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国防部正式对外发布了2026财年的国防预算提案,这份提案中规划的预算金额高达9616亿美元,与2025财年的国防预算相比,涨幅大幅提升,达到了13.4%。在这一庞大的预算分配里,美国空军获得的经费为2495亿美元,其同比增长率更是惊人,较2025财年暴涨17.2%。与此同时,有相关预测数据显示,中国2026年的军费开支可能会增长7.2%,按照当前汇率估算,这一增长后的军费规模大约为1.91万亿人民币,其中专门用于空军装备采购与研发的费用大概在2136亿人民币,折合美元约为298亿。面对中美两国空军在经费投入与发展态势上的差异,人们不禁会思考:美军的这般投入与发展,究竟会给中国空军带来多大的压力呢?
一
虽然美国空军2026财年所获得的预算经费,几乎与中国整个军队一年的预算总额相当,但在这笔空军预算中,专门用于装备采购的经费仅有362亿美元。在这362亿美元的采购经费里,有61亿美元被用于各类导弹的采购,还有7.84亿美元专门用于炸弹的采购。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计划用来接替老旧E-3预警机的E-7空中预警机项目,由于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延迟问题,并且该机型的单价也从最初规划的5.88亿美元大幅飙升至7.24亿美元,最终这一采购项目被无奈取消。为了填补E-7预警机项目取消后留下的预警能力缺口,美国军方制定了替代方案,即划拨1.5亿美元的专项经费,组建一支由5架E-2D预警机组成的“联合远征中队”。除此之外,还额外拨款14亿美元,用于增购更多的E-2D预警机,以进一步弥补预警机数量上的不足。在轰炸机领域,B-21隐形轰炸机的采购资金也有所调整,从2025年的19亿美元增加到了2026年的26亿美元。而在战斗机研发方面,F-47战斗机的研发预算从原本的24亿美元提升至26亿美元,如果再加上后续追加的研发预算,其研发总投入接近35亿美元。不过,正是因为将这35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了F-47战斗机的研发项目中,导致另一款重要战斗机F-35A的预算受到了挤压,从45亿美元降至36亿美元,相应地,F-35A的采购数量也从原先计划的44架大幅削减到了24架。
在其他战斗机采购方面,F-15EX战斗机的采购数量有所增加,从18架提升至21架,与之对应的采购预算达到了31亿美元。美国空军之所以会选择增加F-15EX战斗机的采购量,主要原因在于F-35战斗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面临着维护成本过高以及软件系统频繁出现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常常导致F-35战斗机出现大规模停飞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备状态。这也就意味着,在2026年,美国空军计划采购的战斗机总数仅为45架。与采购数量有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空军在2026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战机退役工作,其中包括全部162架A-10攻击机、62架F-16C/D战斗机、21架F-15E战斗机、13架F-15C/D战斗机、14架KC-135空中加油机、11架HH-60G搜救直升机、35架T-1教练机、4架UH-1N直升机、1架B-1B轰炸机、14架C-130H运输机以及3架EC-130H电子战飞机。美国空军之所以会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机退役,核心原因在于其现役战机的整体老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在美军现役的5000多架飞机中,有44%的飞机服役时间已经超过了其设计使用寿命,其中F-15和F-16系列战斗机的平均机龄更是达到了35年。这些早在冷战时期就设计研发的战斗机,在如今强调隐身对抗的现代空战环境下,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作战需求。
除了上述机型,F-22战斗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平均机龄已达到21年,并且机身搭载的航电架构仍然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标准,性能升级空间十分有限。此前,美国空军曾计划退役32架F-22A Block 20战机,但这一计划最终未能获得国会的批准。截至2026年,美国空军装备的F-35A战斗机总数大约为400架,这些战机的平均机龄为11年。然而,该机型重要的TR3升级软件项目出现了延误,预计要到2030年才能完成升级。这也就意味着,在2030年之前,美国空军现役的所有F-35A战斗机,仅具备投掷炸弹和进行近距空战的能力,无法执行中距空战任务,其作战能力受到了极大限制。更为严峻的是,美国空军的人员招募与训练体系目前正处于濒临崩塌的状态。在2023财年,美军的征兵缺额达到了11%,而后备队的人员缺口更是高达30%。目前,美国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仅有2000人,为了缓解人员短缺的压力,军方不得不放宽飞行员的招募年龄等标准,这直接导致了飞行员训练水平的下滑。在冷战时期,美国战斗机飞行员每年的飞行时长可达200小时,而到了2023年,飞行员每月的飞行时长仅为6到8小时,进行模拟飞行训练的次数更是不足2次,现役部队中没有任何一个中队能够达到规定的战备标准。与此同时,美军各项人工成本也在大幅上涨,包括军人的工资、安保人员的薪酬、医疗费用、退休金、训练经费以及部队招募费用等,再加上社会各行各业的整体成本都在上升,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使得美国即便投入了近万亿美元的军费,最终能够采购到的新型装备数量却十分有限。
二
