都是抗日救亡。
国家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同胞们啊,快点团结起来、行动起来!
1938年11月,江上青等共产党员,受到组织领导的派遣,前往皖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救亡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任务中,江上青等人还需要和国民党的保安司令盛子瑾一起合作,中共领导还安排此次行动中的共产党员,秘密成立了中共皖北特别支部,江上青任书记。
抗日宣传画
这个特别支部一共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给国民党的盛子瑾做思想工作,让他一定要配合共产党一起抗日;第二个任务是,加强抗日宣传和动员,让更多的青年参加抗日战斗。
盛子瑾初来乍到,在皖东北人生地不熟,手底下的国民党战士都很少,他的许多任务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去做,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盛子瑾急切需要招人,但是人才真的不好找啊。
我党的这个特别支部显然也发现了对方的招人需求,他们集体讨论之后,想到了一个妙计:既然现成的人才不好找,那就自己创建干部学校培养人才。
江上青出面把这个建议告诉了盛子瑾,对方也觉得可行,于是双方便合作创立了干部学校,盛子瑾当校长,江上青任副校长并亲自给学生上课。
抗日宣传木刻版画
这个干部学校办学效果很好,培养了600多名青年干部,这些干部思想觉悟高,而且领导能力也很强,这些干部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忙于学校工作的同时,江上青还不忘继续开办报纸,宣传中共最新的抗日主张,他要用自己的“笔杆子”,吸引更多的抗日进步青年,培养更多的抗日“笔杆子”。
一来二去,江上青杰出的政治能力和抗日斗争艺术,让盛子瑾对他信任有加。
基于这份信任,江上青才更方便利用自己的身份,让共产党员进入基层掌握权力,建立我党的秘密小组织。
张爱萍
英勇牺牲
毫无疑问,江上青和特别支部这段时间的工作,让共产党之后在皖东北开展活动更顺利了。
1939年春,盛子瑾又觉得自己的势力不够大,这次他急切地想寻找外援,我党的特别支部又一次察觉到了对方的小心思,及时派江上青去给盛子瑾“提建议”。
江上青提议由盛子瑾派人出面,请求新四军派干部和部队,来皖东北合作抗战,盛子瑾也觉得能行,于是照办了。
这样一来,当初中共领导交给特别支部的两个任务,算是基本完成了。
收到国民党盛子瑾主动提出的合作抗日申请,我党当然十分重视,派出了当时的得力大将张爱萍,让他带领着新四军一部,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同来到了皖东北。
我党一向非常愿意和国民党共同抗日,而国民党盛子瑾在江上青和特别支部的影响下,此时也很愿意联合共产党组成抗日力量,所以双方的会谈进行得非常顺利,皖东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此建立。
江上青纪念像
我们知道,张爱萍和盛子瑾能够合作抗日,江上青等人前期的工作功不可没,这也是江上青革命生涯的重要成就。
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随着新一轮抗日活动的开展,皖东北全民抗日的积极性非常高。
但我们要知道,国民党的盛子瑾虽然同意合作抗日,但是皖东北的其他一些国民党却不同意和共产党一起抗日。
以许志远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就是不同意合作抗日的代表,许志远甚至向国民党的高级领导告发盛子瑾,说他被共产党控制了,已经叛变投敌。
明眼人都知道,许志远这是想搞垮盛子瑾,然后取代他的位置!
张爱萍也知道盛子瑾和许志远关系紧张,他想安排二人面对面谈谈,自己好从中调解。
江上青负责给盛子瑾做思想工作,让他同意和许志远见面,张爱萍则负责给许志远做思想工作,说通了许志远,促成了双方会谈。
江上青雕像
1939年8月29日上午,江上青陪同盛子瑾前往灵璧参加会谈,这个会谈是由张爱萍主持的。
会上,经过调解,反动派许志远表现得很配合,满口答应“团结抗日”,也愿意配合盛子瑾的后续工作安排。
看到会谈取得这么好的结果,江上青非常激动也非常满意,而国民党盛子瑾也对会上许志远的承诺也没有怀疑。
张爱萍将军却留了个心眼,他劝盛子瑾不要沿原路回专署,绕路回去比较安全,盛子瑾却没听劝告,和江上青一起从原路返回。
当天晚上,江上青和盛子瑾一行人在回去的路上,被许志远安排的反动派武装力量袭击,江上青没有防备,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年仅28岁。
噩耗传来,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界人士,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惋惜中,而最痛苦的,莫过于是江上青同志的家属了,天人永隔,这打击令江家人难以承受。
江上青墓
悲痛之下,江上青的哥哥江世军决定把自己的儿子江泽民过继给弟弟,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戴孝祭奠,从此,江泽民便成了江上青的儿子。
1982年,江泽民向张爱萍上将表明身份后,请求他为父亲江上青的墓碑题字,张爱萍上将欣然同意了这一请求,这也是他在祭奠已故的老战友。
此后,江泽民同志多次携家人一同,前往泗洪县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江上青。
2022年1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在上海逝世,又一代伟人结束了革命的一生。
或许在这代人的记忆中,“江泽民”这个名字耳熟能详,但对江上青同志的名字却极为陌生,不过他用“笔杆子”在革命事业中留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让“江上青”这个名字,同样也载入革命史册,永远留在祖国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