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韩剧是怎么了?从一部接一部的剧情安排,到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辱华”桥段,搞得愈发尴尬。全智贤的《暴风圈》用印着五星的红毯铺地,把中国描绘成落后又好战的形象;林允儿的《暴君的厨房》竟然安排明朝中国厨师下跪,并且动不动就被韩方暴打;甚至秀智主演的《许愿吧精灵》也开始嘲讽“故宫饭菜难吃又贵”,翻译问题暂且不论,阿拉伯反派还满口蹩脚中文。这些剧情设计究竟是创意爆棚,还是“别有用心”?,韩剧为何频频挑战中国观众的底线?难道真的是为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韩剧的这些“创意”,已经让不少中国网友怒不可遏,不仅观众群体集体表达反对,全智贤甚至因此陷入品牌代言被抵制的风波。然而吊诡的是,无论是编剧还是演员,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似乎认为自己做得天经地义、无可指摘,这一招从“明着讽刺”到“暗戳戳嘲讽”的转变,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人说韩剧是在故意“制造冲突”,借此吸引流量和热度;也有人猜测这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博弈。更令人困惑的是,他们真的不怕因此彻底失去中国庞大的市场吗?还是说,这正是他们的目标?
要搞清楚这些韩剧到底在玩什么套路,先看看这几部剧的具体内容。《暴风圈》通过视觉符号暗示,将红毯上的五星呈现为一片泥泞,搭配剧情中对中国“好战”“落后”的刻板描写,成功让人联想到不好的影射。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厨房》,更是直接让中国厨师在韩国贵族面前下跪,并为一口饭争得面红耳赤。这种设计,无论从文化尊重还是情节合理性来都难免令人不适。而秀智的《许愿吧精灵》,对“故宫”饭菜贵且难吃的吐槽就更显得多余,哪怕翻译问题成立,剧中反派满口蹩脚中文又是什么操作?就连阿拉伯文化都没有放过!这一切显得非常刻意,不禁让人怀疑韩剧是否在下暗棋——背后是否存在更大的计划?
至于大众的反应,两极分化非常明显。支持韩剧的人认为,“艺术创作不该受到过度解读”,甚至有人断言这不过是巧合;然而更多中国网友表示,这样的情节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管是偷文化还是抹黑,中国市场从来也不是软弱可欺的头号目标。普通观众的日常反馈,从微博讨论到豆瓣评分,早已呈现一边倒的局面,这份愤怒也充分说明,问题绝非空穴来风。
表面上网络舆论几近统一,全智贤、林允儿等韩星的代言接连受挫,韩剧相关话题的负面情绪也持续升高。然而事情真的就此“平息”了吗?未必。从多年历史来韩剧并非首次通过这样的方式触发争议。在早期的韩剧中,就曾出现文化抢占的问题,诸如宣称韩国人是端午节的创始者,以及把朝鲜族建筑风格做成“大宋皇宫”,这些事件都成为当时中韩交流中的敏感点。如今那些隐晦的尝试已经进化为更加大胆直白的挑衅。如果从历史趋势中寻找暗流涌动的线索,我们不禁要问:这背后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文化输出的背后往往伴随政治目标,韩剧作为韩国软力量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播韩国文化的责任。把文化输出变成“文化碰撞”,对韩国而言真的有利可图吗?还是说,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唤起其他国家的共鸣,形成“联合阵线”?从粉丝反应来不少年轻观众已经感到失望,韩剧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意图友好的“大长今时代”,反而更像一种自我中心的扩张。这样的方向若再延续下去,伤害的或许不仅仅是中国市场,更可能是韩国自身的国际形象。
就在这风波尚未平息之际,有关韩剧抄袭中国文化的新证据浮出水面。《暴君的厨房》的背景设定,号称“借鉴明朝饮食文化”,但其中的许多菜肴却被标注为韩国传统菜,这显然有“偷文化”的嫌疑。更早之前,韩国曾试图将“中秋节”申遗,并叫嚣月饼起源于韩国,这些操作让人啼笑皆非。从历史文献来无论是烹饪工艺还是节日仪式,韩国文化深受中华文明影响,而韩剧如今的表现,却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意思。
真正让人震惊的是,这些争议看似无厘头,却并非毫无计划。《暴风圈》尝试将中国塑造为不友好的邻国,《许愿吧精灵》对故宫挑刺,这些细节堆砌下来,韩剧似乎在打造一种负面的“中国印象”。这样的策略显然不是随意“碰瓷”,而是有目的地在推动某种叙事。这种叙事不仅模糊化了中韩文化之间的界限,还激化了两国之间的情感隔阂。
尽管中国网友对这些事件表达了强烈反感,韩剧的市场似乎也面临减缩,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争议性桥段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从去年到今年,韩娱产业在剧情设计中一次次挑起文化冲突,原因何在?有人认为,这或许与韩国最近试图增强国际影响力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亚洲范围内,文化竞争愈发白热化,多搞点“摩擦”,就能吸引更多对方的目光。
韩剧的创作者们是否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次次将文化争议推高,结果却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外交后果。随着文化摩擦的加剧,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协作会陷入更多对立的困难。文化输出当然是件好事,但如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这样的输出还能走多远?让明朝厨师跪下、标榜中国菜为韩国菜,这些举动无疑是一种文化“越界”,不仅伤害中国观众的情感,也让其他国家对韩国的诚意产生质疑。
韩国编剧,把文化元素写进剧里本是常规操作,可为何总是让人摸不清底线?一边“偷”文化,一边嘲讽中国,甚至连外交态度都隐隐浮现其中,高明在哪里?笔者不得不怀疑,这些韩剧是否已经成为政治工具,不断试探、碰撞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某种更大的意图?
再看这些韩星的表现,全智贤、林允儿固然是“顶流”,但身为文化输出的代表之一,他们选择闭口不谈问题的态度,只会加深观众的失望。文化不是竞技场,戏剧也不是战场,韩剧的野心固然能博得短暂的流量,可真正的文化交流,讲究的是互相尊重。历经多年中韩文化交集,难道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许真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韩剧挑战底线频频得手,可结果呢?是赚来热度一时爽,还是彻底失去了中国市场?你觉得,这些韩剧的编剧究竟是“心怀鬼胎”,还是单纯头脑发热?欢迎评论区说说,你怎么看!