2024年2月13日,美国空军副参谋长摩尔中将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场会议上公开表示:当前美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仅能应对反叛乱类型的战争,根本无法应对与中国空军之间的竞争。那么,摩尔中将这番言论是否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呢?在美国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提到,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每十年就会迈上一个大的台阶。回溯到1979年,当时中国全军装备的武器水平还停留在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而彼时西方各国和苏联已经开始列装第三代战斗机,中国空军装备的战斗机却仍处于第一代水平,双方在装备技术上存在巨大差距。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西方各国开始愿意向中国出售武器装备以及一些相关的军事技术,中国希望借此机会迅速缩小与西方在军事装备上的差距,于是计划成批采购西欧国家的先进装备,例如“豹”2坦克、42型驱逐舰以及“幻影”战斗机等。然而,西方各国给出的报价却高得令人咋舌:“豹”2坦克每辆售价高达100万美元,“幻影”战斗机每架售价更是达到1000万美元,即便只是对50架歼-8Ⅱ战斗机进行改造,西方开出的报价也高达5亿美元,而且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西方各国还拒绝向中国转让。按照这样的报价计算,如果要为中国全军更换新型装备,总共需要投入600亿美元,而如果要彻底替换掉原来的苏式军工生产体系和保障系统,所需的资金更是这笔费用的好几倍。
但在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2000亿美元,一年的军费开支只有100亿美元,国家的外汇储备更是仅有27亿美元,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装备采购计划。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中国最终确定了以自主研制为主的武器装备发展道路,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武器装备的零配件供应和技术保障方面再次受制于人。不过,在当时中国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发展武器装备仍然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那段时期前往西方考察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普遍呈现出“看得多、买得少”的特点。尽管如此,中国通过获取少量样品进行消化吸收和仿制,将从西方引进的航电设备进行改进后,用于改造歼-7战斗机,并将改造后的歼-7战斗机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中国提升了自身的武器装备研制水平,还通过出口赚取了宝贵的科研经费。1989年后,中美之间的军事交流突然中断,而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国借此机会从苏联购买了苏-27重型战斗机。这次苏-27战斗机的引进,使得中国空军的装备水平一下子提升了二十年。此后,中国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既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又吸收了新型俄罗斯装备的优点,这大大加快了中国自主研发武器装备的速度。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逐渐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财力基础和科研实力,在各个重点武器装备项目上都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如今,中国在武器装备研发领域的能力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六代战斗机歼-36和歼-50已经完成了试飞工作,按照计划,这两款六代机预计将在2030年前实现量产。其中,歼-36战斗机将配备性能强大的氮化镓雷达,能够发射射程超过400公里的霹雳-17空空导弹,其作战半径可达2800公里,并且具备指挥12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主目标分配的攻击-11无人机,或者指挥配备150千瓦激光武器的彩虹-6无人机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的F-47战斗机研发项目在2024年因遇到技术瓶颈而被迫暂停,尽管该项目在2025年重新启动,但为了顺利推进,不得不降低了部分性能标准,而且该机型计划配用的YFQ-44A无人机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距离实际列装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自主研发的推力达到18.5吨的涡扇-15发动机已经实现量产,该发动机装备到歼-20战斗机后,使歼-20具备了1.8马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同时其红外特征降低了40%,大幅提升了战机的隐身性能和生存能力。此外,中国推力达到22吨的变循环发动机已经启动了地面测试工作,预计将在2027年进行装机测试,一旦该发动机研制成功并装备歼-36战斗机,将使歼-36具备3马赫的持续巡航能力。而美国在发动机领域的发展则相对缓慢,F135发动机的升级工作进展迟缓,XA100/XA101变循环发动机尚未完成试车工作,并且由于供应链出现问题,该发动机的研发进程被迫推迟。
三
中国国防工业在武器装备生产能力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一个核心原则,即确保在不受制于国外零部件供应和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具备应对一场面向全世界的大规模战争的生产能力。早在1998年,中国就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到了2008年,国防科工委改组为国防科技工业局。此后,中国对国防工业管理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改变了此前每种武器系统的生产商都由行政部门直接指定、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相互脱离的传统模式,组建了11个大型军工集团公司。这些军工集团公司的业务范围不仅涵盖了所有军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同时也涉足民用产品的生产领域。每个军工集团公司旗下都下辖多个细分行业的子公司,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简称中航第一集团)为例,其内部就设有专门的发动机系统制造公司以及5个飞机制造公司,此外还拥有数十家科研院所、实验室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机构。