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法国,想到的就是香榭丽舍的浪漫,卢浮宫的艺术,以及空气里弥漫的“我不想上班”的自由气息。但浪漫的B面,通常是账单。今天的法国,就是那个刷爆了所有信用卡,用花呗额度去还借呗,然后继续点下午茶的精致穷朋友,只不过他欠的不是几万块,是3万亿欧元。
这笔钱多到什么地步?就是法国政府现在每年光是还利息,就要掏出去小700亿欧元。这笔钱,比除了教育和国防之外任何一个部门的预算都多。这就像你开了一家公司,结果发现财务总监告诉你,今年最大头的支出不是研发,不是工资,而是给银行的利天花板。这公司还开个锤子,直接原地改组给银行打工算了。
而这背后,是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法国的整个国家叙事,正在被债务撕成两半。一边是高福利、高保障的社会契,约承诺,另一边是压根付不起账的财政现实。当一个国家的运行模式,从创造价值变成了“如何把未来的钱挪到今天来花”,那么离“欧洲病夫”这个称号,也就差媒体的一篇文章了。
所谓3万亿欧元的国债,其实只是一个结果,一个症状。真正的病根,在于法国已经把自己架在一个下不来的高福利火堆上烤。
任何商业模式,或者说国家模式,都得回答一个第一性原理问题:钱从哪来?法国的模式是,高税收养高福利。理论上,只要经济像永动机一样增长,这个循环就能玩下去。但现实是,地球不是你家开的,哪有那么多永动机。
疫情来了,得撒钱;能源危机了,得补贴;通胀高了,还得补贴。一来二去,政府的赤字就像打了激素的豆芽,疯狂往上蹿。这本质上是一种对冲,用政府的负债,去对冲民众生活质量的下降。短期看,这是政治正确,是选票密码。长期看,这就是给整个系统注射吗啡。
打吗啡爽不爽?当然爽。法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占GDP近34%,冠绝欧盟。失业有救济,生娃有补助,看病有报销。这套系统让超过900万生活在贫困线附近的人还能喘口气。但吗啡的副作用是啥?是成瘾,是破坏身体正常机能。
法国的经济活力,就是那个被破坏的机能。高福利必然带来高税收,企业的有效税率高得吓人,员工到手的钱一小半都得上交。老板们天天琢磨的不是怎么扩大再生产,而是怎么合理避税。而那些习惯了福利“喂到嘴里”的民众,对任何削减福利的举动都抱有极大的敌意。养老金改革,想让人多干两年活,结果全国上下给你表演什么叫“罢工的艺术”。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死循环。政府想削减赤字,只能开源节流。节流,砍福利?民众上街教你做人。开源,加税?企业用脚投票,连夜把总部搬到爱尔兰。你说这咋办?没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假装有办法,然后继续借钱。
这种模式,和我们互联网圈常说的“快种快收”模式,简直是两个极端。人家是快速迭代,快速验证,不行就撤。法国这套是“慢养慢死”,明知不可为,但谁也不敢第一个拔管子。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魔幻的场景:法国的政治舞台,不像是在治理国家,更像是在玩一出击鼓传花。
马克龙连任后,本想大展拳脚,结果发现自己手里没牌。议会里左中右三方势力犬牙交错,谁也说了不算。他想搞点改革,比如那个440亿欧元的削减计划,冻结一些福利,结果新上任的总理贝鲁,位子还没坐热,就被议会一个不信任投票直接干下去了。
这场面,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而法国政坛现在是,所有人都在喘气,所有人都在等着别人先出拳,然后自己好借机反击。马克龙解散议会想搞个大一统,结果玩脱了,新一届议会更碎,更没法玩。
新上任的总理勒科尔努,一个39岁的年轻人,接手的就是这么个烂摊子。他的任务是什么?在所有人都不想让步的情况下,通过一个必须让所有人让步的预算案。这难度,不亚于让三体人放弃水滴,和地球人一起搞团建。
所以法国政治的核心矛盾是什么?是所有人都知道船在漏水,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堵那个离自己最近的窟窿,因为堵窟窿太累了,而且会弄湿自己的鞋。大家都在等,等一个“超级英雄”,或者等船沉得再慢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总理换得比共享单车还勤快,因为每一任总理的宿命,都是成为那个试图堵窟窿而被大家推下水的倒霉蛋。这种纯靠运气,没有底层逻辑支撑的政治博弈,最终只会导向一种结果,那就是“瞎积薄发”式的短期稳定,和长期的系统性溃败。
当一个国家的内部已经拧巴成了麻花,外部世界可不会等你慢慢解开。
英媒那篇“欧洲新病夫”的文章,虽然扎心,但说的是实话。法国的债务规模,已经远超当年差点把欧元区送走的希腊。当然,法国体量大,家底厚,一时半会儿死不了。它不像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公司,更像一个得了慢性病但还在抽烟喝酒的巨人。
但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评级机构下调你的信用,意味着你以后借钱的利息更高了,这就让你还债的雪球越滚越大。投资者看到你国内政局一团糟,改革推不下去,他们就会用脚投票,抛售你的国债和股票。
更要命的是,欧洲的两个引擎——法国和德国,现在双双熄火。德国自己也是一堆麻烦,联合政府都快闹掰了。当带头大哥都自身难保的时候,整个欧元区的未来就显得格外迷茫。
法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现在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表面看起来还行,但肝上的债务阴影是藏不住的。奢侈品和核电是它的强项,是它的面子,但光有面子,撑不起里子。
那么,法国还有救吗?
当然有。从历史上看,法兰西民族的韧性超乎想象,总能在悬崖边上把自己捞回来。但捞回来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要动刀子,就必然要流血。
未来的剧本无非就那几个:要么,出一个超级强人,顶着天大的压力强行推动结构性改革,勒紧裤腰带过几年苦日子,把经济的底层逻辑重新理顺。要么,就这么一直拖着,用温和通胀和货币贬值慢慢稀释债务,但这相当于对所有持有现金和储蓄的中产阶级进行了一次隐形掠夺。要么,就是遇到一个更大的外部危机,比如一场战争,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强行出清所有问题。
但无论哪条路,对于习惯了“从摇篮到坟墓”式福利的法国民众来说,都意味着好日子的结束。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社会模式,那个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的“法式生活”,正在被证明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童话。
最终,所有人都得回到那个最朴素的常识:你不可能永远花的比挣的多。个人如此,国家也一样。法国现在面临的,就是一场盛大派对结束后的清晨,满地狼藉,账单惊人,而宿醉的头痛,才刚刚开始。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