通过这种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模式,中国国防工业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除了这11个大型军工集团公司之外,中国还存在许多独立运营的军工企业。据估算,中国从事军工产品终端生产的企业大约有300家,而与军工生产相关的配套企业则多达数千家,整个军工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达到数百万。这些军工企业在专注于军用产品生产的同时,也会生产大量的民用产品,这种“军民融合”的生产模式使得这些企业在战争爆发时,能够迅速调整生产方向,转入大规模军用产品生产。即便在和平时期,中国在常规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坦克、飞机、军舰等大型装备的生产规模上,已经达到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生产规模的总和,其生产各类作战装备的整体能力已经超过了美国。目前,中国能够同时批量生产5种不同型号的作战飞机,每年生产的作战飞机总数超过了北约所有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战机年产量总和。在海军装备生产方面,中国能够同时建造6艘驱逐舰和12艘护卫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内,能够同时建造的驱逐舰数量不超过2艘。这种强大的武器装备持续供应能力,使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轻易对中国发动战争。
反观美国,其庞大的军事系统实际上正处于不断老化的状态。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遵循着“你有我也有”的游戏规则,双方在军事力量上基本形成了一种大致平衡的态势。但如今,美国在面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军事力量时,却难以找到明确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前,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中投入了巨大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消耗,这种消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进程和现有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美国国内的少数几家大型军火企业,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军品生产领域,民用产品的生产规模很小,这就导致这些企业的军品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美军能够采购的装备数量则越来越少。由于装备采购量减少,军火企业投入到科研领域的经费也随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只能不断推出各种难以实现的新概念武器装备方案,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让相关研究机构的人员能够获得资金支持,维持基本的科研工作。一旦美军减少对这些军火企业的军品订货,这些企业就会立刻面临生存危机,无奈之下,它们只能将冷战时期的老旧武器装备进行简单的翻新和包装,然后重新推向市场,这种做法与俄罗斯在武器装备出口方面的情况非常相似。此外,美国许多老式战机的生产线早已停止运转,有些生产线甚至只为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才偶尔启动,现有装备已经经历了多次延寿改造,其老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
如今,美国在军事领域保持领先的范围越来越小,目前只剩下全球军事基地网络和战略核威慑能力这两个方面还具有明显优势。那些曾经在好莱坞大片中被大肆渲染、营造出“神话”色彩的新概念科幻武器,其发展神话正在接连被打破。早在20年前,美军就开始宣传激光武器和电磁武器即将服役,但直到今天,这些武器仍未实现大规模实战部署。2010年7月19日,在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展正式开幕的当天,美国武器制造巨头雷神公司在这个全球目光聚焦的场合,公布了一段舰载大功率固态激光武器的测试录像。在这段录像中,该激光武器发射出高达32兆瓦的强激光束,在一瞬间击中了3.2千米外以482千米/小时速度飞行的无人驾驶飞机。但实际上,这种激光武器的实际输出能量仅为10千瓦到20千瓦,如此低的能量水平只能对无人机这类小型目标造成毁伤,根本无法应对大型作战平台。要想真正具备实战价值,激光武器的输出能量必须达到大约300千瓦,但要实现这一能量水平,所需的设备体积庞大且重量沉重,很难装载到舰船等作战平台上。
除了激光武器,美国在电磁轨道炮领域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2010年12月12日,美国研发的电磁轨道炮在前期试射中,以5倍音速的极高速度击中了200千米外的目标,其射程达到了海军常规武器的10倍,破坏力十分惊人。当时美军曾计划在2025年前将这种电磁轨道炮正式配备到军舰上,以期在海战领域率先发起一场军事技术革命。然而,15年的时间过去了,美国至今仍未解决电磁轨道炮在发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能源需求问题以及身管使用寿命过短的问题。现有舰艇的能源系统根本无法为电磁轨道炮提供如此庞大的电力支持,同时,巨额的研发费用也成为了该项目推进的一大障碍。尽管美国在电磁轨道炮项目上已经投入了11.5亿美元,但该武器与实战部署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由于担心该项目的风险过高,美国国会最终决定砍掉激光器和电磁轨道炮这两大武器研发项目,人们此前对这两种新概念武器的热切期望最终化为了泡影。
四
到2026年,中美两国空军的实力对比将呈现出“中国一骑绝尘、美国吃老本”的鲜明格局。中国自主研发的歼-20战斗机将继续保持高速生产态势,以每年超过100架的速度增长。其中,配备了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B改进型战斗机已经完成了试飞工作,目前该机型的月产量达到12架。在2024年的10个月时间里,歼-20系列战斗机的数量就增加了70架,使其总数成功突破300架大关,按照这一生产速度,预计到2026年,歼-20战斗机的总数将突破5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